分享

“终身不失其正”的刘统勋:善于抓住仕途成长的良好机遇

 你晓得我 2017-04-10


刘统勋(公元1699—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祖籍山东诸城,是大名鼎鼎的刘墉的父亲,于康熙五十六年中举人,雍正二年中进士,时年26岁。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历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等,乾隆三十八年去世,享年75岁。在朝居官长达49年,世所罕见。逝后追授太傅,赐谥号“ 文正”。回顾刘统勋的官场生涯及从政之路,对今人从政问道很有借鉴意义。



一、优秀的“官三代”


刘统勋的祖父是进士出身,曾任户部广西员外郎,父亲是康熙朝进士,任羌县知县,后调任四川布政使。刘统勋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儒家思想灌注了他的灵魂。勤学苦读的刘统勋不负祖父、父亲的期望,在他19岁那年考中举人,26岁那年高中进士。“一门三进士”的荣耀,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刘统勋是一个爱学习、会学习、学得会、不依靠关系,凭着自己真才实学博取功名的优秀“官三代”。


二、善于抓住仕途成长的良好机遇


刘统勋于雍正二年中进士,被翰林院选为庶吉士(储备干部),授职编修。这一段工作经历对他的从政之路至关重要。翰林院是个枢密清要之地,是进士们非常想获得的差使,将来论资排辈稳稳妥妥能授个掌院、内阁学士、大学士,再不济混个外任学政,也是官场人心向往的要缺。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很锻炼人,能使人快速成长起来。


事实也正是如此。乾隆一继位,刘统勋便被提拔为内阁学士,跟随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任职锻炼。一年后,升任刑部侍郎。以实职形式继续在浙江省工作,翌年返回京城,从此踏上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仕途之路。如果将刘统勋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作为一条长河的话,那康熙朝就是他从政的源头,雍正朝则是他的实习期,乾隆朝才是他为官风生水起、大江奔流、最风光、最幸福的时期。


三、务实能干,宵旰勤政


乾隆皇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王,他一生大权独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他可以为百姓免粮治水,不惜一切代价赈济灾情;也可以不留情面地镇压各种反对他的势力。一句话,伴君如伴虎,能在乾隆皇帝手下任职并不容易,稍有纰漏便有性命之虞。乾隆皇帝对臣子要求很严苛,思想上要和自己保持高度一致,作风要正派,工作能力更要求是高手中的高手。


1746年,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开启了自己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刘统勋拼命工作,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十分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赢得了乾隆的认可。两年后,刘统勋奉旨巡查山东赈灾情况,并勘察河道。当时运河涨水很快,刘统勋通过引河分流的方法,将运河之水引入大海,并下令将德州哨马营和东平戴村两处堤坝的高度降低,秋天后又将沂州江枫口两处堤坝的高度提升,使得河水有所阻截,防止了溃坝和水灾。这一高一低显示出刘统勋的治水能力和智慧,使其成为乾隆倚重又放心的治水能臣。经过两次实践锻炼,乾隆认为刘统勋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不久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一颗政治新星已经冉冉升起,朝野上下,万众瞩目。


四、整顿朝纲,刷新吏治


1753 年,刘统勋升任刑部尚书。江南某处堤坝决口,刘统勋以钦差大臣身份前往视察,查出治河款账目亏空,官员延误治河。刘统勋据实上奏,河道总督衙门一、二把手双双落马。贪污治河款的官员和那些不作为的官员遭到严惩,此举引发官场大地震。刘统勋在查案时不辞劳苦,根据蛛丝马迹进行精确推理和判断,使一件件陈案浮出水面,那些贪腐官吏听到刘统勋的名字都闻风丧胆,惶惶不可终日。


在民间,刘统勋已经成为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标杆式人物。他一生多次奉命审理官员贪渎案件,所拟判决多得乾隆嘉许。据史料记载,刘统勋每次出巡查案,凡属贪官一经查明均严惩不贷,从弹劾三朝元老张廷玉培植个人势力,擅作威福,与鄂尔泰进行朋党之争,到按律查办西安将军都贲、归化将军保德、江苏巡抚阿里哈等,无一不显示出刘统勋为官刚正的秉性。他也因此为乾隆所依赖、倚重,每有工作需要便调用晋升。特别是张廷玉案。


张廷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为相40余年,别说像刘统勋这样的后生学子、新晋大臣,就是雍正朝一辈的老亲王们也对他肃肃如敬大宾、言语逊逊似对师长,不敢放肆。张廷玉是当时读书人的楷模,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刘统勋敢弹劾张廷玉,冒的风险不可谓不大,他也因此被乾隆皇帝赞为忠心可昭日月,勇气可嘉。


五、孜孜求治,治世能臣


1758年,云南总督恒文购买金铜制作禁物,刘统勋奉命前往调查。反清巨寇“一枝花”掠抢朝廷60万两白银案,刘统勋奉旨破案剿贼并设妙计逼反清首领现身,一举歼灭,除掉了乾隆的心头大患。刘统勋简直像个消防队长,哪里出事就被派到哪里,而且能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使命。自古以来,漕运和治水都是国家大事。


刘统勋自乾隆元年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受命勘察疏通运河,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30 多年。其间始终秉公办事,惩治贪官污吏为国家挽回损失,同时兴利除弊,按期完成堤坝运河的修筑维护,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强保障,可谓治世能臣。


六、谨慎自律,谦虚忠贞


刘统勋56岁时升为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并得到了乾隆赏赐的孔雀花翎。至此他进入帝国的核心权力机构,成为乾隆的左膀右臂。刘统勋能为乾隆分忧解难,这是他长期立足朝廷而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刘统勋屡屡受到皇帝嘉奖,从不骄傲,并且能够低调做人,他深知“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他身处中枢要地,对功高震主和“功大无以封赏”的血淋淋例子感触颇深。年羹尧平定西北后,骄傲不可一世,获封一等公爵,可谓位极人臣,但没多久便被革职,并被勒令自尽。因此他时刻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少说多干,或者是只干不说。他的为官之道是忠、贤、愚,忠即对皇帝尽忠、绝无私心;贤即工作能力,对于获得乾隆认可来说这一点必不可少;愚即该糊涂时糊涂,不与皇帝争功,皇帝永远是对的,而自己什么也不是。刘统勋一生圣眷不衰,与对这三者的灵活运用是分不开的。在刘统勋为政期间,宫廷党争不断,宦海风波迭起,倒下的皇族和重臣不计其数,而刘统勋能独善其身,实属不易。


对于被世人诟病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现象,刘统勋也保持着警惕,时时刻刻都不忘记自己作为一个人臣的本分。刘统勋在担任左都御史兼刑部侍郎时,因长年辛苦工作患上了心脏病,为做好工作,他每日仅睡两个半时辰,常常累得头晕目眩。乾隆考虑到刘统勋的健康问题,委派其儿子刘墉在刑部挂名漱狱司主事一职,帮办部务,一来可以为刘统勋分劳,二来可以多照顾刘统勋一点。


这实际上是皇帝为嘉奖刘统勋,对其子刘墉进行的一次破格提拔,这是别人梦寐以求的美事,刘统勋却拒绝了,他说:“我的身子顶得下来,按照国家回避常例,刘墉不宜进入刑部工作,刘墉是二甲进士,而漱狱司主事是正六品,职位定得太高了,不合适。皇上爱惜臣,还要爱之有道,示以至公之情。刘墉虽有才,心胸高,但缺乏历练,还是应该随众派往外省做州县官。以后他工作有成绩了,再考虑提干之事。”乾隆皇帝听后,高兴地说:“这才是正大至公之理。”


刘统勋身为一品大员,素以清廉著称,生活上除子侄辈在府照料家务同时读书准备应考外,只有一个使了一辈子的老仆照料门户,从不贪图享乐。乾隆有一次派了几个宫女和太监到刘统勋府上做服务工作,刘统勋却推辞了。刘统勋生活朴素,不奢侈、不贪图享乐的作风深得乾隆赞许。


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统勋为官时间达半个世纪之久,被后人称赞为“ 终身不失其正”。纵观其从政之路,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三条,使其在宦海之中平安行舟,流芳百世:勤政为民,恪尽职守;谨慎自律,清正廉洁;不贪不党,忠于朝廷。这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他们带领人民群众去贯彻落实,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要靠他们带领人民群众去完成,因此要做一个政治素质高、形象好、有作为、人民群众衷心拥戴的领导干部。


刘统勋“终身不失其正”的品行是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党员干部要做到“终身不失其正”,一是必须做到信仰坚定,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甚至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因为信仰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制胜法宝,是指路明灯,是胜利保障,是立身之本。


有信仰的党员干部是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诱惑的,不会在灯红酒绿面前出现思想迷惘、信念动摇、理想缺失问题,能够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二是必须做到不脱离群众。因为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任何时候,党的领导干部都要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三是必须做到清正廉洁、不贪腐、不追求奢侈浮华,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能总想着升官发财,不能攫取违法之财、不义之财和昧心之财,那种用不正当手段,靠贪赃枉法、权钱交易攫取钱财的行为,势必被党和人民唾弃。四是必须做到不图虚名,不务虚工,务实重干,一心为民,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诱。自觉锤炼坚强党性,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以超然的态度和豁达的胸怀面对名利,用高尚的品德和自律的精神约束名利,始终将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五是必须做到工作上不讲排场,生活上不摆阔气。自觉抵制消极腐败现象,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简单生活、简单为官、简单做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总之,只要党的领导干部始终将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国尽责、为民办事、为党分忧,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人民的重托、信任和希望,就会得到人民“终身不失其正”的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