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五色文化

 关陇之 2018-09-28

在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颜色有五种,分别是:、黑。老子说:“目迷五色”。为何在众多的颜色中只挑选了五种呢?其实这和古代盛行的五行理论密不可分。


“色”在中文里最初的含义是指人的脸色,当然,现在说的“色”,多以色彩这一含义为主,更加强调了它的客观性。这些色彩的运用,与原材料的是否易得、工艺是否完备、审美观的是否变化密切相关。




红色,大概是我们民族最喜欢的颜色了。几千年来,无论是庙堂或者民家,隆重典礼或者乡间民俗,儿女梳妆或者名人戏墨,都广泛地运用红色。红色又有各种称呼,分别有:绛、赤、朱、丹、红、茜、彤、赭、绯。红色在政坛上代表尊贵。红色与政治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上古。在周时,打仗要用红色的马,祭祀要用红色的马或者红色的牛。汉初,多位皇帝都有红色的龙袍,高官大臣的房子、车子也被称为“朱户”、“朱轩”。而到了隋唐,红色只能出现在四、五品中层官员的衣服上,可见红色的尊贵与重要性。红色不仅在官家代表尊贵,也代表着女子的美丽、温柔与妩媚。年轻貌美的女子被称为“红粉佳人”,善解人意的女子被称为“红颜知己”,女子的闺房则是“朱楼绣户”,美女相伴被称为“红袖添香”。女子化妆用的胭脂,红色的衣装都与红色密切相关,红色让女子成为一道旖旎的风光。



“青”字最早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金文中,青色代表着草木初生的颜色。自然,这种颜色也有多种称呼:青、绿、蓝、翠、碧、苍、缥。代表着草木生长的青色总是给人一种新生,希望的感觉。确实,青色代表着青春,金玉年华,有时代指女子的美丽,青黛峨眉,青丝绿鬓。青色还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和柳色伤心的惆怅。在秦汉之交,政府曾用头巾颜色来区分百姓的身份地位,规定“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西汉末年,允许农民穿青色,绿色的衣服,而奴仆基本也是穿青色。青色是低级官吏的官服颜色,在民间也是行业低贱者穿的衣服颜色。高雅的青色虽然在衣饰上处于下风,但是在艺术上却受到追捧。山水画中,千峰翠色,青瓷的流传也让青色受到赞赏。



“黄”字在中国文化出现得早,甲骨文中就有。它应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早认识的色彩之一,我们的文化起源于黄土漫漫的平原,《易经》中说:“天玄而地黄”。黄色代表的是至尊,“黄袍加身”这个典故便是证明。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而黄色也达到空前绝后的尊贵位置。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大面积使用黄色,而城外,除了庙宇绝不允许使用。皇帝上朝一定要穿黄色龙袍以示威严,皇家直系子孙被称为“黄带子”,而功臣及皇帝的侍卫得到允许,可以穿黄马褂,这可是莫大的荣耀。佛教也喜欢黄色,寺庙经常用黄色来突显其金碧辉煌,而金黄色的佛像也为宗教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黄道吉日”说法的出现与“黄历”等说明黄色象征了美好的事物。总的来说,黄色代表着吉祥如意,而因皇权等原因而尊贵,因宗教等原因而吉祥,这些都是它在古代社会的主流含义。




“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火所熏之色也,从炎上出”。黑色也有多种叫法:玄、缁、乌、皂、墨、黎、黔。黑色被用来做官服已经有漫长的历史,先秦时,贵族经常穿黑衣,“乌纱帽”也是黑色用来做官服的证明,黑色在官服中象征着严肃与庄重。同时,黑色被看为可怕的凶恶之色,这种心理,可能来自于人类对黑夜的恐惧。五行家更以黑色来代指北方,意味着万物调零,一片肃杀。古代有“不分皂白”一词,现代又有“黑社会黑帮黑道”的说法,可见黑色也有贬的意味。



“白”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白的叫法有白、素、缟、皓。喜欢白色的王朝怕是寥寥无几,根据儒家学者的研究,商朝是以白色为国色的。毕竟商朝年代遥远,难以考证,但是商朝以后,崇尚白色的王朝只有两个,晋朝和两宋时的金国政权。不过统治者经常用白色来代表统治有道,为君有德。白色经常让人联想到的应该是不详与哀思,如丧服的颜色。除此之外,白色也是女子用来敷面的白粉颜色。



古人把五色作为“正色”,将五色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等级制度。五色也成为了礼乐制度的一部分。其实我们可以根据这种文化看出来古人对于自然的探究,试图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中制定秩序。而今人,也能将五色运用到艺术等方面,这应该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与启发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