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 必有邻】 作者:杨扬Rowena【寻常巷01】 ▂
■■■■■ 先生终于开始学习他从小喜听的古琴后,与我分享:自有琴,平素火团似的脾气也被琴弦跳脱的音韵延长,至细若悬线,更时至无芒。或解脱,或寄托,总算是让现时生命的繁态中有了一个舒缓的出口。
伯牙子期的故事和高山流水,是我一早喜爱古琴的种因。可世间的山水相印,不禁让人兴叹,为何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我仍不得琴缘?如今已不惑,正是应该重拾初心的时刻。或缘了与先生的交相互感,于是,便欣欣然同始操琴之乐。
古琴发于周,盛于魏晋,高士之爱器也。古琴七弦,却非止七声。每一弦,经不同人弹奏,有不同音质。着力不同,益有不同。同人而不同心境,音亦不同。七弦交互,变化无穷,能奏空山涧远,水静风伏之韵,亦能奏高山郁兮峨峨,长河狂赴争流之意。古琴之妙,在于曲调的"可生长性"而非西方钢琴之曲的"准确性"。古人有评如是说:“然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恡,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
昨日午后,台北阳明山上,我与先生在等闲屋习琴。屋外焱焱,蝉鸣不绝,屋内木薰弦韵令心澜不惊,安爽淡然。我们感其琴音美哉,也叹其对现今中国文人日渐式微的吸引力。就连对传统文化抱有自信与自豪的我们,也不自觉地在鼓励孩子们对西方乐器的趋之若鹜。
为何?古琴的高雅,琵琶的侠情,玉笛的书生意气,以及笙箫筝瑟的悠游,对于身怀中华文化基因的国人却鲜有魅力?难道我们真的被流行数十年的西化,被浮躁的物欲追逐,被现实社会的评判标准左右,再无法找到回归的方向,直至可以品味生命经验的年纪,而非始自精力无限的青葱岁月?
至夜,从儿子书贴上读到一首诗: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原来,不只是在今天,也不只是像我们一般的现代人有如此体会,千年前的唐人竟亦有同样的感叹!唐人发出的"时人不爱,唯有古人爱之"的吟怨,使我们今天诸如“国人于祖先流传的文化之不爱”,以及“对潮流文化之俯首”的感慨与反思,都成为古今一辙的文化现象,从来就是再正常不过的常态罢了。
诸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其实万物从法,虽然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它们的表向,却无改其本质。在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人群,也有不同的生活体悟。在同一时代,也有相同和不同的人群,自然也就有着类似以及不同的生命经验。
我们积极可做的是,停止吟怨"感慨"和"现实"的距离,停止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当下社会和周围的人,尝试放大心胸,尝试放下知识和故有经验对自身判断力的束缚,甚至放下"判断"本身,去与和我们不同的人和物"和而不同"。
不管是古琴,还是钢琴;不管是中国音乐,还是西方音乐;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径有其美,都各有印心之人。孩子现在喜欢钢琴、小提琴等西乐之器,甚至Pop Music,亦无所不妥,更不须为之焦虑。只要他们认真享受当下学,与"同"与"不同"之美交而互通,便如琴之七弦共鸣,生长出如中国古乐般真实的性情之美!
此刻我也明白,为何我在不惑年纪才能有缘亲近古琴,亲近茶道,亲近中国文化?因为这是埋藏于内心的种子,在经过多年的润泽后,正慢慢地发芽……
然,古人云:"钓水,淸趣也,且持生杀之柄;奕棋,逸事也,尚操战争之心。"香茗古琴,再美也不過是寄情之物。音乐,文化,艺术,也只是我们行走人间的渡筏,好让我们借之时时天人交际,也让我们凭之以六根互通,更让我们以之将外在的知识"内化"成真正的生命体验,最终目的,无外是降伏内心的急、躁、斥、怨,至于可以弃筏,修练出可容世间物的性情之美。□ 禅家云:"茶禅一味。" 虽说"茶禅一味",但茶与禅仍有器本之分。茶为舟筏,则禅为筏上之人。舟上无人,则必随波逐流;茶上无禅,则定心无所向。 琴、棋、書、畵,斯美矣,但,概毕竟为器!"器"之成"本",在于不醉忘、不执着、不依赖。 儒家说:"游于艺。" 若说琴韵为九天玄云,茶香则是地哺??氲。这个"游"字之妙,蕴含的是传统中国人天地间的出入自如,虚实之变。也正是我与先生煮茶操琴的真实动念。 ▂ 杨扬Rowena,先,外企人力资源管理多年;现,佛法研读中及ICA学员;将,专注于寻常生活万像中修行生命与心的状态! ▂ ▂ 里,是一个为教练们提供沉思并走笔的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