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家

 读书耕云种月 2017-04-11

看一个人高明,不是看他怎么放,而是看他怎么收;不是看他怎么取,而是看他怎么弃;不是看他怎么起家,而是看他怎么传家。



公元前六十三年,英明果决的汉宣帝刘询接掌这个国家已经十个年头了。三年前,他收拾了权倾朝野、不可一世的霍氏家族,而在这年春天,他最后的心病,他的前任废帝刘贺被他安排去了江西一块弹丸之地,然后被“恩赐”了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爵位——海昏侯。至此,心腹大患都解决了,现在可以轻装上路了。接下来,西汉王朝最后的荣光,所谓昭宣中兴即将进入由他主导的华彩部分。光明在前,然而,有人却要下车了。

四月的某一天,汉宣帝收到了官员的辞职报告。两份。那时这种退休申请,有一个文雅的表述叫做:上书乞骸骨。它们来自当朝的重臣,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一对叔侄。

大约四年以前,八岁的太子刘奭(音shi)的老师(太子太傅),汉宣帝刘询的救命恩人丙吉升任当朝丞相。太子太傅空缺,刘询几乎不假思索地把这个至关重要的位置给了那个人——疏广。在名臣能吏如云的汉宣时代,疏广不是最亲近的,也不是最出色的臣子,但他是刘询最信重的。同时被任命的还有疏广的侄子疏受,另一个饱学之士,他被任命为太子少傅。

太子和大汉帝国的未来就交给你们了。我相信,你们是不会让我失望的。

四年过去了,太子在两位名师的悉心教育之下,已然通习了《论语》、《孝经》,聪明仁厚。某一天,疏广把侄子叫到了面前,说道:老子说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如今我们都已经官至二千石(国之重臣三公九卿的代称),官有了,口碑也有了,如果此时不及时远引,我恐怕未来我们会后悔的。收手吧。于是,当天叔侄两人同时上书称病求去。

孩子我已经尽力去教育了,我相信,大汉的臣民未来会沐浴在这个少年的仁慈里的。现在我请求您允许我回到那个多年前出发的地方。

汉宣帝显然被辞职信里的真诚打动了,他没有虚与委蛇地挽留,而是直接批准了。回去吧,带着你们的光荣,你们的清白,还有一个孩子父亲的一点谢意。刘询的谢意是二十斤黄金,这在当时已是一大笔钱。而太子似乎比他的父亲更加依依不舍,他送给了老师五十斤黄金。

谢谢你们带我进入了圣人之言的世界,谢谢你们茁壮了我心中的善良。

皇帝和太子的赠金不过是这场送别的序曲,接下来才是高潮。长安城的东门之外,满朝文武、公卿故人纷纷赶来践行。疏广、疏受的人缘有点太好了,送行的车辆居然达数百辆之多,加上围观的老百姓,那年夏日,长安的东郊,堵车了。

挥别了京都的离愁别绪,这对叔侄踏上了去往故乡东海兰陵的道路(时下的山东临沂)。

后世陶渊明在他的《归去来辞》中写道——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以吹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当你终于放下了梦想之后,那种惬意、快意和一丝倦意伴随着思念纷至沓来。我的家乡父老,我回来了。

回到家乡之后,疏广的第一件事便是变卖了金子大排宴筵,招待亲朋好友。第二天,仍是如此,第三天,还是这样。疏家的宴席就此成了一个流水席。客人换了一拨又一拨,不变的是主人的热情和诚意。而那些黄金也如流水一样花了出去。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他对疏广说,您这样散漫使钱似乎不是长久之计,为子孙考虑,应该用这些黄金置办点田产啊。

疏广笑了,那一刻,春风骀荡。接下来的这番话,值得书绅铭记,因为那是我们古人非常高层次的一种智慧,齐家和传家的智慧——

我虽然很老了,但还没有老糊涂到不为子孙打算的地步。我想,我家原来还是有点祖屋和薄田的,只要子孙勤力稼穑,是完全可以温饱的。而今,我如果留许多钱财与他们,那只会增加子孙的懒惰和骄怠。

最后,终于到了此番对话的重点。文言文原文。我没有把它变成白话文,是因为我害怕破坏了你们语言的味觉——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黄钟大吕,万世圭臬。

我一直认为,看一个人高明,不是看他怎么放,而是看他怎么收;不是看他怎么取,而是看他怎么弃;不是看他怎么起家,而是看他怎么传家。

张元济先生曾经说过: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说给这个不太积德更不太读书的时代。




授权转载的内容,请注明内容来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