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古论今——古琴

 老骥瘦马 2017-04-11

谈古论今——古琴

琴在古代曾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必修课,“琴趣之清雅可以禁制淫邪,正人心也”是故“君子无故撤琴瑟”,甚有“琴音调而天下治”之说法,大概皆因它的起点过高,令人敬畏,而使得“今人多不弹”。

古人对“琴”的理解和参悟,是移步于艺术之外的闪耀着理性光芒的感悟,从“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琴风中演绎着的不仅是佛家的中正和平心态,也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之处。“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古人以琴为先“诚其意,正其心”而后达到“涵养性情,怡神悦性,宣和情志”之境界。

佛教中,“静”乃是一和智慧,一和心境的提升。“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弹琴需要清明的心境,“非清心不能尽其妙也”,所以弹琴也是一和修炼。我有一方琴,便多了和随心畅游的仙趣,淡忘了红尘中还有“世俗的、名利的纷争困扰”。

琴亦为载道之器,可以“净心”、“养德”,古人视琴艺之高下,归根为人格与德行之高下,尽管“和者寡”,但它的深远和妙趣仍令众多的痴迷者为之神往,为之沉醉。

古琴曾因其“雅”而一度局限于文人圈内,且琴人多挟琴自高而显傲气有余,声称“不以杂俚之声媚俗”,而它漫长的三千年历史,浸透着的是祖宗留下的精神智慧,它的进步和发展是决然离不开知音的,伯牙尚且需要子期的青睐,凡夫俗子们何必再称古琴只是“为了弹给自己听的”,是为着“修身养性”也。

古琴其古朴、幽静的品位决定了它无法成为时尚。所以古琴虽没有必要去哗众取宠,成为大众艺术,但也无需让它“冰清玉洁,高不可攀”,而使之“躲在深闺人不识”。

古琴因其传谱中没有固定的节奏而使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发挥空间,它的发展固然是变化着的发展,但其个性的差异,已形成了琴坛各具风采的流派风格,那“柔和细腻的广陵派、清微洒脱的虞山派、气势激昂的蜀川派”,早已被当今琴人所熟知和认可。因此;我以为那些已被公认的经典的曲目,已是历经了前辈人的无数次斟酌修改,就无需现在再拿来各自加工、画蛇添足。实际上,从历代同一流派所传的不同版本的琴谱中看,古人也是为着力求它的完善和统一,只是今人多“好古”,喜舍近求远也。若从较近的只有“今虞琴刊”始载的传谱中看,就不难发现,天下琴人所弹出入并不太大。这说明古琴的曲谱还是可以求得相对统一的,举国之大,一方水土已孕育了迥异纷呈的流派,如果同一派、同一曲、甚至同一师门,却所弹相去甚远,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只会让后辈琴学者尴尬、疑惑而无所适从,同时也会混淆视听,污染初学者脆弱的听力。

如今的古琴已逐步走出少数人的闲情雅趣,而成为众多现代人对反朴归真的一种精神追求,因此,古琴也该借鉴其它乐器之长,有一定的规矩方圆可循,犹如建屋造厦,你必须在服从大有框架设计前提下,再搞小范围的内部结构调整,个人创意在不违背整体风格的基础上,自然无伤大雅,如若非要标新立异,以自已的审美观念为标准而各自出格,满足你所谓“现代”或“古典”的自我感觉,势必会破坏整体效果,长此下去,古琴音乐只会陷入“孤芳自赏,古调自怜”的境地。

也许,古琴的确不同于任何民族乐器,它不需要有着相同的普及面,但如果一味停留在孤芳自赏的清高中,将有可能沦为“博物馆的艺术”,那不但是琴人的悲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

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和前进着的,“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那是寂寞中的古琴,不是今人所求的心态。如果众人在高喊振兴和发扬光大的同时,也能正视它还有着超出常规的混乱,那才是古琴应有的希望所在。

因为出于对古琴艺术的偏爱,郁结了一些疑虑,或许只是些偏颇的个人观点,亦或纯属“杞人忧天”,但求一吐为快,谬误之处恳请诸位琴家、琴友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