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觉色——织色

 昵称30542790 2017-04-11

“色”字,按照明末闵齐伋在《六书通》中的考证,最早的写法,如色,乃是一个人驮着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而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也注解说:“色,颜气也。”也就是说,“色”在中文里,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们的脸色。孔夫子讥讽喜欢做秀的人,说:“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太史公描写秦舞阳的外强中干,说他刺嬴政时“色变振恐”;乃至杜工部盛赞公孙大娘剑舞绝技,说围观群众们“观者如山色沮丧”,用的都是“色”字的本义。

当然,现在说“色”,多以“色彩”这一含义为主,似乎更强调其客观性。科学家们说,什么是色彩呢,就是物体发射或发射的光,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应该有很多人,小时候都曾经拿着三棱镜,去分解阳光的色彩吧。事实上,人类眼睛的特殊构造,可以是我们看到课件光形成的所有颜色。

我们的祖先,虽然没有掌握物理学与人体解剖学的先进知识,无法客观地分析的发生机制,但却敏锐把握到了色彩可能对人产生的影响。老子说“五色两人目盲”,就是因为,他发现人类可能因贪婪和孱弱,而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迷失。然而诗人几乎没有睿智如老子的,所以都听不进老子的话。人说到底是感性的动物,容易以来感官,也容易沉溺与感官。江淹“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力求别绪更重,做了黯然销魂的千古一叹;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却衬出了大英雄羁旅思乡的寸寸柔肠。色彩,除了构建了美丽的自然,还帮助我们衍生出丰富的情感世界。

而且仙人的审美情趣太过丰富,不仅把山水风光联系到情绪,还又引申到男女。大约是因为面容姣好、身姿窈窕的女子,同五色缤纷的自然一样,可以给人美的感受。“色”,又多了姿色、美色这样的含义。

看透一切的,还是佛家。佛家说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组合而成的身心,而“色”就是指一切物质的存在。“色”又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我们所依靠生活的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是我们所感知的外界。

佛家是出世型的宗教,要求人们摆脱一切世俗的羁绊,达至心灵的宁静与平和。其实,红尘有红尘的美好,否则,人干吗要进化出一双可以看到全部色彩的眼睛,倘若如某些生物般只能辨识两色,世界黑白分明,内心岂非更易平静?所以,既然有了这样幸运的眼睛,哺乳一同踏上这条主色之旅,去寻觅这些浅碧轻红、姹紫苍黄在我们的文明中的负担与承载。




红色大约可以算作我们这个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几千年来,无论庙堂之高,抑或江湖之远,无论隆礼重典,抑或乡习民俗,无论女儿梳妆,抑或文人戏墨,都曾经,或者仍然,在广泛地运用红色。给予繁盛昌明的中华儿女,古人还发明了多种语汇,来指代不同过的红色,按照颜色的深浅程度分,大约有绛、赤、朱、丹、红等数种;按照之作原来的不同,来指代不同的红色,又有赭、丹、茜等称呼。据说,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爱斯基摩人深爱白色,用两百多种不同的名称,用来区分不同程度的白。因此,在茫茫的雪原上,他们可以迅速分辨和锁定某人的位置,以寻找路径和捕获猎物;而在外乡人眼中,哪里人只是一片了无边际的白。



明眼人可以轻易看出,爱斯基摩人对白色的喜爱和命名,却似乎多是基于审美的情趣;虽然没有几百种之多,但【可爱深红间浅红】,亦各自成趣,各有故事。了解故事的红色,需得从弄懂这些字眼入手才好。

从古至今,政治大约都是不怎么为人所喜爱的东西;然而在我们的文化里,人们对红色的热情,追根溯源,却是起于政治。在近代,红色的政治意味因红旗、红五星、红宝书于红色政权等具体的形象而为人们所熟知;而在古时,红色与政治的结合,与权力的共舞,却是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似乎不论在全世界哪一种文化里,红色都被视为女性的专属色,代表着美丽、温柔和妩媚。为何女子们会独独钟情于红色呢?有人类学家解释说,原始社会中的分工,男子狩猎而女子采摘,成熟的野果子一般都是红色的,因此,女性对红色比较敏感。这有些类似于条件反射的养成,但没有强有力的科学证据支持,看起来显得十分牵强。在我们的历史中,女子与红色也缠绵了千百年。貌美少年的女子,被称作朱楼秀户;有美女相伴身边,则被称为红袖添香。因女儿的介入,红色的故事,多了许多的旖旎的风光。



现代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富裕色彩以性格的含义,其中,红色就象征着渴望权力、我行我素、天性顽强、固执果断等等。——注意,并不是说喜欢红色的人就具有这些特点,而是学者们把这些性格特质归纳统一到红色之下。在我们的先人那里,红色在性格上的象征意义却大大超越了个人的品行,甚至上升到了社会伦理的层面。

红色与国人纠结了数千年,既攀上了王者的衣襟,也沾染了女儿的香腮,既见诸墨客的诗行,也显于史学家的笔端,既彰显了庙堂之威严正大,亦流入寻常百姓家,与饮食男女衣食住行犬齿交错骨肉相连,幻出一段段异彩。




古人所说的青色,涵盖了现代光谱原理命名的绿、青、蓝乃至黑等诸多颜色。这数种颜色在光谱上是连续的;古人不懂得光谱的理论,但在种种生活实践中培养了丰富的审美直觉,将这些连续而且彼此过度并不明显的颜色,都乃如青色的外延,恰与基于现代科技的色彩理论相合。青色也是古时人们非常喜爱的颜色,因此,也有了千变万化指代和称谓。同样,我们也先从这些指代和称谓入手,来谈谈折充满生命力的颜色。



造字上,青为“象物之生时色也”,而万物生发,基本都是在春天,所以青色在古人眼中,便成了春天的象征。由于这种联系,青色更引申出生命、年轻活力、希望等诸多美好之意。现今人们说绿色是生命之色,只不过是沿用古人的说法罢了。

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青春,而处于青春之中的人,最美的,当是那些明眸皓齿、笑靥如花的少女。所以,古人常把美丽的少女称作“青娥”。“娥”的本意,就是形容女子容貌姣美。“青”自然就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唐朝诗人王建在描绘宫廷生活的《白纻歌》里写“城头乌栖休击鼓,青娥弹瑟白纻舞”,正是宫女们一边弹奏乐器,一边披白色麻纱而舞的景象;韦庄在参与富贵人家夜宴时却说,“却愁宴摆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诠释依依不舍之情。其实,青色于女性间的故事,远不止此。我们常把红色与女性相联系,却很少注意到,红颜的美丽之外,还有翠眉翠袖的妩媚、青丝绿鬓的缠绵。

在文明之初,当人类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而尚未上升到科学的时候,天大约是最能激发他们好奇心于想象力的东西。那虚无缥缈、无穷无尽的苍穹,明明矗立眼前,却又永远无法到达,惹人心痒,又让人叹息。于是,聪慧的人们精巧的编织了许多神话故事,给内心的渴望一种望梅止渴似的满足。由于天空是青色的,那些或精彩、或玄奥的故事,也都与青色粘连在一起,是这颜色多了几分仙气。


青色是古时平民的衣着最常使用的颜色。这一方面是由于青色染料易得,成本低廉;另一方面,大约是由于青色给人的感觉宁静谦和,更贴近凡俗世人的身份地位,不似红色那样富贵气息十足。其实,事物本就愈平淡,愈绚烂;愈朴素;愈清雅。青色的平实,自有其韵味。艺术,特别是以视觉表现为主的艺术门类,与色彩的运用必然紧密联系。而在艺术中对色彩的选择,又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与哲学思维。青色在绘画与瓷器中的运用,最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提起“黄色”,现在国人首先所想到的,大约不是某种颜色,而是淫秽、色情、少儿不宜、乃至某岛国的电影和该类电影的女明星,大有鲁迅先生所说的“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的意味。而若将这词汇与古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人们大约又只会想起金光灿烂、雍容威严的皇室气象;除此之外,那时似乎无在广泛应用这一颜色的领域与场合。一为天子的专用色,一为贱业的指代色,“黄”之含义,究竟原本为何,又如何嬗变,还是很让人好奇。


“黄”字在中国文化里出现的很早,甲骨文里就有,写作黄,有时也写作黄。郭沫若考证说,“黄”的本意,乃是玉佩,从字形来看,中部的方形笔画代表环状的玉,上面的闭环代表系与腰带用的丝绦,下面的两笔代表装饰用的穗子。金文中经常有“赐汝朱黄、玄衣”的记载,就是颁赐美玉等物的意思。东汉时没有人研究甲骨文,所以许慎对“黄”的解释是“地之色也”,即打底和土壤的颜色。



说起皇帝,有些人脑海中会浮现一个脑满肥肠、酒色五毒的胖子的形象,有些人却会联想到戎马倥偬、英武威严的熊杰。无论样子是猥琐还是高大,有意见道具总是少不了的,就是他们身上一般都会穿着一件明黄色的、看起来金光闪闪的龙袍。选择黄色来代表自身的权威。



中国的各种传统色彩中,除了红色外,黄色也常常被视为吉祥喜庆的象征,寄托人们的许多美好祝愿。特别是那种金灿灿的黄,尤为人们所喜爱。这其中的原因,有人提出是因为黄色是皇家专用,显得高贵名,普通人处于攀附的心理,所以青睐黄色。不过这很难说得通,一则黄色是到了唐时才为君主们垄断,而喜爱黄色的传统却早于唐代甚远;二则,即使是为了抬高自己而喜爱黄色,那也不是想用就能用的,说不好要掉脑袋。于是又有人提出,可能与金子颜色发黄有关。俗语云“世道难行钱作马”,有谁不喜爱金子、有谁愿意跟钱过不去呢?何况金银在战国时就已经成为流通货币。这种说法合理性强一些,但又不能解释,银子也是好东西,可白色为什么往往被视为不吉利?其实,黄色之所以蕴含吉祥之意,有着复杂的成因,涉及宗教、种族乃至天文科学等多方面。




学者们普遍认为,黑色与白色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颜色,因为它们位于色阶的两极,对比最为强力,最容易为视觉细胞辨识。而我们的民族使用黑色的历史,也极为久远。


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先祖们刚刚学会制造陶器的时候,辨已经使用红色和黑色来做装饰。在黄河流域的诸多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出图了许多以黑色条纹作为装饰的陶器残片,有些花纹甚至称得上精美。而在殷商时期,人们在龟甲和兽骨上刻下文字后,也常常用红色和黑色的粉状物去填充这些组成文字的刻痕。与黑色如此漫长的厮守,自然也赋予它多种多样的文字表现形式。由于处在色阶上最暗的一级,黑色看起来让人觉得浓厚、凝重,有一种内敛的力量。在色彩的应用中,黑色可以轻易地覆盖或容纳其他颜色,青、红之属远远做不到这一点。而当夜晚来临的时候,黑暗更是笼罩一切、吞噬一切,让人心生敬畏。所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黑色一直具有严厉正大的意味。

黑色在政治上曾处于尊位,在道德评判与理论观念中,也有积极的含义;但同时,在近现代人的头脑中,黑色有意味着黑暗、恐惧甚至肮脏,命运可谓跌宕起伏。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有代表何种意义呢?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黄种人的外形特征之一,就是毛发结皆为黑色。当然,随着年龄渐长、肌体衰老,毛发又会转为灰色或白色。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体因老化,新陈代谢功能不足,头发所含的黑色素下降导致的。古人岁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把这变化看在眼里,于是把黑色的头发是为青春、健康的象征。前文分析青色时谈及,古人曾用“青丝”、“绿鬓”等诸多词汇来形容年轻美丽的女子;此处所谓“青”、“绿”,其实都是对女孩子那一头乌云般的秀发的略带夸张的修饰。说到底,那头发仍是黑色的。而女性与黑色的渊源,就从头发开始,而至面色、妆容,演出一段段或哀婉或奇妙的故事。




白色被古人视为各种色彩的基础色,有了白色,其他颜色放佛才有了安身立命之所。《淮南子》里就说,“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直接确定了白色的基础性地位。其实《淮南子》这话也是转借来的。老子的弟子文子有本著作,名称也叫《文子》,其中就说过同样的话。文子与孔子同时代,名气却要小得多,所以不怎么为后人关注。但道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的观念,对绚烂多姿的各种颜色与朴实无华的五色之色之间的关系,颇有见地;“白立而五色成矣”很有一针见血的意味。



作为基础的事物,一般都有比较大的恒定性、单一性,都不会有太多的变化。素以,虽然白色也有广泛地使用了几千年,但表示白色的文字并不多。

即使是在原始社会,白色的自然物体也是很多的,比如牙齿、骨头、雪花、贝壳,以及明亮的太阳光。所以人们很早就有了白色的概念,甲骨文里也就出现了白字。商人把白字写作白,就仿佛一轮上下放射光芒的太阳。而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中,白字形态略有变化,写作白,仿佛一滴水,但学者们仍认为这是对阳光颜色的描述。



白色是各类丝物的本色,朴素简单,切实无华。统治阶级是很需要从形式上来强调自己的特权地位的,白色则太过普通,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于是,白色在千百年里,一直为政治所疏远。但由于白色又有纯洁、无暇的寓意,白色的事物常又用来作为天下太平的标志,献给统治者,成为政治舞台上的小道具。白色在我们的文化里有纯洁、质朴之意,白色的飞禽走兽也曾经成为吉祥的象征,甚至,日本人因袭击中华文化,新娘成婚时要身穿白色的和服,象征其作为处子的纯洁无瑕;这套衣服则被称为“白无垢”,时至今日仍在使用。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白色同时是葬礼所用的颜色;由于与死亡相联系,某些场合下它也被视作凶恶之色,比如中国许多地方的民俗中,过年或者嫁娶极为忌讳有人穿白色衣服。



白色在国人传统的审美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虽然是黄种人,但无论男女,都认为白皙如雪是最美的,民间甚至流传“一白遮千丑”的谚语。为了美白,数千年前,人们便已开始着手研究相关的化妆品;以白为美的观念辐射开,有形成了白面郎君等独特的审美意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