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爆了!徐汇原来藏了一座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

 cxag 2017-04-12

从徐家汇地铁站的漕溪北路出口走出来,一幢修饰一新的白色小楼便会立于你的眼前:白色墙面,红色屋顶,外立面设有欧式壁柱百叶窗。这座建筑便是徐家汇藏书楼。



鲜少有人知道,徐家汇藏书楼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图书馆之一。

它前身是耶稣会的藏书室,曾被称作“汇堂石室”——“汇堂”便是徐家汇天主堂,“石室”流露出几分简陋幽寂。这说明在最初,徐家汇藏书楼是徐家汇天主堂的附属图书室。后几经改建,成了今日的四层白色小洋楼。




书还是那些书,欧洲来的传教士们不惜旅途劳顿,从万里外运来几箱书,总是宝贝似地带来带去。来的人多了,大家就把书存在一处,成了藏书室。传教士大抵都是有文化知识的,因此也花了些心思把有价值的书籍搜罗进藏书室。渐渐地,“室”扩成了“楼”。

于是,自然也就有了慕名前来借阅的人。然而藏书楼毕竟是带有些私人性质的,这里讲的还是旧时规矩,只能在此阅读,无法出借。

除了宗教典籍以外,这栋楼还收藏着许多汉学典籍和西方自然科学著作。西方传教士们为了了解中国文化,来这里翻阅《汉字西译》、西文的四书五经、《中华帝国志》、传教士先辈们撰写的游记等。那些与传教士交好的中国人手中捧的,则是1606年出版的《亚里士多德辩证法概论》和同样古老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小小的阅览室里藏着半部中西交流史。


一南一北两座藏书楼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与基督教会密不可分。

说起教会图书馆,最著名、最富传奇色彩的还数两个名字——上海的徐家汇藏书楼与北京的北堂图书馆。两座图书馆的位置刚好一南一北。

北堂即北京西什库北天主教堂,建于1700年,是十七、十八世纪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先后在北京建成的四座著名教堂之一。

最初,东南西北诸堂都分别设有图书馆。后来,由于清朝政府实行禁教和闭关政策,在北京的西方传教士活动受到了严格限制,最后被彻底禁止。随着传教活动被禁、传教士被撵和教堂的衰败,东西南三堂的图书馆已不复存在。馆里的藏书或被毁,或被并入北堂图书馆,而幸存下来的只有北堂图书馆。至民国末年,该馆尚有图书八万五千册。这些图书长期缺乏管理,1938年之后,才陆续得以整理。



徐家汇藏书楼的创办时间要比北堂图书馆晚一百多年。如果说北堂图书馆是西方传教士在华早期传教活动产物的话,徐家汇藏书楼则是鸦片战争之后,他们重新敲开中国大门进行“传教”的见证。



没带来天国的福祉,却带来了启蒙的福音

现代以前,基督教传教活动往往伴随着征服与武力,信仰甚至走在了侵略活动的前头,成了为之镀上光环的借口。但是另一方面,传教活动也为封闭落后的地区带来了新的思想,用或温和或粗暴的方式,传播现代文明与科学。

传教士与中国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公元七世纪,有来自大秦国(罗马)的基督教徒携经书谒长安,其中景教(东方亚述圣徒天主教会)传教士阿罗本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的礼遇,并获准在长安建教堂定居。

1000多年后,1847年,天主教耶稣会占用了上海徐家汇地区的大块地皮,在那里修建天主堂、天文台、修女院、圣母院、育婴堂等宗教机构,同时也修建了一座藏书楼——徐家汇天主教藏书楼。


知识永存,直至今日

现在的徐家汇藏书楼不仅延续着阅览服务、文献典藏等功能,还拓展了文献研发和会展旅游的功能,以满足社会对人类文化遗产——优秀历史建筑和旧版外文文献的需求。有趣的是,1957年并入上海图书馆的徐家汇藏书楼依旧保留了从前藏书室的规例——书籍不得外借。时至今日,你若想翻阅这栋楼里收藏的珍本善本,仍需预约,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阅读。

因此,徐家汇藏书楼中似乎还流动着一二百年前沉静的空气,大部头的精装书一本挨着一本,在阳光与微尘中昏昏欲睡,等待着下一双渴求知识的手来唤醒。


Tips:本文标题出自博尔赫斯《关于天赐的诗》:“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交通指南

地址:漕溪北路80号
交通:公交42、43、44、50、56、72、93、548、572、816、824、830、847、926、931路,徐闵线,地铁1号线、地铁9号线

信息来源:文化徐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