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帝的衣帽间【小年夜涨姿势】

 昵称30542790 2017-04-11

前段时间,因“穷的耿直、露的干脆”而受到热议的网剧《太子妃升职记》强势霸屏,刷新三观。虽是网络时代脑洞大开的产物,认真你就输了,但是太子妃等角色的服装实在是太魔性!剧组的服装师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心系时尚,参考了众多秀场的设计师作品,打造的高饱和色“蚊帐”时尚与我们印象中皇族的穿戴天差地别!(虽然这就是导演的小心机。)


这剧有毒


中国皇帝真实的衣帽间究竟是怎样的?当然不是这部架空历史的神剧所展现的那般飘逸并暴露着、时尚并寒酸着,而是极其重视“礼制”。以清朝为例,皇帝是这样穿戴的:


中华民族自上古的黄帝

及尧、舜垂衣裳而天

下治,冠服即超越了

蔽体御寒的实用功能而

具有了严内外,明等

级,辨尊卑的社会属

性。自古一代冠服自

有一代之制,在历史

中冠服的更替往往意味

着改朝换代。所以统治

者对冠服制度很重视。



01
清帝的六个大衣箱

便、戎、行、常、吉、礼服


即便是一介白衣也知道要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更何况九五之尊的皇帝。闲居时穿便服、阅兵时穿戎服、狩猎时穿行服、重大吉庆节日穿吉服、重大典礼和祭祀穿礼服……总体来说,清代在礼法制度上多承袭明代,并参照中原古礼制的传统,冠服体系周详严整。但满族统治者又以史为鉴,屡屡强调无改衣冠以保骑射民族之淳朴生气的重要性,训示为国之根本。所以清代的冠服始终在形式上保留了本民族的某些重要特色。


1

[便服]是清代帝后燕居(退朝而处、闲居)时穿用的服装,包括便袍、衬衣、氅衣、马褂、坎肩、袄、衫、裤、套裤等。


2

[戎服]清朝以弓矢定天下,因此统治者十分崇尚武功。清人入关后确立了大阅制度和行围制度,定期由皇帝组织大规模军事演习,以此作为倡导骑射、保持八旗军队强盛战斗力的措施。在参加这些军事演习活动时,皇帝和宗室大臣都需要身穿戎服。


3

[行服]狩猎曾是满族先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方式。为适应骑射的需要,满族创造性地设计出方便、实用、自成一款的服装,称为行服。清代行服包括行服冠、行服带、行服袍、行服褂与行服裳。因其重在实用,一般为素色,没有繁缛的纹饰。在款式上,缺襟是其显著特点,以便跨腿骑马及开步射猎。在满族“骑射尚武”的记忆中,行服享有“得胜袍”、“得胜褂”的美誉。


4

[常服]清代帝后常服包括常服冠、常服袍和常服褂,是除礼吉服之外,还可佩戴朝珠的服装。在清代冠服制度的服装分类中,帝后常服的属性显得与众不同,它们既蕴含礼服的性质,又具有吉服的作用,且多用于严肃、庄重的场合。在皇帝举行的经筵大典、丧期内的吉庆节日、节日期间先皇帝后的忌辰。帝后们都要穿着常服,以示肃穆而虔诚。这也决定了常服以素织暗花为装饰主体的格调。


5

[吉服]清代帝后吉服又称“彩服”、“花衣”,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筵宴,以及祭祀主体活动前后的“序幕”与“尾声”阶段。清代帝后吉服,于庄重中蕴含活泼,于成规中追求精美,可谓异彩纷呈,独具特色。


6

[礼服]是清代帝后遇重大典礼及祭祀活动时穿用的配套服装。中国传统思想认为,祭祀为国之大事:“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祭天地、祭祖和祭孔,一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三大祭祀系统。在清代冠服制度中,帝后礼服以分类庞杂、功能繁复著称,不仅具有繁复的穿着作用,还有着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内涵。


02
深度解析清帝的礼服

最隆重、最具代表性的服饰



清代皇帝礼服主要包括朝冠、端罩、衮服、朝服、朝珠、朝带等。在“取其文,不必取其式”的指导思想下,清代礼服有选择地承袭了中华文化中仪礼传统之要旨,将传统的色彩、龙纹、品章以及吉祥纹样等饰于统治阶级的袍服上,以别尊卑,昭朝仪。同时,清代统治者又坚持保存本民族的服饰特点,如朝冠的式样,朝服的马蹄袖(箭袖)、披领、襟袖的缘饰和开裾等,朝带所佩的囊带、刀削和拴帉等,以及裘皮服饰和对东珠的尊崇,皆为东北骑射民族服饰的本色。如此以求既“义本礼经”,又固守“国本”,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与满族习俗融为一体,皇帝礼服可称清代冠服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例证。


1/6

[皇帝朝冠]冠为礼帽的总称。《礼记·冠义》称:“冠而后服备”,“冠者,礼之始也,故圣王重冠”。清代礼服中的朝冠分冬、夏两种形制,君臣等级严明,其主要区别在顶与檐的装饰上。



2/6

[皇帝端罩]端罩为皮毛外翻的对襟长褂,是清代皇帝、王公贵族下至高级官员冬季罩在袍服外穿用的礼服。古代朝、祭服多以“端”字名。古人认为“天端即春也”,而“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玄端”即为庙堂上的礼服。自古本有“天子六服,大裘为上”的制度,而穿裘皮衣亦为东北女真族的文化习俗。端罩的等级区别主要在皮的质料、缎里和垂带的颜色上。


3/6

[皇帝衮服]衮服是罩在袍服外穿用的章服和公服。衮服常用于朝、祭等庄重的礼仪场合,亦使朝服的穿用不至泛滥。皇帝的补服以卷龙为章,又名衮服。古代衮、卷同声,帝王及上公皆以卷曲的龙纹饰礼服,所谓“王被衮以象天”。清代的衮补服制是由隋唐以来的章服制度发展完善起来的,等级十分明确。只有皇帝所御称衮服,皇子所穿称龙褂,亲王至贝子等宗亲贵族以团蟒纹做圆补,镇国公以下贵族及文武官员皆饰方补,寓“天圆地方”之意。清代补服自皇帝下至百官均为石青色,等级区别主要集中在补子的纹饰特征上。


重点来了


4/6

[皇帝朝服]皇帝朝服即皇帝在朝、祭等最重大的典礼场合穿着的礼袍。朝服上衣与下裳相连,是对中华上古礼制中深衣形式的继承。朝服的颜色制度、龙纹、十二章、暗八仙、杂宝纹等均取自中华传统礼制和佛教文化,而披领、马蹄袖、大襟右衽等式样以及纹饰形式仍保留满族旧俗。清代的朝服制度至乾隆朝完善定制,皇帝朝服式样有冬朝服、夏朝服两类,颜色则分明黄、蓝、红、月白四种。


祭祀诸礼中以祭天之礼为最,因为上天高远无际,日月行焉,风雨生焉,变幻无穷,神秘莫测。人们对天怀有无限的畏惧与崇敬,宣扬君权神授的统治者更视祭天之礼为天子拥有统治天下之权的象征,故其礼仪隆重至极。清代祭天大礼,定于阴气始降、阳气始升的冬至在南郊圜丘举行。届时,皇帝和王公百官身着不同的祭服,皇帝则先三日御斋宫,身穿龙袍衮服,正式祭祀时穿蓝色朝服,外罩石青色衮服,胸前佩挂青金石朝珠。


冬至祭天

春分祭日

夏至祭地

秋分祭月


认识纹饰


[龙纹]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其冠服即以龙作主要纹饰。清代龙纹基本有正龙、行龙、立龙和团龙(团龙内又有团正龙、团行龙之分)四种样式。



[十二章]中华文明自古就有取物象德的传统。上古时期人们即以十二章绘绣于衣裳以昭功颂德。自王公至士人,袍服上以饰章之多少以别尊卑等级,而天子之服则十二章具备,以象天地之德。十二章在清代主要饰于皇帝的朝袍、龙袍和衮服之上,“山龙藻火,粲然具列”,以昭示其入承中华大统的地位。


[暗八仙]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八仙各持一件宝物,传说这些宝物法力无边,有逢凶化吉之作用,其被用作装饰图案,以物代人,称暗八仙。


[杂宝纹]中国传统吉祥纹样。杂宝纹在清代服饰中常饰于袍服下摆的海水江崖纹中,有时也与八吉祥及蝙蝠、万字、寿字等掺杂饰用。杂宝皆为象征富贵长寿、吉祥如意、清雅和美的珍宝,其中又多有以谐音寓意吉祥者。如:以方胜谐音“胜”,以玉磬谐音“庆”,以金银锭谐音“定”等。



[海水江崖]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为“水脚”。水脚之上有许多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崖”,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


5/6

[皇帝朝珠]清代礼服佩戴的朝珠与佛家的念珠形制相似,大体由珠身、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角组成。皇帝朝珠以编织的明黄色丝线用108颗东珠穿成,每27颗隔以“佛头”,朝珠最上的佛头连以阔丝带,从后背中央垂下,缀大块宝石,称“背云”。左右两侧再出3串小珠串(左胸二串右胸一串),每串珠10粒,其末端亦缀宝石小坠角,称“纪念”。朝珠是配合礼服穿戴,所饰用的珠宝亦有等级限定。


6/6

[皇帝朝带]皇帝朝带分两种形制,一为典礼用,一为祭祀用。清代朝服带上所佩帉、囊(荷包)、燧觿与刀削反映出游牧生活之旧俗,是保留民族本色之处。朝带的等级区分主要视带与绦的颜色以及圆版饰物的不同材质。


文章、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ap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