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祢衡其实死于孔融之手

 云中公子 2017-04-11
 祢衡,在《三国演义》中绝对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物。祢衡生于公元173年,死于公元198年,活了二十四岁或二十五岁,一个把自己给玩死的人其人生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祢衡是一个聪明人,但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更不是一个会讲政治的人,其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一个供其摸爬滚打的政治洗礼环境。历史记载祢衡“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瞥闻,不忘于心”,是一个既有一流听觉记忆又有一流视觉记忆的记忆高手,而且祢衡“飞辩骋词,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还是一个适合在辩论赛上担任第一辩手的辩论高手。有学识,有辩才,心理状态稳定,是参赛辩手的基本的素养,祢衡唯一缺少的是讲政治的能力。祢衡进入曹操的视线和曹操的一项战略决策有关,同时也和孔融的策划有关,祢衡的终局是一个合力的结果。

    曹操在刘晔的运作下成功地劝降了张绣,曹操想再派一个人去劝降刘表,这时已经被曹操授予执金吾使的贾诩表示,刘表喜欢和名流交往,最好派一个“有文名之士”到荆襄去和刘表商谈具体的事宜。荀攸随即向曹操推荐孔融并且在私下征求孔融的意见,孔融回答说祢衡更合适,“其人宜在帝左右,不但可备行人而已,我当荐之天子”。祢衡和孔融是好朋友,对于祢衡“腐儒舌剑”的毛病,孔融是一清二楚。一个腐儒舌剑可以去参加辩论赛事,但不适宜参与政治勾兑。祢衡作为一个腐儒舌剑不适合与皇室成员以及官宦人士进行交往,对于权力者来说这是普通常识,为什么孔融无视祢衡的性格缺陷并坚持让祢衡“出山”?孔融是十七镇诸侯中的第十镇诸侯,官至北海太守,具有丰富的权场经历和经验,应当预见到腐儒舌剑品性对祢衡自身的危害性。孔融对荀攸说了一番祢衡应该出山的大道理,之后便迫不及待地“上表奏帝”。在贾诩、荀攸、曹操、孔融四个人合力的作用下,祢衡来到曹操面前“裸衣骂贼”!

    祢衡来到荆州见了刘表,“虽颂德,实讥讽”。腐儒舌剑也喜欢“逮着谁咬谁”,但刘表不杀祢衡。属下表示不解,刘表说了以下一番话:“祢衡数辱曹操,操不杀者,恐失人望;故令作使于我,欲借我手杀之,使我受害贤之名也。吾今遣去见黄祖,使曹操知我有识。”曹操把腐儒舌剑祢衡“遣去见刘表”,其用意是借刘表之刀“杀之”;刘表把腐儒舌剑祢衡“遣去见黄祖”,其用意是借黄祖之刀“杀之”。那么,孔融把腐儒舌剑祢衡“遣去见曹操”,其用意就不是借曹操之刀“杀之”?后来祢衡果然死于黄祖之手!据历史记载,祢衡来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之后,“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衡大骂,祖恚,遂令杀之。射徒跣来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射,黄祖的长子,和祢衡的关系很好。

    孔融为了迫使祢衡出山做了两个看似隐秘的动作。孔融首先“上表奏帝”,孔融“奏帝”迫使“帝览表”并作出反应,献帝刘协的反应是“以付曹操”。经过孔融的运作,曹操“遣之”至少在形式上变成了“帝遣之”。曹操“遣之”,祢衡可以不接受;“帝遣之”,祢衡不可以不接受,曹操“遣之”和“帝遣之”的区别就在这里。孔融通过“奏帝”把曹操“遣之”升格为“帝遣之”,其用意是为了完美地将祢衡“逼上荆襄”,聪明的祢衡竟然没有意识到孔融“要搞阴谋诡计”。孔融完全可以直接“上表奏操”,但是孔融选择了“上表奏帝”。“奏帝”,“帝览表”,“帝以付曹操”,曹操“遣之”、,刘表“遣之”,以上几个动作环环相扣,“勒死”了腐儒舌剑祢衡!另外,孔融的“上表奏帝”将祢衡说成是一个穆罕默德先知,还说祢衡“如无可观采,臣等受面欺之罪”,促使献帝刘协间接命令祢衡去执行不合适的使命。后来祢衡送了命,孔融可没有“受面欺之罪”!孔融既忽悠了“帝”,也忽悠了祢衡。祢衡死了没法找孔融“讨说法”,献帝没死居然也没有去找孔融“讨说法”。孔融所说的“受面欺之罪”,只是忽悠一下而已,旁人不可当真,假如孔融的话可信,岂不是盐钵头爬出蛆虫来了?

    有辩才是聪明人,懂得如何运用辩才的人是真正的江湖高手。祢衡看到了事物的是与非,却没有看到与事物的是与非相联系的政治语境。一些皇帝在尚未大权在握时被迫“装傻、装呆、装弱智”(王立群语),假如这些皇帝在即位前像祢衡一样地表现自己的辩才,他们不是早就死定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