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门寂然:最高明的修行…

 刘飞宏33 2017-04-12

曾经小时候,在师父家蹭饭,饭桌上问师父:什么是最高明的修行?

 

师父说:于河流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

 

我不懂。

 

师父又说:此岸是取,彼岸是舍,一有所取舍,即是生灭心;但是,你还要悟到你有不生不灭的心,此心本无取舍,亦不是不分别,若能觉察到,便懂这个意思——而一切有情生命的问题、痛苦的原因,都来自于「分别心」,来自于内心所划分的界线,被自心认定为符合实境,原本无意义的触感经验,被「分别心」组合起来,变成认知里面的「妄相」。



我问:这个不生不灭的心,该用什么方法去觉察,又如何练习保持呢?

 

师父答:我们平常也是在做这件事,只是做得好、做得差而已——平常本就是一心,以假观、空观来观照周遭事物,如做得真切,像做空观,空到后来,整个身体和宇宙都没有了——到这时候,你就知道原来你所看到的身体、宇宙,就是空无所有的那个心中所生出来的——当你做到此地步,便晓得佛经所说的不是乱讲的。

 

问:那么再进一步该怎样的呢?

 

答:进一步就叫“明心见性”,用禅宗的话来说,吃饭知道吃饭,睡觉知道睡觉,比如我们现在看到这一桌酒肉,心中便知道哪个可以吃,哪个不可以吃,你心中便有这种分别——当心中有这种分别的时候,你要体察,例如:


怎么知道东西可以吃或不可以吃?

好吃或不好吃?

是谁在知道它?

譬如说你想这东西可以吃,你觉得是你想的,其实是你想的一个念头,而想念头的你在哪里?


这样子反省进去,也会参悟到所谓的“本来面目”,按这方向做下去,慢慢入定,渐渐就会不取不舍,安宁而不动,也不用去揣测幕后的主人到底是什么形象,因为你一揣测,便与你省察的方向相反了、颠倒了,就不是了。.


所以在找的时候,保持一个原则:不管它,往幕后找,或往念后找。


问:但是,并不是每次往回找都能找到?

 

答:是的,有时候以为看到了,事实上还没有看到,只是看到某一层次的这一类东西而已,还找不到“本来面目”,还没有安稳达到“本地风光”,这时的修行,就是当下用“不生不灭”和“生灭”或用“分别”和“不分别”、“有相”和“无相”来反观内省,不断检查。

 

我又问:那么“本地风光”是什么情况?


师父再答: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地风光,即是目地,也是方法,是过程,也是结果,没有动静、美丑、垢净、好坏,无相、无念、无分别!


经历了这一系列问答,我不能说我懂了,但是又好像懂了,想说什么,又觉得说不出什么,正懵着时,师父夹起一块红烧肉塞进我嘴里,说:就是这个——无分无别,本来面目,不生不灭,本地风光,如是保任,就是无修无证当下成佛的无上密法了。

 

但,我知道,肉虽是好吃的,但我自己心里那时没有“这个”,至今也一直没有“这个”。

 

师父一直强调「无自性」、「性空」,他又总说「自性」「识取本心」,认知事物是个别的、单一的、可以独立出来的,那么按照这种逻辑,修行就是要去除掉这些分别心,去除掉这些所谓的「相」,去除掉我跟他人的界线分别,体现出一切物相差别的「性空」与「无自性」。

 

但,我却总也难以接受真正的佛法修行是「无所求」、「无自性」、「无所得」、「无分别」。

 

也许是因为我从小愚笨吧,所以一直私以为真正的修行,是知道「什么是真正该求的、值得求的」,也知道对于「该求的、值得求的」,如何才是「善巧的追求方法」,是知道分别「什么是不该求的、不值得求的」,也知道对于「不该求的、不值得求的」,如何才是「善巧的弃舍方法」。


后来曾看到一位学者老师,他谈到他一次“痛心于无心”的经历,我也颇有感同:

 

某次,他参加一个儿童佛学夏令营,看到小朋友们在学所谓的佛法。


大人领着孩子们朗诵着: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无…无…一切皆无,连无也无,无可不无,无亦非无——这些小朋友听着大人教他们为人处事的真正道理,就是要如何「无所求」、「无分别」,要无一切,最后无佛法·····

 

看到这一幕,他内心有些感叹:孩童时期,关键的成长时刻,最须培养的好多精神特质——才是真正的佛法中所强调的——拣择质量的「鉴别力」、善用不同内在资源的「统整力」、审核对应不同境界的「调适力」、引导生命方向的「取舍价值观」、知道何处该松坦省力的「平舍」,就被一句「无分别」,轻易地抹杀了。

 


历史上真实的佛陀,不管是对成人或小孩,不管是对初学或高阶,一向都是要求「善巧辨别」、「善巧拣择」的「分别心」,多面向地选择、取舍、评估、开发内心特质:专注、觉知、省察,从没有讲过用「无分别心」作为修行方式——不管是作为修行的基础、入阶,或是佛陀与阿罗汉处世的方式,「分别心」都是必要的、被称扬的,被佛陀指出是一直要培养、多培养、怎么培养都不算多的。

 

当时,这位老师听到夏令营大人们对小孩子讲解:「无明」,就是心认知确信了事物实体的存在,好比说看到眼前的蒲团、椅子、树木、车子等这些形像,实际上看到、经验到的只是颜色、声音等单纯的触感,经过内心的分别功能,区分界线,重新组合,变成个别的物体——他们最后说,如果确信这些个别物体是实质存在,这就叫「无明」。


但在佛陀那里,「无明」,确是无知......

 

另外,这些夏令营的小朋友还被教导:学佛的人,要无所求、无分别心。

所以,要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通通看成是好人;把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通通看成是好事,云云。

接着,又向小孩们灌输「无所求」的价值观。


最后,大家欢喜踊跃,因为所有人都鼓掌认为这群有幸参加夏令营的小孩子真有福报,这么小就已经听闻佛法,从此可谓掌握了终极究竟的佛陀智慧···

 

但实际上,这是佛陀的佛法?是佛陀的智慧吗?

 

这几年,因为读了许多“阿含”与“相应”,所以我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出来:


其实佛陀他老人家,对于不管是小孩子或大人的言教方式,里面明明白白地全部都包含「具体的目标」、「具体的分别」,而且,「分别」的「心」功能,不是「有的时候」在使用,或是「刚开始的时候」在使用,而是修行从头到尾,直到证得涅槃无余之前,都是必要必须的——就像在《阿含经》里,佛陀教导自己儿子7岁的罗睺罗那样,他教授的修行不是无分别,而是修行的一开始,就是要锻炼一直要使用到修行最结尾的分别心

 

最开始,佛陀教罗睺罗必须先学会的是:

讲话、做事情的时候,心里要分别,这些动作行为是有利益或无益的,先做分别之后,再实际去做。

 

等罗睺罗把这样分别的习惯培养好之后,佛陀才开始教罗睺罗「平舍心」:

把心训练得像水、火、大地、风一样地「不对适意不适意」所动摇占据」、「净与不净…而有憎爱…愧耻」——注意,这里的「不动摇」不是「无分别心」,而是认知到良善努力仍无法对境界有帮助时,就要放下无谓的浪费精力,安忍于「平舍」;达到「厌不厌具舍离」的「不憎爱」、「平舍」,不是「无分别」地「不迎不拒」,而是分别拣择后放下了「没有助益的活动」、「于事无补的无用功」;


有了像地水火风比喻这样的「平舍」之后,还要继续分别,将「平舍」切入「十六胜行」,而「十六胜行」的每一步技巧,也都是需要「分别心」。

 

难道,如果是佛陀教这个儿童夏令营,会和教自己的儿子不同?

或者,佛陀教给大人的,和教给孩子的,也是不同?

 


此时我突然想起一个忘记是西藏还是缅甸的修行小故事:


一位禅师曾经有一位小沙弥弟子,非常聪明,不大的岁数就背熟了很多经典,才一进入禅修,就养出了神通,可以看到别人的心在想什么,包括动物的,甚至是非人鬼神的。


小沙弥常常喜欢把心放出去,去看别人的心,还看动物的心,真好玩,真有趣,因此小沙弥认为自己非常牛,经常这样玩——禅师此时提醒小沙弥,不要把心放出去,不要去看别人的,要看自己的心,要分别自己的心,辨别出哪一个心是善的,是出世间的,否则总是这样不好,会闹出大乱子。


但是禅师不久之后就圆寂了,没人看管小沙弥,小沙弥他又开始一如既往的这样玩······


有一天,他看到了树上猴子的心,全然陷入了猴子的心,然后他分不清了自己的心,是猴子的心,还是自己的心了,小沙弥自己的心被猴子的心代替了——他本来不会爬树,突然就会爬了,熟练得像猴子一样的爬上了树,然后在树上看到下面的水牛,心又被水牛的心吸引,一下子他又变成水牛的心,突然不会爬树了,从树上狠狠摔下来······


后来各种外面的心一直来来去去替代他的心,但替代的主旋律,还是水牛的心,他像水牛一样吃草,像水牛一样漂浮在泥水塘,不久他就彻底疯了,然后被送到医院治疗,出来不久还是继续疯,再后来就自杀了。


看到别人的心动物的心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很牛,很了不起,其实连自己的当下心,自己自满的心、骄傲的心、欲望的心都看不到,有什么好牛呢——看到自己当下的心,并从善不善心、恶不恶心所中善巧解缚,熄灭、断除、舍离,才是最重要厉害的——如果一定要说谁才是最牛的话,看到自己当下的心,别能够分别世出世间而完全超越系缚,这才是最牛的!

 



人容易把心的无常转换,或者被更微细而高明的无明淹没沉浸,并错认成是境界,自以为是证悟——这样的最后一种,自信自觉是觉悟和智慧,以为当下此刻比先前长进了,实际上,真正的修行长进,唯在灭除明显处的粗重贪嗔与隐微处的习气上,并于习气暂伏时,更能分别标记出最微细的有我,扯断之割舍之彻灭之时,才算是修行的真正成功,否则,一切都是歧途,所有都是戏论。


 

而据说,佛陀也是这样,也曾当时在七日菩提树下,极尽寻觅永恒独存之真我,但却发现身心诸蕴一直依存于名色,此时知道之前的寻求,最终是徒劳,连感觉为真我之最细微的识,都是因缘条件所成的,因而标记此为无常、苦、无我,如此标记,如是分别,而极究穷尽,终于舍断了最后一品识我,而契入真正无我之涅槃寂静。

 

此时,我忽然想家,想要回到师父身边,再跟师父参问一下,关于分别与无分别,关于心与无心···



最高明的修行 · 沙门寂然

文 | 沙门寂然

素材来源 | 和佛陀一起去私奔 · ElopeWithBuddh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