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洞怪谈:《美女与野兽》美丽童话背后的残酷历史

 廿氏春秋 2017-04-12

迪斯尼电影《美女与野兽》原本一个阖家欢乐的爆米花电影,讲述了人要有爱心,爱人不能只看外表,真爱战胜一切的好莱坞式“政治正确”的电影,2017真人版更是打上了鲜明的女权主义烙印。但是不同人解读起来,结果完全不同。

在小孩子看来,这就是正义的贝儿战胜了邪恶的加斯顿,帮助了受诅咒的王子的故事。

在搞儿童教育的人看来,这就是一个生长在单亲家庭的男孩克服失去母爱造成的心理缺陷,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故事。

在一些刻薄的人看来,这就是小资女文青的玛丽苏意淫:我长得美,读过几本书,见过点世面,所以瞧不上身边粗鄙的男人,我用爱征服了受难的王子,他死心塌地爱上我,然后他就会送上高档服装山珍海味高档别墅成群仆人让我享用,然后我就跟变回花样美男的王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以上理解不能算错,但是都太表面。如果探寻这个童话背后隐藏的历史原型,确实与女权主义有关,但同时你会看到一个充满了杀戮、血腥、恐怖、阴谋、勇气、牺牲的残酷世界,却唯独缺少电影中的核心元素——爱情。

《美女与野兽》的真实历史原型是:16世纪初期,法国有个男孩患上了多毛症,长得非常像野兽。当地的庄园主将他献给了当时的法国王室。法国国王脑洞很大,觉得这个毛孩非常神奇,会给法国带来好运,就给予他庇护,并安排了不错的教育,使毛孩成了一位享受贵族待遇的人员。可是,好景不长,庇护毛孩的法国国王意外身亡。王后的脑洞比她老公还大,她很好奇毛孩跟正常女性结婚,孩子会不会也是毛孩呢?她将一个女仆许配给这个毛孩,他们生育了几个孩子。其中有两个是没有多毛症的,剩下的,都延续了这种病症。王后非常高兴,将这些多毛的孩子当成稀有的宠物在贵族当中送来送去。

孙悟空怎么变成法国人了?

是不是有种大圣娶亲的即视感?

是不是有种童话里都是骗人的,真相真tmd残酷的感觉?别急,这只是开始,毁三观的内容还在后面。

如果进一步探究,这个脑洞很大的法国国王就是亨利二世(1519年3月31日—1559年7月10日),他在自己12岁的女儿嫁给西班牙国王的婚礼上参加比武表演,意外被自己的苏格兰籍卫队长蒙哥马利的长矛戳中,不治身亡。而这位脑洞大开的王后则是意大利传奇豪族美第奇家族的成员——凯瑟琳·德·美第奇,在亨利二世死后,法国大权落到这位王后手中。

亨利二世之死

是不是觉得国王死得有点蹊跷?蹊跷的事情还在后面。

上面所说的这场婚礼,是法国与西班牙停战协议中的一部分。法国和西班牙打了好几年仗,本来两个国王是要结成儿女亲家来了结战事。可是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看十二岁的新娘太迷人,就如同唐明皇看到杨贵妃,硬是给截胡了(西班牙王子后来和跟自己同岁的小妈发生了宫廷秘闻,也是八卦一大堆,这里就不展开了)。本来比武没国王什么事,亨利二世对一眨眼变成老对手的老丈人这件事感到心情大好,非要下场比武,结果意外身亡。按照当时的规矩,骑士比武,刀枪无眼,各安天命,不可因为意外追究,因此卫队长蒙哥马利没有罪责。但是弄死了国王,这个卫队长显然是干不成了,他就辞职回了老家苏格兰,不久之后,参加了苏格兰的清教革命战争,人们才知道,他是一个秘密的新教徒。

稀里糊涂死掉的国王亨利二世呢,则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当时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两大阵营,彼此仇视,相互攻伐。1547年,亨利二世设立“火焰法庭”,专门用来审判和烧死异端,这些异端基本都是新教徒,从此法国结束了相对缓和局面,宗教迫害与反抗越演愈烈。亨利二世的死看似意外,保不齐就是一个蓄谋已久的阴谋,卫队长对迫害新教同志的暴君无比愤恨,大义凛然出手将其除去,但是由于设计巧妙没有露出破绽,全身而退。

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呢,一直对国王怀恨在心,因为国王亨利二世虽然与她同岁并且自小成亲,却一直不爱她,爱一个比自己大二十岁的小三爱得死去活来,这位小三不仅极尽荣宠,而且官拜至法国议会议员,她不仅风光地参与制定法律、起草税收案,甚至与国王并肩在官方法令上联合署名。王后恨这对狗男女恨得咬牙切齿却无可奈何。现在好了,国王挂掉,对她来说算是好事,法国从此由她说了算。凯瑟琳·德·美第奇变成了王太后实现了女人掌权,不过她的女权总是透着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她是一个阴谋诡计爱好者,本来无所谓什么新教还是天主教,但是为了掌握政权,打击异己,她选择与信仰天主教的贵族结盟打击新教,法国宗教战争由此爆发。至于娶了12岁小萝莉的那个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他的梦想更是建立世界天主教大帝国,不仅在西班牙境内用宗教裁判所大肆迫害新教徒,还对欧洲的新教地区和国家发动连绵不断的战争,最著名的事迹就是1588年组织无敌舰队进攻新教英国,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皇家海盗组成的海军打得大败。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个事实:《美女与野兽》发生的历史背景,是欧洲宗教纷争最激烈的时代。贝儿与野兽王子的相爱,恰好发生在法国宗教战争爆发的前夕。历史上的毛人只是提供了童话素材,与童话中的野兽王子相去甚远,美女与野兽相爱的故事应当另有原型,那么这个故事原型到底是怎样的呢?

实际上,历史上并不存在直接的故事原型,而是由几个人的事迹拼合而来。这种创作手法,大家看过马丁老头的《权力的游戏》一定感到非常熟悉,去掉魔幻背景,这部美剧简直就是欧洲历史特别是英国历史的一个大杂烩。

首先看男一号野兽王子。他出身大贵族,自幼丧母,热爱读书学习,但由于缺乏管教,虽然出身贵族但是常常举止粗鲁,特别是吃饭时不注意礼仪,非常没有形象。故事中受到女巫诅咒被世人遗忘是一个隐喻,实际指的是政治上失意,失去了影响力。这么一看,与凯瑟琳·德·美第奇同时代的法国大贵族纳瓦拉的亨利符合上述全部这些条件。

亨利本名 “亨利·德·波旁” ,后来成为著名的“贤明王”亨利四世,是法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波旁王朝的开创者,法国大革命中那个被砍头的倒霉国王路易十六就是他的后代。他酷爱打猎,但是在打猎之后既不洗澡也不会撒点香水去遮盖身上的体味。他身边的人说他闻起来就像一块腐肉,他的第二任妻子在初次见到他的时候,竟然被他满身的恶臭熏得晕倒在地上。他虽然是大贵族,但很少穿华丽的礼服,习惯穿日晒雨淋褪了色的旧外套和又脏又破的紧身短上衣。即使当了国王之后,他仍然穿着这种衣服走进众朝臣候见他的大厅。他吃饭喜欢邀请别人陪着聊天,但从不遵守礼仪,狼吞虎咽大餐一番,并且吃得满桌狼藉。由于亨利信仰胡格诺派,因此在政治上颇受信奉天主教的王室打压,不能进入宫廷,只能在自己的领地上待着。这一切都跟电影中那个憋在城堡里的野兽王子颇为相似。

亨利四世

找不到年轻时的照片了,凑合看吧

男主角的原型找到了,女主角的原型是谁呢?

首先可以肯定,历史上亨利四世的王后绝对不是女主角贝儿的历史原型。贝儿是中产阶级平民的女儿,没有贵族出身。亨利四世前后有两个妻子,首任妻子为瓦卢瓦的玛格丽特,具有王室血统,是亨利二世与凯瑟琳·德·美第奇的女儿,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玛戈王后”。她和亨利的这场皇家婚礼在历史上也是大大有名,表面上是一场寻求和平的喜事,实际是王太后利用亲生女儿设置的嗜血诱饵,目的是为了屠杀大批来参加婚礼的胡格诺派教徒。婚礼之后的第六天,也就是1572年8月24日凌晨,天主教堂钟声突然响彻巴黎,伴随着钟声掀起了针对胡格诺派教徒的血腥屠杀,尸体被抛进塞纳河,甚至一度堵塞了河道,河水被染成鲜红。由于河里的鱼吃了大量死人肉,很长时间内,法国人不敢在塞纳河捕鱼。亨利宣称自己改宗天主教,受到了查理九世的庇护被软禁起来而幸免遇难。亨利虽然逃脱一死,但是王太后并不打算放过他,她后来企图毒死自己的女婿亨利,却阴错阳差,害死了自己的儿子查理九世。至于玛戈王后,她的美貌闻名天下,这点倒是跟贝儿一样,但是她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她的淫乱。她不仅情夫众多,而且根本不爱自己的丈夫,而是跟自己的兄弟保持着乱伦关系,这与贝儿的形象相去甚远。亨利四世的第二任王后是玛丽·德·美第奇,与凯瑟琳·德·美第奇一样来自意大利著名豪门美第奇家族,她在亨利四世1610年遇刺身亡后成为法国摄政,倒是有点贝儿坚毅果敢的意思,但是其他事迹完全没有相关之处。

电影《玛戈王后》剧照

王太后带领王室成员视察“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屠杀现场

我们再看电影中的女主角贝儿,她和身为画家、机械师、发明家的父亲小时候居住在巴黎,如今在法国一个小村庄隐居。她爱好读书,思想活跃,渴望自由独立,喜好冒险,和周围思想保守的村民格格不入。毫无疑问,她显然是一个新教女性。在法国,新教又叫胡格诺派。1559年,也就是亨利二世意外身亡的那一年,法国各地新教人士为了应对天主教当局对他们进行的迫害,在巴黎秘密举行会议,胡格诺派正式成型。胡格诺派是法文Hugucnots的音译。一般认为出自德文Eidgenossen,意为“秘密结盟者”。三年后,法国宗教战争正式爆发,此后断断续续进行了三十多年,一直到1598年纳瓦拉的亨利加冕为国王亨利四世,才算告一段落。但法国的宗教纷争并未到此停止,仍然在时断时续展开。1685年法王路易十四颁布“枫丹白露敕令”,针对胡格诺派的迫害又大规模兴起,一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宗教战争才算最终结束。

如果野兽王子的原型是亨利四世的话,那么可以构造出这样的故事逻辑:政治上受到贬抑的亨利在出身平民且信仰新教的妻子的影响下,皈依了胡格诺派,并成为胡格诺派的领袖,从此带领胡格诺派与天主教进行斗争。在法国历史上并没有贝儿这样的人物,但在法国的邻居英格兰,这个人物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英格兰历史上首位出身平民,推动英格兰新教改革进程的王后——亨利八世的第二任王后安妮·博林!她也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王——贤明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母亲。

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在打猎(这体型对比,跟电影中的野兽王子和贝儿颇为类似,说是美女与野兽也不为过吧!)

电影中的野兽王子与贝儿

安妮·博林正如电影中的贝儿一样,不仅非常美貌,而且聪明好学、思想解放、个性独立、勇敢坚定,而且她跟贝儿一样,虽然身边有众多追求者却不为所动。虽然她是按照父亲的指示接近亨利八世,但是她同时怀着坚定的新教信仰,以殉道圣女为榜样,立志将英国变为新教国家,解救妇女于水深火热,正可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为了这个理想,她明明对亨利八世没什么感情,并且明知道他喜怒无常,动辄有杀身之祸,也要全心投入与亨利八世危险的感情游戏,编织感情的罗网让亨利八世深陷其中。在那个年代,国王跟平民女子上上床玩玩很常见,收做情妇养着也是有可能,但是将其扶为正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安妮·博林的作风,处处遭到保守的英国民众的非议,她以一介平民身份荣登王后宝座,并且让亨利八世休掉首任王后——出身为西班牙公主的凯瑟琳,这是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称得上是惊世骇俗,也和电影中平民身份的贝儿与王子联姻相符。

不过,安妮·博林可是小三上位,如果电影中也让贝儿去当小三,真爱似乎就不那么纯正了,电影中对此的处理是,王子虽然曾经有无数女伴,但是还是尚未婚配的钻石王老五一个。

为啥笔者这么断定这个故事跟宗教改革有关呢?除了上述人物背景,故事中还有两个关键线索透露了蛛丝马迹,那就是玫瑰与女巫。

首先说说玫瑰。大家通常将电影中的玫瑰看作爱情的象征,但如果结合故事所发生的历史背景,可以知道,玫瑰在这里出现,与爱情毫无关系。在当时,如果在英国人面前提起红玫瑰和白玫瑰,会让英国人感到心惊肉跳,因为这会让他们想起几十年前刚刚结束的血腥噩梦——以红玫瑰为标志的兰开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为标志的约克家族之间的玫瑰战争。如果在欧洲大陆上提起玫瑰,则首先想到的是“路德玫瑰”——宗教改革的发起人马丁·路德在1516年亲自设计的新教标志。

路德玫瑰

十五世纪德国人罗森克洛兹创立的秘密组织“玫瑰十字会”,其标志也是以玫瑰图案为核心元素。据说罗森克洛兹将自己关在间大房子里面进行研究探索,建造科学仪器,进行实验,希望能以科学来革新世界(看起来是不是与电影中贝儿的老爸颇为相似?),梦想在他死后,他的想法可以借由一群被选出的学者们流传后世。路德创立新教,与玫瑰十字会也有一定影响,而“玫瑰十字会”的宗旨说起来比新教还要激进,这个秘密组织采纳神秘主义、哲学和科学的观点,提出借“神秘智能”改造世界的主张,与主张“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的天主教会势不两立,互为死敌。因此在那个年代,一看到玫瑰,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爱情,而是革命!就如同二十世纪初的人们看到镰刀锤子标志的反应差不多。

玫瑰十字会标志

电影中,出现玫瑰的地方主要有两处。一是关于野兽王子被诅咒的原因。一个女巫扮成潦倒的老妇人,拿着一支玫瑰请求王子收留,被王子拒绝了,因而引发了诅咒,这是故事的核心线索;二是贝儿喜欢玫瑰,她的父亲走到哪里,都会给她带回一支玫瑰,因此她的父亲在误入被诅咒的城堡后,顺手折了一支玫瑰,触怒了野兽王子并将其抓起来,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线索。

瓶中玫瑰

第一条从逻辑上推敲就十分生硬。人家王子自己躲在家里吃好喝好跟美女们跳跳舞,招谁惹谁了?一个不明来历的陌生人突然闯进家里,手里拿着一支莫名其妙的玫瑰,就想蹭吃蹭喝,被拒绝了就说人家王子没爱心,非得下诅咒把人变成野兽?这是什么狗屁逻辑?就算是退一万步讲,作为王子就应该乐善好施,帮助穷人,为什么女巫手里拿的是玫瑰,不是要饭用的碗什么的?谁见过拿着玫瑰要饭的?要是把玫瑰当成爱的象征就更说不通了,一个老太婆拿个玫瑰向王子示爱?花痴吗?

玫瑰出现在这里非常突兀,但是又在整个故事中非常重要,显然不是随便为之。如果将玫瑰看作新教革命的象征,一切就好解释了。在电影的平行世界中,女巫其实是胡格诺派的联络人,玫瑰其实是新教起义的联络暗号。1559年胡格诺派在巴黎秘密会议后,派出联络人联络各地的信仰新教的贵族以及其他各阶层,准备共同起事。但是1562年亨利四世的父亲安东尼恰好去世,临死前没来得及把参加新教起义的事情交代给儿子就挂了。亨利也许根本就不知道老爹参加了新教,因为这种事当时可不敢随便泄露,弄不好就是抄家掉脑袋的事情。亨利当时还小,要是嘴上把不严,随便说出去就糟了。结果联络人扮成流浪的老婆婆,拿着事先接头暗号上门,亨利就慒逼了:这老太婆不是有病吧,拿支玫瑰跑我家干啥?女巫也懵了,亨利他们家波旁家族是法国最大的贵族,是除了王室之外法兰西王位的最有力竞争者,他们家要是不参加起义,这事弄不好要黄!

既然贝儿是信仰新教的新女性,这些思想一定是从她爸爸那里来的。贝儿的爸爸莫里斯当初当初带着贝儿从巴黎跑出来躲在这个小村子里,主要是是躲亨利二世开启的宗教迫害。电影中,他跟女儿说,小村子的人就是这样保守,但是这里安全,隐约透出这样的信息。另外,他的行踪是不是也挺诡异的?平时就躲在一个小村子里,在屋里鼓捣一些机械,隔一段时间驾着马车出去一趟,说是做生意,不像啊,货在哪里?再加上他每次走都神神秘秘的,路线要靠马来掌握(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路线诡秘),可以断定,他也是一个新教的联络人,他隔一阵子出去一趟也是去联络各地的起义同志。他到哪儿也带一支玫瑰,说是带给女儿,实际上也是新教联络暗号!

贝儿与父亲

既然贝儿的爸爸和女巫其实都是新教联络人,那么他们就要面对共同的问题:如何说服王子所代表的波旁家族加入新教革命?

想来想去,他们想到了三十多年前安妮·博林的父亲对付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那招(安妮·博林结识亨利八世是在1525年):把女儿献出来,让亨利坠入情网,然后就像安妮·博林推动亨利八世搞英格兰宗教改革一样,让贝儿推动纳瓦拉的亨利领导新教起义。

在现世世界中,安妮·博林被安排到皇家假面舞会中,与事先毫不知情的亨利八世来了场“偶遇”,安妮施展种种女性魅力手段,使得亨利八世坠入情网。后来亨利八世对安妮感情淡漠后,声称安妮用了某种黑魔法控制了他。在魔法世界中,王子与贝儿坠入爱河这事就显得更加清新脱俗:女巫先让王子及其城堡成员从上到下都中了诅咒,然后告诉王子,只有得到某个女孩的真爱才能解除诅咒,而这个女孩实际上除了贝儿之外没有别人。那么王子就只能很苦逼地等着真命天女出现。老父折玫瑰,就是女巫事先给王子定下的暗号:那个折玫瑰的人的女儿,就是你的真爱,只有她才能解除你的诅咒。贝儿的到来,王子的诅咒果然被解除了,接下来王子就被绑在新教起义的战车上,对法国保守顽固且血腥恐怖的天主教势力发起反攻。

说完玫瑰,接下来再说说关于女巫。童话中,女巫是法力高强无所不能的神秘人,但在历史中,“女巫”二字,实在是浸透了无数无辜女性的斑斑血泪!

猎巫运动

长期以来,教会捕风捉影地将一些民间传说、魔鬼故事与基督教故事汇集起来进行改编,并与一些瘟疫、疾病、灾害牵强地联系在一起,使得民众相信,女巫普遍隐藏在民众之中,她们淫荡又邪恶,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背地里偷偷地干着各种害人的勾当。教会的这种心理恐吓,很快就使得羔羊们陷入深深的对女巫的恐惧之中。

这种迫害的根源十分复杂,其中包括了基督教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基督教通过恐吓进行传教的原理,并利用了男人心底隐藏的对于女人的性幻想与欲望。圣经中说,女性祖先夏娃是男性祖先亚当的一根肋骨,夏娃禁不住蛇的诱惑吃了苹果,导致夏娃和亚当一起被上帝逐出伊甸园,这个故事体现了对女性赤裸裸地歧视:女性较男性地位更低,女性更容易受魔鬼的诱惑而犯错,而且女性的错会连累到男性。早期的修道院接受修女,但通常置于较低的地位,后来一些修道院打着虔诚为名,开始驱逐修女,一位男性修道院长这样说道:

“由于认识到女性的内在罪恶大于世间其他种种罪恶之总和,世间之怨怒无出女性之右者,蛇蝎之毒较于女性之于男性的诱惑,亦更易治愈而危害较轻……”

既然虔诚的修士们都将女性与罪恶等同起来,那么社会上就普遍产生了“女性是万恶之源”的心理,而女巫一说,正是给这种心理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生活上的困苦不幸,最后都可以归结到是女巫在其中捣鬼,疯狂憎恨女巫的心理就成为了社会的普遍心理,而这些所谓的“女巫”其实就是他们的女邻居、母亲、姐妹、妻子、女儿。

女巫迫害是一场群众运动

长期的宗教活动,特别是针对异端的迫害,使得教会深谙控制人心之道。他们知道,要想让羔羊们乖乖听话,首先得让他们深陷恐惧之中;光让羔羊们恐惧还不够,还得给他们心理上宣泄的渠道;同时勾起他们贪婪的欲望,并且让他们获得一点“甜头”。

猎巫活动从十二世纪就已开始。1484年,罗马教皇英纳森八世颁布“猎巫敕令”:“(女巫们)绝不可被饶恕,她们十恶不赦、荒淫无耻。”他发动所有的神职人员参与到镇压女巫的行动中去,这条猎巫敕令成为了猎巫活动总动员的号角。随着新教运动的开展,妇女思想解放,要求独立自主,更加促使猎巫运动变本加厉,在《美女与野兽》的故事发生的十六世纪,正是猎巫活动的最高潮。

那个时候,要想陷害某个女子是“女巫”是轻而易举的,任何女子只因长得漂亮而招人妒忌,或因态度高傲而得罪了求婚者,一封告密信就会把她送上死路,告密者只要悄悄地站在旁边看这出“好戏”从而实现他阴险的目的就行了。而裁判官们也非常愿意接受猎巫的控告。除了女巫们可能拥有的财产之外,女巫们的身体更是他们发泄变态欲望的目标。

结合电影剧情,贝儿在村子里特立独行,遭人妒忌,又拒绝了恶霸加斯顿的求婚,正是猎巫运动中最常见的迫害对象。因此,一提到黑魔法,村子里的人很容易就被加斯顿煽动起来,要消灭他们心目中的邪恶对象,其历史原型正是臭名昭著的“猎巫运动”。只不过为了剧情发展,电影中村民们仇恨的对象不是贝儿这个“女巫”,而是密林中变成野兽的王子,人们在火堆中点燃火炬后出发,猎捕王子。要是在现实中,贝儿如果被认定为女巫,就会直接被酷刑折磨后,扒光了仍在火堆中烧死。在历史上,安妮·博林被处死,她的罪名之一就有施用黑魔法,在她死后很久,甚至她的女儿伊丽莎白登基成为女王之后,安妮·博林以及伊丽莎白是“女巫”的恶名仍在英格兰天主教徒中间流传。

加斯顿与狂热的村民

历史上,1560年正是欧洲第二轮女巫迫害的高潮的开始,这一年正是安妮·博林的女儿伊丽莎白登基的年份。英国作为当时唯一的新教国家,伊丽莎白又是女王,她的母亲被天主教徒视为女巫,伊丽莎白的登基引起了整个天主教世界的极端敌视,他们生怕再冒出第二、第三个“安妮·博林”和“伊丽莎白”,猎巫运动掀起高潮就是这一轮反新教运动的反应。与保守思想格格不入的贝儿,简直就是安妮·博林的又一个翻版,被信仰天主教的保守民众迫害,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就算她没什么远大理想,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也得奋起抗争。与王子建立爱情,受到王子的保护,成为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不二选择。顺便说一句,“伊丽莎白”这个名字的一种昵称就是贝儿(Belle),而“博林”这个名字也与“贝儿”发音相近。

也许读者仍然怀疑为何作者如此肯定,《美女与野兽》背后藏着宗教斗争的背景。那我们就再来看看这个童话创作时的背景。这个故事最初创作于1740年的法国,后来在1756年又被改编。当时,启蒙运动正在法国进行的如火如荼。启蒙运动说起来就话长了,简而言之,这是法国宗教革命失败后,思想解放运动另一种形式的延续。英国在宗教改革中变成新教国家,并通过1688年“光荣革命”彻底摈弃了天主教国王,王室变成了“统而不治”,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此后国家实力突飞猛进,各方面欣欣向荣,工业革命也在酝酿之中。法国人看英国就跟当今世界其他国家看美国似的,总之是各种好,恨不得自己国家也变成那样。而英国人也致力于将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全世界普遍适用的先进价值观”推销到全世界,当时英法正在争夺全球霸权进行一连串战争,史称“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对于正在跟自己互掐争夺全球霸权的法国王室,对其发动“颜色革命”瓦解其政权,挑起其内乱自然是英国精英们优先考虑的目标,因此这场启蒙运动背后,有英国资金和人员十分活跃的身影。这与当今美国全球推销“普世价值”的做法如出一辙,毕竟,美国本来就是英国的继承者嘛!

如果站在法国王室的立场上看,启蒙运动就是国内带路党迎合英国敌对势力,致力于推翻本王室统治的舆论宣传运动。不过,当时的法国国王对迫在眉睫的危机没有任何意识,就像明朝的皇帝喜欢当手艺人商人,而对各种社会危机不闻不问一样,路易十六沉迷于做一个锁匠,每天都在研究设计各种精巧的锁具,对于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毫不关心。

今天的人看来,启蒙运动的宗旨是反封建、反教会。但在当时的人看来主要是反教会,因为在思想层面,天主教会是封建制度的最坚固盔甲,因此反教会就是反封建。我们耳熟能详的启蒙运动的巨擘有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都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印象中,启蒙运动就是这些思想家的事情,但实际上,思想家们写的文章都太高深了,只在层次较高的人群中流传,一般群众根本看不懂。对群众真正起到思想启蒙作用是成百上千的通俗作者,有写王室各种桃色花边故事,败坏王室声誉的;有揭露贵族各种荒淫无耻、贪污腐败的社会新闻,煽动社会不满的;有编各种玄幻故事,童话小说,其中夹带反封建反教会思想的,使人潜移默化对现行制度感到厌恶,为将来闹革命做准备的。至于《美女和野兽》这则童话,人们对贵族特权产生的厌恶情绪都被添加到这个童话里,贝儿的父亲不吝金钱为女儿请教师上课,也是当时进步女性开始要求教育权和就业权的时代缩影。正是在无数《美女与野兽》这样的故事的潜移默化中,人们的思想已经发生转变,终于变得势不可挡的革命洪流!

启蒙运动与法国革命

图中象征自由精神的女神,和贝儿一样穿着黄裙子

童话中,贝儿与王子结婚,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在现实中,安妮·博林嫁给亨利八世,后来被污蔑为与自己亲兄弟等多人通奸而被砍了头,她虽然死去,但是由她引发的英国宗教改革却一发不可收拾,在一百多年后最终把英国王室变成摆设;按照类似的逻辑,贝儿与王子的结合,将会引爆法国的宗教战争,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两百年后的法国大革命,最终断送法国王室和贵族的命。笔者所认定的野兽王子原型亨利四世,他的实际结局是在1610年被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刺杀。他的后代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愤怒的法国民众砍了头。

彼得·保罗·鲁本斯,《亨利四世升天和玛丽·德·美第奇摄政》

反派加斯顿和他的基友来福这两个人物,在原著中没有,是迪斯尼公司添加的角色,一看便知,是作为封建反动势力的代表引入的。在电影中,加斯顿参加了法国对外战争,在战争结束后回到故乡,而法国在十六世纪最后一次对外战争结束时间是在1559年,也就是亨利二世死掉的那一年,同时也是胡格诺派在巴黎秘密集会的那一年。1562年宗教屠杀首次爆发,此后几十年法国就陷入宗教内战,再次发生对外战争要到下个世纪。因此加斯顿的背景锁定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560年左右,正是宗教内战爆发前夕。电影中出现的莎士比亚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则纯属编剧一时激动瞎写了,莎翁在1595年才写出这部作品,当时法国国内宗教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至于电影中法国宫廷出现黑人,那自然是当今好莱坞“政治正确”的产物了。

综上所述,《美女与野兽》的背景,是英国和法国的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背景的综合杂糅。美女和野兽,本身就是一重寓意,代表着文明与野蛮。在新教的立场下,新教信仰是文明的,天主教是野蛮的。贝儿是新教的使者,将野蛮的野兽王子重新变成人类,象征着王子背弃天主教皈依新教,成为文明世界的一员,野蛮的村民也纷纷归化。但是电影中没有告诉你,贝儿所追求的平等自由的新教理想与王子所代表的封建特权是根本对立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渗透着阴谋,现实中的“贝儿”其实是小三上位,她聪明多才、自由独立、要求女权、雄心勃勃,贝儿和王子的结合,实际上是平民向贵族宣战的前奏,将成为引爆欧洲的导火索,吞噬无数人生命的世纪大战即将拉开帷幕,最终埋葬王子所代表的封建王权。

迪斯尼为什么会拍这么一部宣传新教革命以及玫瑰十字会斗争历程的电影呢?1717年,现代共济会在英国伦敦成立,这标志着推动英国新教革命的幕后力量终于浮出水面。此后,玫瑰十字会与共济会合流,成为共济会的组成部分。迪斯尼公司的创始人沃特·迪斯尼,是共济会的功勋会员,他在共济会中的等级是最高级33级。一家共济会控制的公司拍点电影描述一下当年奋斗的历史,顺便给观众洗一下脑,有啥大惊小怪的?不过,为了保持共济会一贯的低调作风,电影中除了少量蛛丝马迹之外,主要是价值观的宣扬,这也是几百年来共济会一贯的强项。

共济会发行的纪念功勋会员沃特·迪斯尼的首日封

当然,在2017年,反封建反天主教神马的都是过去式了,这部电影的重点在于女权,女主角艾玛·沃特森是一名著名的女权主义者。为了男女平权献出生命的安妮·博林距今都快500年了,欧美的男女平权还没有真正实现,要知道,封建王权都被埋葬了二百多年。看来,人们心中对妇女的歧视,比封建王权还要根深蒂固。

贝儿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

最后补充一个历史冷知识。电影中,野兽王子曾带着贝儿回到童年记忆中的巴黎。贝儿这才知道,她的母亲死于瘟疫,电影中贝儿母亲临死前脸上的肿块和鸟嘴型的医用面罩说明,这个瘟疫就是历史鼎鼎大名的黑死病。黑死病在1347年首次登陆欧洲,此后每个若干年爆发一次,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才销声匿迹。当时人们认为黑死病通过空气传播,这个面具除了起到防毒面具的作用(实际并没有作用),还可以吓退病魔,引起黑死病的鼠疫杆菌并不会害怕,小孩子们倒是被医生的这幅怪模样吓得够呛。

鸟嘴面具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还能不能好好看电影了?你完全可以把上述内容都看作胡说八道,还是吃着爆米花,沉浸在贝儿与王子的感人爱情故事中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