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超级大国,称霸全球,却因一次中国内乱土崩瓦解

 好了明理 2017-04-12

阿拉伯帝国在中世纪的人类文明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江湖地位。短短一百年里100多年,它就从困局阿拉伯沙漠的一帮散乱游牧部落,整合发展成为囊括西亚、中亚、南欧、北非,陆域总面积高达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帝国。

从常规视角,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话咋说?

因为从地缘层面来说,阿拉伯帝国完全不符合构建大型帝国的基本地缘资质:

通常来说,大型帝国的形成,多要满足三项基本条件:首先,地缘结构相对规整——大型的山脉、海洋、荒漠,这类强势地缘屏障,都会影响到帝国内部各次级板块间的交流与融合;

其次,存在着一个强大到足以压制四方的本部核心区,让以其为依托的中枢权力能够对帝国进行有效的驾驭。

最后,国土形状比较规整紧密,本部大致处在国家的几何中心。这种结构下,本部能够相对便捷的把自己的影响力,覆盖到帝国的绝大多数边缘板块。

但这三项标准,阿拉伯帝国那是一个都没有:阿拉伯帝国东西跨幅超过万里,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图兰低地、伊朗高原、图兰低地、阿拉伯高原、尼罗河流域、马格里布地区甚至伊比利亚半岛半岛,这些次级地缘板块间,存在着许多诸如沙漠、山脉、海洋之类的大型地缘屏障——它们都影响到板块间的交流与融合。至于阿拉伯帝国的本部核心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虽然区位而言还算可以,但规模相对偏小,地缘实力有限,其所能释放之能量,不足以确保对帝国边缘板块的有效控制。

曾经超级大国,称霸全球,却因一次中国内乱土崩瓦解

总而言之,阿拉伯帝国,完全没有形成大一统帝国的地缘资质。

其实对此,历史上早有先例:当年横扫亚欧非的亚历山大帝国,其疆域与后来的阿拉伯帝国高度重叠,但正视鉴于国家地缘结构过于零碎不成体系,故虽凭着亚历山大大帝的盖世武功,一度强行政治整合,但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驾崩,帝国旋即分崩离析——这里面最关键原因,就在于中、西亚——北非这些板块,压根就不具备实现政治整合的地缘基础。

但阿拉伯帝国却冲出了这个天然局限。

阿拉伯帝国,总共维系了六百年之久,虽然中后期已经名存实亡,但至少帝国开头的二百年里,位于巴格达的中枢朝廷,能够对帝国的绝大部分疆域实现有效掌控。

阿拉伯帝国为何可以做到?

原因当然有许多。但其中一条十分重要的因素,却跟中国有着很大的联系:

在之前的《地缘政治51:伊斯兰教为什么能够快速崛起》中,云石君曾分析道:阿拉伯帝国之所以能够突破地缘结构的先天局限,将中东、中亚、北非的广袤土地在政治上整合为一体,商业的力量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阿拉伯帝国的领土,尤其是亚洲板块的拓土开疆,主要集中在西亚——中亚一线,与丝绸之路的途经范围高度吻合。

丝绸之路是中世纪时的东西方商业主轴,这条商路蕴含的巨大的商业利益。正是这种惊人的利益,让中西亚那些之前政治上相互独立、语言、族群也存在着诸多隔阂的地缘板块,逐渐形成了在政治上有机整合为一体的利益驱使——毕竟政治的分裂与混乱,会严重影响到商路的畅通和商业的开战。要是商路所经地区,可以处于单一政权掌控之下,商业流通过程中所遭遇的政治负面影响就可以被压缩到最低限度。

这就是阿拉伯帝国能够成型,并有效维持百年之久的根本内在原因。如此广阔的领土,这么多调性各异的次级地缘板块,单靠一个武力,最多只能实现一时之勉强整合,要让这种缺乏地缘基础的政治统一维持长久,那就必须在地缘之外,找到一个能让各板块一致认可的利益驱使。

而丝绸之路,就是这个共同利益。正因为可以通过维持丝绸之路收获极大的利益,所以中西亚各次级地缘板块的本土势力,都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维护商路畅通的利益驱使。而要确保商路有效畅通,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政治统一,通过这种方法,将商业流通过程中的人为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点。

说的更直白一点,这其实就是一套利益交换——地方势力将一部分政治权力上交中枢,而换取从商业上获得更多利益收益。阿拉伯帝国就是基于这种政治与经济的交换,构建出维护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内部平衡。

但到了公元八世纪,中国内部的一件事,使得阿拉伯帝国的这种稳定国家平衡被打破。

曾经超级大国,称霸全球,却因一次中国内乱土崩瓦解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中国陷入内乱。

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损,国力由盛转衰。同时,唐朝内部藩镇割据加剧,政治陷入分裂内乱。此外,以安史之乱为标志,黄河流域日趋衰落,东亚大陆经济重心向长江流域转移。

这沉重的打击了丝绸之路。唐帝国鼎盛时,虽然也与阿拉伯有过军事上的交手,但中国对西域奇珍异宝的需求并未因此受到波及,而且鼎盛时的唐朝,也有充足的财力也支撑这种消费。同时,中国的繁荣富强,也意味着西域商人能够比较方便的在中国采购各类带返回中西亚的商品。

但安史之乱,严重削弱了中国对西域商品的消费能力。战乱与藩镇格局,也对西域商人在华采办商品构成严重制约。最要命的是,中国北方逐渐衰落,经济中心南移江东,这一系列变化,折射到现实层面,既以中国西北为初端的陆上丝绸之路日趋衰败。而唐朝之后,中国又遭遇五代十国大乱,宋朝崛起后虽然号称统一,但国土面积大不如前,河西走廊这条勾连中途与西域的地缘通道,也被西夏占据。再往后,金人南下,北方再次被毁,宋室渡江南迁,传统丝绸之路几乎彻底废弃。

当然,这种变化是逐步发生的,其所造成的影响,传递到阿拉伯帝国,还要耗费不少时间。但这就类似一条导火索,只要端头已经点燃,那烧到端尾也是迟早的事。

曾经超级大国,称霸全球,却因一次中国内乱土崩瓦解

不过话又说回来,东西方贸易路线,并不是只有陆上丝绸之路这一条。除此之外,海上丝绸之路,同样可以让阿拉伯帝国与中国对接——甚至,因为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还大有抬升。

但问题是,海上丝绸之路,它并非一条能够把中西亚各地缘板块有机串联到一起的的纽带。沿印度洋部分倒也罢了,至于那辽阔的中西亚内陆板块,就与海上丝绸之路八竿子打不着。

甚至,海上丝绸之路的性质,也跟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有着很大的差别。伊朗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阿拉伯高原,乃至埃及,反正只要能在印度洋有出海口的地缘板块,当地本土势力都可以自己打造商队,驶向东方的印度和中国,而不需要向其他板块借路——相反,由于蛋糕总量有限,所以这些势力之间,反而还会形成竞争。这种利益格局下,东西方贸易,就从当年陆上丝绸之路时的合作携手共赢,蜕变成海上丝绸之路时期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当各地区之间的利益攫取模式,由合作转为互相争食后,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基石自然而然的崩坏。各地不再有受制于中枢的动力,而中枢赖以依托的帝国本部核心区——两河流域的有限地缘实力,又不足以积蓄出压制四方的强大力量,随着岁月的演进,阿拉伯帝国内部离心力日益增长,当达到一定程度,分崩离析也就势在必然了。

丝绸之路的没落,不仅引发了阿拉伯帝国的分裂解体,也从根本上,断绝了中西亚再度统一的可能。之后的岁月中,虽然也有一些强势势力崛起,但没有哪个,能够在中西亚再度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大一统统治。即便强如蒙古,虽然一度统治了除南亚与东南亚外的差不多所有亚洲大陆已开发地带,但因为那时候的东亚大陆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再因为航海技术的发展,商人们更多的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而对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不屑一顾,缺乏足够的商业利益捆绑,蒙古单靠武力,也不可能实现对庞大帝国体系的有机整合,最终在忽必烈时代彻底分裂。

而丝绸之路对中西亚文明史的影响,不仅仅体现于政治层面,甚至人们的精神层面也受到广泛影响。具体的说,伊斯兰教,这一大型宗教体系,也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以及阿拉伯帝国的解体,逐渐走向了分裂,到最后,形成了逊尼、什叶两大教派体系对抗千年的格局。

伊斯兰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教派分裂?这种分裂,对当时,以及后来的中东地缘政治格局,造成了哪些重要的影响?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在下一节中继续为您分析。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第52节——解码伊斯兰之第六部分。对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感兴趣的朋友,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地缘政治系列原创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