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周人的崛起(商纣王迷案1)

 墨香笙樵 2017-04-11

周人的崛起(商纣王迷案1)不是历史的历史 (2013-06-02 23:34:53)

 

    公元前1147年,商朝的第27位领袖武乙帝即位(商朝称领袖为帝)。就在武乙忙着即位的这一年,商朝的邠地(约在今陕西彬县)有一个姬姓氏族,在部落首领姬亶的带领下举族迁徙,来到了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

    姬姓氏族首领姬亶觉得周原这个地方不错,就让巫师占卜一下这个地方的风水。巫师拿出一个乌龟壳,在火上烤啊烤啊,就把乌龟壳烤出许多裂纹来。姬亶一看乌龟壳上的裂纹说:“此乃大吉!”那就在这里定居吧。从此姬姓的部落就在岐周之地定居了下来,自称为周人。(生活在周原上的人。)

    姬姓氏族在岐周这块地方划分村邑,开发土地,造房建屋,三年后终于站稳了脚跟。这时,首领姬亶才发现自己没有申请就占了公家的土地,五证还没办呢,连小产权都没有!姬亶就打算找棵大树靠一靠,解决五证不全的问题。于是姬亶带了丰厚的礼物到商朝中央说明情况。

    此时的商朝武乙政府正热火朝天一片繁忙,忙着迁都呢。武乙把商朝首都从殷迁到了黄河以北。虽然领导武乙很忙,但还是热情的接待了姬亶使团。姬亶向商朝领袖武乙说,自己的故居邠地夏天旱灾冬天雪灾,实在是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还经常受戎狄的欺负。为了能给中央多创造一点税收,所以自己就把居住地迁到了岐周一带,归顺商朝。希望领导批准。

    商朝的武乙帝觉得,岐周之地本来就属于西部偏远地区,一片蛮荒,鸟不拉屎,无人管理,正好给这个姬亶一个顺水人情,让他去管吧。另外,在商朝西方多一个忠于商朝的部落,对陕西山西北部的戎狄也是一种牵制。

    总之,封赏姬亶符合商朝的利益。武乙向姬亶表示“十分理解姬亶的行为,只要姬氏部族今后服从中央领导,就把岐周之地赏赐给你,并且封你为周公。”(“公”是对姬亶的尊称)姬姓氏族从此称为“周”。

    姬亶十分感谢领袖武乙的赏赐,姬亶说:“自己和周族今后一定服从中央的领导,听领袖的话,和领袖一起维护好商朝的繁荣安定。”

    就这样,商朝领袖武乙做出了在当时看来比较正确的决定。让姬亶从商朝中央取得了周地建设许可,领了五证。从此商朝有了一个新的诸侯,周。

    商朝的武乙帝要是知道自己的这个决定导致后来的结果的话,非得后悔到大耳瓜子抽死自己不可。武乙新封的这个商朝诸侯周族部落人民实在是太过彪悍,十分能打仗。在其后的各场战争中屡战屡胜所向披靡,不到100年就取得了天下。

    姬亶从商朝中央办完拥有土地的手续回周后不久,他的最宠爱的妃子太姜为姬亶生了大胖小子,真是双喜临门。姬亶十分高兴,给自己的新生儿取名叫季历。除了刚出生的季历之外,姬亶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太伯,二儿子叫虞仲。

    季历长大后,他爹姬亶决定和商朝联姻,亲自挑选了商朝贵族挚任氏的女儿太姜,嫁给了季历。一年后,太姜给季历生了个儿子,取名姬昌(后来的周文王)。孙子出生了,最高兴的是姬亶,身为周族部落当家人的姬亶高兴的说:“我们家族有一代要兴旺起来,恐怕就会在我的孙子昌身上应验吧!”

    姬亶说的这句话传到了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虞仲的耳朵里。太伯和虞仲认为老爹这样说,肯定是将来要把周族首领的位子传给季历,两个人既伤心又害怕。伤心的是,同样是儿子凭什么对季历这么好!害怕的是,本来首领的位子应该怎么也轮不上老小季历,现在既然要传给他,那肯定是要对老大和老二做出处置!姬亶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虞仲一商量,认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决定逃跑!

    太伯和虞仲一块逃到了南方,断发纹身的荆蛮之地。(他们的后代就是在后来春秋时期称霸一时的吴国。)

    后来周公姬亶死了,把周族首领的位子传给了小儿子季历。这个季历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他爹,周武王他爷爷。

    继位三年后,当首领业务刚刚熟悉的季历,因为看不惯自己的邻居程氏族“损禄增爵,群臣貌匮”而决定征伐程,打算顺便扩大一下自己部族的宅基地。

    周程双方在毕地大战一场,二代周公季历胜出,打败了程族部落,占领了程族的地盘。

    后来,季历又趁着义渠氏族首领病危,两个儿子挣位内乱的时候,又出兵俘虏了义渠部落首领。

    周族的二代领导季历上台后的这两把火烧的十分给力。季历觉得自己干的不错,得给中央汇报一下工作。季历还给领袖武乙带了许多贡品。

    商朝领袖武乙见到季历带来琳琅满目的朝贡十分满意,认为周族部落对商朝这么忠心真是太好了。领袖武乙一高兴就赏赐了季历(赐地三十里,玉十獴,马十匹)。

    武乙赏赐季历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给商朝各诸侯做个表率。此时的商朝,东部夷族的势力已经到了中原地区,再加上商朝北部和西部的戎狄部族,已经威胁到了商朝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诸侯部落已经不鸟商朝中央了。

    武乙上台之初,曾经试图改变这种情况。但是,商朝负责占卜出征凶吉的神职人员,常常以龟甲占卜结果为凶兆为由,假借天意钳制武乙的行动。导致武乙政府无法统一思想,组织的军队无法形成战斗力。商朝的神职人员就是太师和巫师们,当时的地位非常高。商汤建立的商朝是“以神治国”,人们认为神权可以高于王权。在太戊和祖乙时期,神职人员甚至掌管国家大权。 所以武乙要行使王权就必须首先削弱神权。

    武乙决定,统一思想从破除迷信开始。他让工匠雕了一个木偶,状貌威严,冠服齐整,把这个木偶称作天神。武乙居然山寨了一个天神,真是太有才了!看来我们中华民族的山寨精神自古就有。

    武乙让自己的手下代表木偶天神和他赌博,手下害怕武乙,步步退让(谁赌博敢赢自己的领导?不想混了!)结果“天神”以大输而告终。武乙推局指着木偶哈哈大笑说:“你既然是天神,怎么会输给我,如此不灵验,还配做什么天神!”于是,武乙命令左右剥去木偶衣冠,痛打木偶。把天神给打了一顿。

    武乙还命人制作了一只皮袋,里面装满了动物的血。武乙把皮袋子挂在树枝上,他亲自拿着弓去射,说这是“射天”。一箭射破了皮袋子,袋子里的血直往外喷。武乙把弓一扔哈哈大笑说:“今天,天被我射了一个窟窿。”

    在今天看来,武乙的行为简直就是一部搞笑喜剧片。但在当时的神权社会里,武乙要破除迷信,这么做是有效果的。武乙经过种种手段,终于使巫师为首的神权势力大为降落,王权大为上升。但是也得罪了拥护神权的势力。

    商朝的武乙帝统一思想加强了自己手里的王权以后,就开始打击商朝的分裂部落,为征伐已经“分迁淮岱,渐居中土”的东夷部落作准备。

    看来,武乙政府试图加强商朝中央的统治,振兴商朝。当时商朝主要的威胁是西部的分裂势力,主要以旨方部落为首外加几个小跟屁虫部落(这也是武乙封姬亶为周公的原因之一)。其次是东夷的势力已经扩大到了中原地区。武乙决定先拿西部的旨方部落开刀。

    旨方部落听说商朝中央出兵来修理自己,就联合了羝方等对武乙政府不满的部落共同对抗武乙。旨方觉得联合起来力量就大了。但武乙也不是吃素的,这场战争对武乙来说是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经过数次激烈的战斗,旨方的联合部落军队败下阵来,被武乙帝打的一败涂地,俘虏了两千多人。旨方,这个商朝西部最大的分裂势力终于被武乙给平定了。

    平定了商朝西部后,武乙调转枪头征伐商朝南方(今湖北)的分裂诸侯,归(今湖北秭归县)。

    就在武乙为了加强中央权力而西征南讨的时候,商朝西部的诸侯,二代周公季历敏锐的觉察到,这实在是个以响应中央的名义来扩大自己地盘的好时机。季历决定配合武乙政府的行动,向商朝西部的鬼戎开刀。

    当时的商朝诸侯周族西北(今陕西西北甘肃东北)一带,生活着许多的戎狄部落。“西落鬼戎”就生活在这里。他们都是商朝北部戎狄鬼方的分支部落(鬼方主要生活在今天的陕北和内蒙古河套地区,可能是被商朝武丁帝打败后迁徙到这里一部分)。由于这些戎狄都是游牧民族,所以经常到商朝的地盘上抢劫(当然包括周)。掳掠对游牧民族来说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对商朝来说就是侵略,是不能容忍的。

    季历召集了举族之兵去攻打鬼戎。游牧民族从来都是欺负别人,还没有被别人欺负过。这次西落鬼戎听说商朝的新诸侯季历居然主动送上门来了,大家商量后一致认为,季历军队的到来是商朝送给我们的礼物。西落鬼戎们决定,大家联合起来趁机把周人的家产给瓜分了。

    西落鬼戎集结了大批军队冲向周军。周人第一次全面的展示了自己的彪悍!在季历的率领下,周人奋勇杀敌,拼死作战。西落鬼戎的联合军本来以为能轻松的打败周人,再到周人的地盘上捞些油水,根本没打算拼命,可以说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想到遇到了拼真命的周人!西落鬼戎很快就兵败如山倒,大败而逃。 季历率领周人一路追杀,在西落鬼戎的地盘上所向披靡,百战百胜,一口气竟然干掉了二十个部落!周公季历一举彻底的剪除了周人后方的威胁,为周族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而且安定了商朝的西北方。季历俘虏了西落鬼戎的20个部落首领后胜利班师。

    季历的打败鬼戎的捷报很快就传到了商朝中央武乙那里。武乙知道后虽然很高兴,但也感到了一丝不安。自己封的这个周人部落的人民之彪悍,战力之强大,实在是让人震惊!武乙觉得应该在商朝的西边举行一场军事演习,树立一下商朝中央的威风,以免在西部地区让自己的手下抢了风头。

    商朝领袖武乙以征服西部反叛残余势力为名,在商朝西部黄河与渭水之间集合部落拉练军队。由于商朝西部被武乙平定时间不长,残余反叛势力是有的。这些势力主要是对武乙政府削减神权不满,他们被武乙身边负责祭祀和占卜凶吉的神职人员利用,勾结在了一起。

    这个内外勾结最要命,这些被武乙打压的神权势力利用武乙这次军事演习,竟然暗杀了商朝领袖武乙!对外宣称:武乙帝由于不相信鬼神被暴雷给劈死了。这个计策真是一箭双雕,既除掉了打压神权的武乙,又宣传了神灵的神圣不可侵犯。从而保住了神职人员的饭碗和利益。

    商朝的第28为领袖武乙就这样,意外的死了。后来还有了骂名,就是暴虐无道不敬天神。可见商朝神权势力的庞大早已深入人心。

    不过话又说回来,商朝几百年的统治主要是靠以神治国。商朝的人们都认为自己的领袖有天命,是上帝派来管理人间的下帝。现在连领袖自己都不相信上帝了,你让统治的人民信仰往那里去?所以,削减神权对商朝的统治者并不利,但不限制神权就无法顺利的行使自己手中的王权。这就在产生了矛盾。神权和王权的自相矛盾,导致了商朝社会两股势力的此消彼长相互脚力。这正是商朝后来灭亡的基础原因之一(注意:不是主要原因)。

    不管怎么样,商朝武乙帝的打击神权使得中国古代,由神权社会向王权社会转变,是历史的进步。

    武乙死后商朝继续。武乙的儿子文丁继位(《史记》为太丁),这就是商朝的文丁帝。姓子名托。

    文丁继位后把商朝首都从沬(今河南省淇县南)搬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第二年,也就是在文丁刚组建好自己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不久,商朝西部的诸侯周公季历就坐不住了。季历带上自己的革命队伍,去征伐燕京的戎狄部落(约在今山西汾水两岸静乐祁县邬县一带)。估计季历是在上次讨伐西落鬼戎的时候尝到了很大的甜头,抓了不少俘虏和财货,认为这些戎狄部族简直不堪一击。

    搞定了西北一带戎狄之后的季历,又打算在山西捞一把油水。季历带领周人长途奔袭,来到了燕京戎的地盘。燕京戎狄部落们早就听说了周人的赫赫威名,做好了战斗准备。季历由于人生地不熟,再加上找的带路向导可能是戎狄的间谍,把季历的军队带到了燕京戎的埋伏圈里去了。燕京戎狄突然从四面八方冲了过来,杀向季历带领的周军。周军猝不及防,乱成一团。最后被燕京戎打的七零八落,季历眼看招架不住,率领人马拼命杀出一条血路大败而逃。

    自认所向披靡的季历终于败了一回,败的实在是有点惨。可见,一个人是不能光想着捞便宜,不能只看见别人的肉而看不见别人割肉的刀。

    吃了败仗的季历老实了,但只消停了一年。在季历没有折腾的这一年里,老天却来折腾商朝了,商朝中央地区一带发生了大旱灾,旱情十分严重。洹水(今安阳河)一天就有三次断流。这一年,是刚上台三年的文丁政府抗旱保收工作形势严峻任务繁重的一年。

    这一年,也是在季历带领下的周人整顿兵马准备东山再起的一年。自从上次吃了败仗,季历很不甘心,觉得这也太丢人了。大老远的跑去打人家没想到反被人大大的修理了一顿,这口气实在难以下咽,主要是这次失败让已经在商朝声名鹤起的周人名誉扫地,季历觉得有必要重新为周人挽回一下强大的名誉。

    季历重新整顿兵马完毕后,又率领周人长途奔袭,从宝鸡(今天的地名当时没有)出发,过西安(今地名)经韩城然后度黄河进入了山西。再过临汾往东走到了今山西屯留县余吾镇一带,在这里季历遇上了“余无之戎”。这个“余无之戎”也是商朝北方的戎狄“鬼方”的一支。看来季历是要把鬼方之戎赶尽杀绝。

    周人一路向东向北再向东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出气的!毫不犹豫,冲过去就是一阵乱砍乱杀。余无之戎猝不及防,死伤无数。被季历打得大败投降!

    季历带上俘虏和战利品并没有回自己的老家“岐周之地”,而是去了商朝首都   “殷”,去向商朝领袖文丁报捷和献俘。

    季历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余无之戎”在今天的山西长治地区,这里离陕西宝鸡的岐周之地路途遥远,而离河南安阳非常近。我算了一下如果你今天骑自行车的话,从长治到安阳只需11个小时半。即使是步行也只需一天半的时间。 而当时的商朝首都“殷”就在今天的河南安阳以西!也就是说当时季历率领的周人离首都更近一点。因为商朝的文丁帝即位后把首都“自沬归殷邑”。

    商朝领袖文丁收到季历的战报后首先感到的是震惊!这个西方的诸侯周不仅人民剽悍勇武,而且机动力还十分迅速!这样的部族文丁还重来没见过。但不管怎么样,周人毕竟是商朝的诸侯,季历毕竟还是文丁的手下。

    文丁帝接受了季历的献俘和战利品后,为了表彰季历的忠心给季历封了官。文丁认为,既然这些戎狄的地盘都是你季历打下来的,这些地方目前还没有开发,都是蛮荒之地,山区较多,野草丛生,除了放牧养一些羊牛马匹之类的畜生干不了别的。文丁就让季历接管这些戎狄们以放牧为生的土地。

    文丁任命季历为牧师。其实主要工作就是掌管商朝牛羊肉和马匹的供应。文丁的意思很明白,你季历以后就专管戎狄的地盘吧,不要再东讨西伐的乱折腾了。

季历高兴的接受了领袖的封号,也明白了 领袖的意思。回去后季历仔细一想觉的不对劲,我们伟大的周人在人们眼里居然是个放羊的,还得了个放羊最高荣誉“牧师”的称号!这个名声有点不好听。得想办法改变一下周人的形象。

    于是季历打算建一座城市,以向人们证明周人和游牧民族戎狄是有区别的。季历把建城地点选在了程(今陕西咸阳市韩家湾)。这个程地就是季历刚上台的时候灭掉的程氏族部落所在地。在季历的主持下这座城很快就建成了。季历十分高兴,这下总算是改变了自己是“放羊人”的形象。

    两年后周人民安定下来了,这个时候周公季历已经控制了商朝整个西北一带,不仅土地广袤而且人民彪悍。主要是季历已经收编了被自己打败的戎狄,他们本来就是游牧民族比较强悍,也成了季历手下的周人。所以季历的军队战斗力已经十分强大了。

    季历估计中央文丁政府警惕周人的风头也已经过了,季历又坐不住了,准备继续为周人做点扩大地盘的革命事业。季历集结军队向始呼之戎进发。始呼之戎在季历率领的周军强大攻势下,一触即溃,很快就败了。快到季历都没看清楚自己是怎么赢得。

    等商朝领袖文丁得到消息后,季历已经率领周人带着俘虏战利品打道回府了。文丁帝很不高兴!让你别干你偏要干,什么意思?想造反吗!文丁帝很不高兴季历不懂领导的意思,认为季历是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但事情已经干了,再说管理戎狄也是季历的职权,他还是牧师嘛。但警告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季历的行为并没有违反商朝的法度,所以此事不能明说。

    文丁帝通过商朝的一个贵族,季历的老丈人挚任氏,拐弯抹角的向季历说了领袖的意思。向季历表示,周人的地盘不能太大,差不多就行了。太过分了领袖会有意见的。

    季历收到了警告处分后终于老实了。老实了好几年,商朝也平静了好几年年。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季历是个闲不住的勤快人,你让他没事干他就难受。

    季历难受了几年后终于忍不住了,又去率兵讨伐翳徒之戎。看来我们的季历同志打戎狄还上了瘾,不赶尽杀绝不罢手。翳徒之戎哪里是周人的对手,被季历率领的周军一窝端。光宰相级别的大官就抓了三个!(获其三大夫)。

    抓了俘虏以后季历又去给领袖文丁献捷,就是把这次战争得到的俘虏和财货都献给领袖文丁,以表示自己的这次战役是替领袖打的,自己是忠于领袖的。季历盘算的真不错,可惜领袖文丁不是白痴。

    商朝领袖文丁帝收到季历献来的俘虏和财货以后,表面上很高兴,夸赞了季历的功劳和忠心,给季历赏赐了祭祀用的酒器和商朝最好的酒,这些东西都是商朝最高赏赐的器物。文丁帝算是给足了季历面子。但这还不算完,文丁帝又给季历封了商朝贵族最高的爵位,伯爵。

    季历得到了当时商朝文丁政府的最高奖赏,季历心里充满了自豪,自信,自满的心情。脸上挂满了高兴,得意,灿烂的笑容。此时的他哪里知道,文丁之所以把他捧上了天,是让他放松警惕。然后把已经捧上了天的季历摔下来,摔死他!

    就在季历高兴的忘乎所以没有一点警惕的时候,文丁帝派人突然逮捕了周公季历!事先居然没有半点征兆。就在周人们惊愕不已的时候又传来一个消息,周公季历的儿子姬昌也被文丁帝拘押了!文丁帝把季历关进了塞库的中央监狱。把他儿子姬昌软禁在了玉门(据说《周易》就是在姬昌被软禁的时候写的)。剽悍勇武的周族眼看就要玩完!

    文丁帝把季历关起来后没有杀季历,估计是怕留下杀忠臣的骂名。但文丁想了一招更绝的,少给季历送水送饭!季历有时两天才能喝一口水,有时三天才能吃一顿饭。就这样季历被折腾了几个月才死。可见一个下属的功劳千万不能超过领导。要不然会死的很惨!

    史书记载,在周公季历死后第二年,有很多的凤凰在周人的老家岐山聚集。这个记载相当奇特。凤凰为什么在这里聚集呢,为此我特地去岐山看过。岐山有一座凤凰山,凤凰山的南边山腰上就是周公庙。这一片地方现在叫凤鸣镇。

    所以我认为凤鸣岐山的故事,可能说的是在季历死后第二年,这一年文丁把姬昌(周文王)给放了回来。周人在今天的凤鸣镇一带载歌载舞还做了许多凤凰的图案(也可能是养的真凤凰)欢迎姬昌,凤凰是代表天降祥瑞的意思。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这个周公庙最早是为纪念周公旦而修的。也许和周公旦有什么关系?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只能到地底下去问周文王姬昌了。

    凤鸣岐山的这一年,季历的儿子姬昌(后来的周文王)继承了周人部族首领的位子。因为商朝的文丁帝已经封了姬昌他爹季历为伯爵,这个贵族的爵位是可以世代继承的。所以姬昌也继承了他爹的爵位,成了商朝的伯爵贵族,人称西伯昌。

    西伯昌接班第二年,商朝的伟大领袖文丁帝逝世。文丁帝的儿子乙继位,商朝人民称他帝乙。帝乙姓子名名羡。帝乙就是商纣王(帝辛)他爹。

    自从帝乙的老爸文丁帝囚死了周人的首领季历以后,周人和商朝中央就有关系恶化,有了世仇。这等于商朝内部有了不和谐因素。

    就在此时,东夷和淮夷也看到了商朝的不安定,趁着商朝内部不太和谐,在商朝的地盘上干了几缥抢劫的勾当。这些东夷和淮夷大约在今天的山东、江苏、安徽一带。这些东夷和淮夷在帝乙他爷爷武乙在位的时候就“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势力逐渐向商朝的地盘上发展了。后来经过武乙帝的武力震慑也老实了一段时间,此时看到商朝内部不太稳定,就纷纷宣布独立,不承认世界上有商朝这个合法政府。

    总之刚刚上台的帝乙政府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烂摊子。但商朝的新领袖帝乙面对困难勇于挑战,采取了“攘夷必先安内”的大政方针。

    帝乙先与西伯昌和亲,把自己的亲妹妹太娰嫁给了周人的首领姬昌(也就是西伯昌)。希望修好因自己老爸杀了季历而造成紧张的商周关系。希望周人和商朝中央从此不记前嫌,以亲戚相处。

    就这样商朝领袖帝乙的妹妹太娰远嫁西方,西伯昌还亲自跑到了渭水迎接了新娘子(亲迎于渭)。从此西伯昌成了领袖帝乙的妹夫。于是双方皆大欢喜。因为帝乙是商朝的领袖,所以人们称这次的联姻是十分美满的天作之合。从此“天作之合”这个成语就流传开来。

    帝乙采取了和亲的办法搞定了西伯昌,从而稳定了商朝内部。但帝乙还是不放心,那就是商朝西北一带的戎狄。虽然被周人的季历收拾的差不多了,但是这些戎狄不能都让周人给控制了,中央也得控制一部分。帝乙在想,万一在自己带兵征伐东夷淮夷的时候,有人沿着当初周人给中央献俘的路线对中央政府突然袭击的话,那商朝很可能就此玩完! 帝乙决定未雨绸缪。

    为了确保首都的安全,帝乙命令大将南仲去西拒昆夷。南仲率领军队打败昆夷后,修筑了朔方城。再以朔方为军事基地,很快就解决了商朝西北的安全问题。帝乙又把自己的儿子子其封在了太原郝乡一带。主要的目的就是监视周人打下来的戎狄地盘,从而保证了商朝首都的安全。(你现在要是姓郝的话,帝乙的儿子子期很可能就是你的老祖先)。

    帝乙终于和谐了商朝内部,巩固了商朝首都的安全后,就开始了对盘踞在商朝东南一带的东夷,淮夷(东夷的分支)采取军事行动。 帝乙亲自率领商军浩浩荡荡向东南方向进发。然而,帝乙也许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这次东征行动居然连河南的地盘都没征出去。

    当帝乙率领的商军到达诸侯盂方的地盘的时候,帝乙居然遭到了自己的手下孟方的突然袭击!商军毫无防备纷纷后退。帝乙这才发现,这些东夷的势力不是“渐居中土”而是“已居中天”,连自己的诸侯盂方都投靠了东夷!帝乙十分震怒!看来自己是低估了东夷的实力,这次行动的兵力是不够用了。 于是帝乙率军返回,重整旗鼓,增加兵力。

    第二年,帝乙又踏上了征伐淮夷的征程。这次帝乙是粮草充足,兵力强盛。帝乙率领商军首先一举击败了盂方。打通了通往东夷各族的道路,而后到达了淮水流域。帝乙和当地终于商朝中央的诸侯联合起来,大败淮夷。帝乙的军事行动沉重的打击了淮夷的实力。

    几年后,帝乙再次征伐商朝东部的夷狄。这次帝乙的目标是生活在今山东一带的东夷。这次军事行动帝乙集结了大批军队,在今山东一带先后击败了顾,齐等东夷部族。

 在商朝领袖帝乙忙着打击东夷的时候,他的妹夫西伯昌也很忙。自从娶了领袖的妹妹太娰以后,姬昌就有了一份制造后代的的辛苦工作。经过姬昌和太娰年复一年的辛苦床上劳作,最后统计,儿子10个,女儿不在统计之例。后来的周武王姬发就是太娰生的。算起来周武王和商纣王还是姑舅表兄弟。

 

由于字数的限制    请看《商纣王迷案》2不靠谱的罪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