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命与天道

 清醒4321 2017-04-11
张正春
如何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思想和精神灵魂是什么?其基本概念和关键理论是什么?
如何整体把握和全面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当代国学和传统文化有支离破碎的现象,什么都是传统文化?所谓博大精深的体系如何把握其要领和关键?怎样掌握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怎样入手?切入点和突破点在哪里?
回答这个问题是极其困难的,请容许我慢慢道来:
中国文化的核心文献和原始经典是《周易》(《易经》),所谓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不了解易经的思想理论,很难说对中国文化有深刻认识和全面掌握.所谓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易经》,基础是儒家的六经,旁及道家的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南华经》).没有儒家和道家的基础,对于佛教和其他一切外来学术,就不可能有消化的能力和认识的框架.
<易经>是一本很难阅读的书,但是,其基本原理与核心思想并不难懂,因为《易经》的思想方法和道德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无论是否学习<易经>,只要略有一个重要方面的传统文化修养,认识《易经》就有门路.
简单扼要地说,<易经>是'性命之学',是讲天命与天道的书,也是阐述天理和天性的书.
《易经》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尽天理,证明天性,通达天命,得天道者,谓之知天乐命,尽君子之学,成圣人之道,至矣!是国学之宗旨,亦人生之归宿也。中国传统文化要说博大悠久,深广不可测度,变化无穷、应用无穷,穷经皓首不能尽知者也。虽然,要领不繁,简明扼要,曰:性命之学、道德之学、命理之学、阴阳之学也!
《道德经》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是要害所在。《庄子》讲了“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一段,就很好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领和精髓之所在。这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八个字而已!俗话说:打铁不离钉,讲道不离身。离开身心的学问是不可靠的,也是没有根基和依据的,可能会成为诡辩和误导,难免落空堕落,成为误人子弟的荒诞之学。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个方面,只有验之于身心,才能实行天下家国而不误。故《大学》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不知人,则不足以知天。不知天,则不足以知人,明矣!
身心者,吾人求知之本也,处事也罢,认识世界也罢,脱离身心则无能为力也。
中国文化的根本在于“修身养性”、“安身立命”、“成道立德”。这几个词汇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理和根本精神。所谓“身家性命”乃是人生的基础,这是道德学问的前提,不可忽视。
简单来说,就是“心性”和“身命”,所谓“性命”是关键所在。这是人生的根本,也是生命的意义。
人的命,天注定。这就有了天命。中国人讲“没命了!”就是生命结束了!父母所生。有了人的生命,肉身的命就是寿命。人的寿命是有限的,由于天数的限制,迟早会结束,这就是命!天命就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但是,身家性命合乎天道,命数有限,而心性无穷也。心性者,性灵之谓也,灵魂之用也。或曰:人生亦另有精神生命者也。肉体生命有限,而精神生命无穷。人固有一死,我们说“没命了”。但是,不能说“没性了”。为什么呢?性灵不灭,精神不死。灵魂与肉体可以分离,不可以同死。肉体可以腐朽,精神却可以永生。所谓“性命”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定义,也是国学的关键所在,也是《周易》的要害。《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血肉之躯谓之身命,天之所禀赋谓之性,是谓天性。人的天性是先天就有的,后天也不会死亡。人的身命是父母所生,是后天所生成的,有生必有死也。而所谓“天性”是不生不死的永恒性,是天人合一的本体精神,是永恒的存在和规定。这样理解“性”与“命”,就很好理解了:相对而言,“性”为“阳”,“命”为“阴”,互为表里,互为体用。人体的物理生命就是“身命”的存在,是有限的生命形式。而人体的精神生命则是“性灵”的存在,是无限的生命形式。生命的物质形式有生老病死和成住坏灭。而生命的精神形式则没有生老病死的问题,也不会有彼此之分别,也不会有大小、多少、内外的区别,它是永恒的存在,是天人合一、万物相通的永恒的存在。
道家讲究“性命双修”,《易经》讲究“阴阳合德”,既要珍惜有限的生命,更要尊重无限的生命。既注重心性的修养,更要注重身命的修炼,身体健康和心性健全是相互的,缺一不可。《易经》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这里的所谓“器”就是有限的物质世界(个人生命的有限存在形式),而“道”则是无穷的精神世界(无限永恒的宇宙本体的根本存在)。理解了生命的两个层次和人生的两个境界,“性命”的两个境界就是“性”和“命”。这就有了无限永恒(无生无死)的一个境界,属于“道”的境界;有限的生死境界属于“器”的境界。“器”又成住坏灭,而“道”则是永恒的存在和无限的生命形式,相当于佛教所谓“真如”的境界。“心性”能够“得道”,成为永恒的存在,这就是《心经》所谓不生不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受想行识,无苦集灭道,无眼耳鼻舌身意……与人体肉身无关了!只要有了般若智慧,就会达到无穷生命的无限境界。儒家所谓“性德”和“心性”的本体境界,相当于佛家所谓“法界”的永恒存在,就是“道”的境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进入无穷生命的不生不死的永恒世界(法界),肉体的生死就无所谓了。人生的有限生命(生死)与无限生命的永恒存在相比,真是微不足道了。
以上所言,必须经过实修方可领悟若干,不必计较名词名相的表面含义。
须知,有限与无限只是一个比喻,不可拘泥于名相。“性命之学”有微言大义,其所谓“天人合一”处,正所谓马一浮所说:天性、天命、天道、天理、天德、天心者,无数名词只是一个意思。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会心有得,则左右逢源,进退自如,内外无别、表里如一,出有入无,超越生死而无不自得。
无论道家的修行(修真),还是佛教的修法,或着儒家的修持,都要验证于身心而后见效然后成功德也.
道家修行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炼精气神.肉身锻炼是有限的,只是强身健体;精神修炼则是无限的,核心是明心见性.怎样才能够'明心见性'呢?这就须在'心性'上下功夫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集虚合道.这就是道家的'修道'与'得道'.这就是说,道家修行是从有限的肉体生命到达无限的精神生命和高级生命.
以上所言,极简单又极复杂.所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焉!'及其至也,虽圣人有所不能知也.
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医为实学,以道家为隐学,以儒家为显学,以佛教为空门之学.此四种皆入门功夫,不可等闲视之.
中医以肾为本,道家以身为本,儒家以人为本,佛教以心为本.归根到底,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身心相得,性命双修,此之谓得道.
按照中医的传统观点:不知阴阳,张口动手便错.中国学术的基本概念是阴阳,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有无相生,生生不息之道不可穷尽也.老子曰: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此乃和佛家不生不死之说相合矣!
按照中医的理性思维,骨肉、血肉、血气(气血)、精血、精气,神气……由实而虚,由器而道的层次,完整相合,道贯始终、上下内外一体,生死一统,本末一贯,这就是整体论的学术思想。整体把握、全面掌握,虚实相应、动静相得、刚柔相济、阴阳相生、雅俗共赏、大小相关、贵贱相等、荣辱一体……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