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文王为何作《周易》,《周易》对周朝的建立有何象征意义?

 儒雅的八爪鱼 2019-04-15

《史记·周本纪》说:“西伯蓋【gài】即位五十年。其囚羑【yǒu】里,蓋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史记》讲周文王是在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七年的时间里,著成《周易》一书。至于商纣王为何囚禁周文王,以及周文王为何作《周易》?下面是我个人的分析:

先秦时期若要建国成功并成为各部落之共主,我认为需要有两样东西1、《河图》2、《易》;《河图》是前提,《易》是必须,无《易》不足以建国。此处建国中的“国”与夏商周时期的“国”不同,此三朝时期的“国”称“方”,代指“部落”及高于“部落”的一种政治实体,夏商周时期其实是“方国联盟”,周朝时期虽建立封建制度,但中央集权不足,仍属于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制度,只是比夏商时期高级些。此处讲的“建国”是指成为“方国联盟”之主。

《河图》出世,古人谓乃圣人受命而王之兆。是天下大兴之兆,表示天下将要易主,实现大兴。

《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浩叹道“凤凰还不飞来,河图还不出世,我这一生就这样完了吧!(没有希望看见盛世了)”(凤鸟:指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祥瑞的象征。传说舜帝时和周文王时都曾出现,出现就表示天下太平,预示着时代的兴盛、事业的成功。 

河图:传说伏羲时代曾在黄河中出现一龙马,背上有一张图,后来伏羲依河图画八卦。黄河出现图画,是圣明君王出现的一种征兆。 

洛书:古称龟书,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图象,象征意义同河图。传说大禹治水,河伯献河图,宓【fú】妃献洛书,使得大禹战胜洪水,治水成功。此后,舜禅位于大禹)

古书中记载有:伏羲得到过《河图》,大禹得到过《洛书》,周也有《河图》,但未讲明何时所得。《尚书·周书·顾命》“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合理推测“商”人应该也有《河图》,只是未有记载,或有记载,只是还未发现、出土。

拥有《河图》代表该部落为天所属意的部落之主,代表该部落将会繁荣昌盛,会逐渐发展壮大。

《河图》为天之气运,可进而演化为《易》,《易》用与“天、神”沟通,预测祸吉,从而趋利避害,有《易》方可建国成功,成为“方国联盟”之主。

伏羲得《河图》,作“八卦”,王天下;大禹得《洛书》,作《连山易》,其子“启”建夏朝;商人得《河图》,作《归藏易》,“成汤”革命建商朝;周人得《河图》,作《周易》,武王伐纣建周朝。

(PS: 传位顺序: 商: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商纣王)

周:公亶父→季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

我个人认为“周人”应该是“公亶【dǎn】父”时期得到了《河图》,周部落传至“公亶父”时,“公亶父”率领周部落迁居岐【qí】邑(今陕西岐山县),投靠殷商,“武乙”将岐邑之地赐给“公亶父”。

周人通过迁徙,打破了戎狄的包围,获得了一个有利的生存环境。公亶父在迁徙后改变周部落的游牧风俗,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  

岐邑之地便是渭河流域的周原,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茂,适宜农作物生长,于是周部落逐渐发展强大起来,周部落姓姬称姬人,因地处周原,周部落人从此开始称周人,建立诸侯国,定国号为周,并得到了商王朝认可,称“周方”。

与此同时,商王朝传至“武乙”,国力日渐衰落,各地“方国”日渐壮大,叛乱不止,“东夷”、“旨方”、“归国”等方国先后叛乱。

“武乙”死后传位给儿子“文丁”,此时周国,“公亶父”传位给儿子“季历”。

“季历”时期,周国通过征伐兼并周边戎狄,使土地范围及人口不断扩大,国力进一步发展壮大。

“文丁”即位后,由于天灾及各地方国叛乱不止,为解除周国、周人的威胁,“文丁”对周国采取怀柔政策。而周侯“季历”见商朝对其征伐兼并,未采取惩罚措施,气焰日益高涨,对商朝、商帝渐有轻视之意,继续征伐余吾戎,余吾戎败而降周,“季历”向“文丁”报捷(献上俘虏和战利品),邀功讨赏,“文丁”只好封“季历”为“牧师”(牧:看管之意;师:战争之意),“牧师”有地方伯长之意,专征伐权。“文丁”希望“季历”牧师帮他安定边陲。而“季历”此时却更加轻视商朝,继续征伐始呼戎、翳徒戎,国力更加强盛。

“文丁”此时渐感恐惧,决心摒弃怀柔政策,抑止周国发展。“季历”再次到殷都献俘报捷时,“文丁”赐以圭瓒、积匕,作为犒赏,加封“季历”为“方伯”(方:国之意;伯:长之意;方伯:各诸侯国之长),使“季历”毫无戒备之心。当“季历”准备返周时,“文丁”突然下令囚禁“季历”。不久,“季历”死于殷都。

“季历”死后,儿子“姬昌”继位,称“西伯侯”(周国为方伯,周国的爵位是“侯”,“周”在“商”的西边),周国开始伐商。

“文丁”死后,儿子“帝乙”继位。此时东夷中的“人方”再次叛乱,“帝乙”为了不至于东西受敌,就把自己的妹妹,“文丁”的幼女,嫁给了“姬昌”,向周人致歉,这便是《周易》中所讲的“帝乙归妹”。“帝乙”与周国关系缓和后,开始征伐东夷“人方”。

“帝乙”死后,儿子“帝辛”继位,继续征伐东夷“人方”,与此同时其他方国也相继叛乱,商王朝疲于征伐,国力没落。

此时,周国继续征伐扩张,国土渐渐逼近商朝国都,天下形势变为“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已具备灭商的实力。

“帝乙”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七年,并杀害其长子“伯邑考”,“姬昌”与“商”可谓前有“杀父之仇”今有“杀子之恨”,前仇新恨交加在一起,“姬昌”决意灭商,建国成为“方国联盟”之主。

但建国需先有《易》,《易》是古人用与“天、神”沟通,预测祸吉之用。有《易》才能证明“自己”及“部落”为天之所属,天命所归。

先秦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落后,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当遭受意外的天灾人祸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横祸或自己行为会带来何种后果的需求,以达到趋利避害。《易》便是古人用于沟通“天”、“天神”的预测方法。

有《易》,才能证明可以与“天”、“天神”进行沟通,才能证明得到“天”的认可,进而得到各“方国”的认可,成为“方国联盟”之主,建国成功。

(PS:相传秦王嬴政也得到过《河图》,因此才得以横扫六国,建立秦朝,建国后秦驱逐匈奴,修筑长城,也是因为《河图》的启示。秦建国后,因《易》演化已经大成,无法重新再作《易》,且《周易》已流行于天下,为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只好用和氏璧镌刻传国玉玺,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此后传国玉玺便视为《河图》和《易》的结合体,是天命所归的象征物。)

综上:周文王“姬昌”灭商建国,必须有《易》,因此才有“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周文王作《周易》,为灭商建国打好了基础,至周武王姬发时期,一举灭商,建立周朝。

下节:周文王作《周易》,为何重演“八卦”,作“后天八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