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的“天命观”是什么?

 心理咨询诊所 2021-10-03

此篇承接(老子为什么提倡“致虚极,守静笃”?)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段经文: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王弼注:“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在寂灭中,观察万物的生生灭灭,虽有万物,实际上都走在归根的路上。并作是言万物在产生,眼前呈现五彩缤纷的世界。

老子观察到这些都是道所生,万物自己做不了主。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复就是反,返回自己的根。河上公把此章称为“归根章”,后世华人早年到海外谋生,晚年一定要回家,回到祖坟所在的地方,这叫叶落归根

万物都要归根,老子在寂灭(玄同大定)中见到了万物的真实之际。万物芸芸,其根归一。万物是假,归一为真。正像华人虽有百家姓,但都是华夏后裔。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文章图片1

第三段经文:归根曰静,是为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万物的根都是一个,万物都归根的时候,都处于寂静的状态,整个法界都安静下来。修道士的心也安静下来。如果不归根,就躁动不安。

归根是修静的方法,你安静不下来,就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到生命的源头,自然安静下来。每一个生命体都有自己的命,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概念。

庄子在《达生》中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这是庄子指导修行人如何看懂自己的生命。

文章图片2

古代智者把生和命是分开来看的。生是生命活力,生的气息。命是诞生那一刻道所赋予的德性生命体——生的轨迹就是命,这个命就是一种前定的安排。今天我们说命运,把命与运结合成命运,是指超越自己的意志力的无法改变的安排

庄子告诫世人不要认为自己的意志力能够超越自己的命运。儒家劝人认命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

传统思想中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劝告特别多。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但自由意志不能超越命运。这里探索了人的自由意志的边际是什么,自由意志表面上看无所不能,实际上能力有限,生老病死都不能做主。

文章图片3

老子“复命”一句有极深的意义,既破斥了后世认命说的消极性,又承认了自由意志的边际。能够回到赋予命运之初,重获新的命运,好像系统重置。这与后世的改命说完全不同。这里面是在探索人生的合理安排

王弼注:“静则复命,故曰复命也。复命则得性命之常。”河上公则注不同:“言安静者,是为复还性命,使不死也。”

道家相信修道可以超越生死,河上公的注释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争议极大的问题。修行人真正修到寂灭的境界(玄同大定),则原来的命运安排已经失效了,会获得新生命。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

致虚极,守静笃,能够重获新生命,使生命的轨迹发生彻底的改变。

文章图片4

经文:复命曰常。

帛书出土,人们知道常是恒的避讳,但这里的常不是避讳,本来是常。老子原本中“常”与“恒”是不同的,作形容词用恒,作名词用常,因避讳都成为常字,使学人对常在不同组合中的精华义无法品味出来。

为什么能够获得新生命呢?因为获得了真常之道,永恒不变之道,不生不灭之道。常就是亘古不变,超越时间和空间。换句话说,就是证悟了,明心见性了。人人都被命运的绳子牵着做不得主,但修到寂灭境界(静笃),一切重头再来

文章图片5

命后世分为天命和性命,但老子包含二者,不作区分。《尚书》说:“天命靡常,唯德是依”。一个朝代需要获得合法性,就需要天命的授权。天命不会直接显示出来,会考察德行来确定。周公认为周朝获得了天命,所以能够代替大国殷朝。周公是以德治国,称为德治。老子是以道治国,称为道治。

老子的天命观应该是“天命靡常,唯道是依”,就像后文说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子贡是孔子的亲随弟子,但他叹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性命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他能够看到老师的文章,但没有机会听老师讲“性命”和“天道”的奥秘。

文章图片6

也许孔子认为子贡听不懂,或者说子贡的学习资格还不够。可见“性命”与“天道”是特别高深的学问,不是随便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