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史为鉴魏文侯用人史话

 老刘tdrhg 2017-04-12
2017-04-10

魏文侯用人史话之一:

文侯为何送给乐羊一箱告状信

战国时期,各国人才辈出。然而,独有秦国最后一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秦国连续有四位雄主,更成为重要人才的净流入国。山东六国则成为贤能之士的净流出国。从一定意义上说,山东六国有贤能而不用,等于是为秦国培养了大批贤能。如此,秦国焉能不强盛,六国焉能不相继而败?

其实,山东六国也并非没有雄主,所以都能称雄于战国当世。遗憾的是,其主虽能,往往一任而已。一任之后,往往一改此前礼贤下士、选贤任能之风,以致贤能之士争相出走。

比如魏国,战国时期那些名震天下的贤能之士,如吴起、商鞅、孙膑、乐毅、张仪、范睢、尉缭等,皆从魏国流失而在他国建功立业。在一定意义上说,魏国简直成为秦国治国大才的培养基地,可谓贻笑千年,至今仍令人扼腕,更启人深思。

事实上,魏国也曾强盛过,甚至是进入战国时期最先雄霸天下的国家。这发生在魏文侯魏斯任上。

三家分晋之后,魏斯于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分封为诸侯国君,是为魏文侯。魏斯任命卜子夏、田子方为国师,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以示尊敬。如此礼贤,便有“四方贤士多归之”的效果。

魏文侯的用人谋略,在用乐羊上很有代表性。当时,三家分晋之后,中山国无所专属,文侯谋而伐之。翟璜便推荐乐羊,其子乐舒却在中山为官,文侯不以为意,用乐羊领兵。这即见文侯之明。

及至乐羊围城,中山子姬窟便以乐舒为要挟不断求宽限,如是者三。而文侯左右本就妒忌乐羊骤得大用,见其总是不攻,便在文侯面前说他的坏话。但文侯把群臣的告状信都封在箧内。

后来,姬窟把乐舒烹成羹送给乐羊,想以此使乐羊悲恸而不能战,没想到乐羊够狠,直接就在使者面前吃了一杯。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很有点感激感动的意思。但赞说道:“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这是管仲怀疑易牙的逻辑,意谓用这样的狠人,将来风险很大。

乐羊攻下中山后,文侯为之设宴庆贺,宴毕送他两个箱子。乐羊以为珍宝,打开却是群臣的告状信。乐羊见后仍拜谢文侯:“中山之举,非臣之力,君之功也。”而后文侯封乐羊为灵寿君而罢其兵权。对此,《战国策》写道:“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乐羊取中山的故事,千百年来多有解读。乐羊攻城未成之时,文侯能用人不疑,这正是雄主长处,其后的齐威王亦是。是以,乐羊的“军功章”有文侯的一半,并非妄言。功成之后,送给乐羊一整箱告状信,既是把自己的信任通达给对方,也有促其效忠的用意,可见文侯治人之智谋。封其灵寿君,以示有功必赏,也是赏得其所。惟罢其兵权多有争议。据称当时翟璜不理解就说,文侯你既知乐羊之能,为何不用他将兵备边,怎么能让他赋闲呢?文侯笑而不语,还是李克为翟璜点破。

用人首先重德,德又首先重其忠,千古一理。乐羊食子之羹,够凶狠,如上所言连自己亲骨肉都吃,将来他不会吃谁?如果日后出现特定条件,他就极可能对君主不忠。不忠,当然是用人之大忌。如鲁迅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可惜乐羊没有作出有情的选择,当时的情形是否真如刘向在《战国策》中所言“乐羊食子以自信,明害父以求法”,难道不食子就无他法以强化攻城的信心与决心,必须以损害为父之道而全法度之尊严?也可能是乐羊想通过食子来向文侯表示忠心以决意攻城,结果却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这个故事至少提醒人们,不能挑战做人的最基本底线。

魏文侯用人史话之二:

善纳逆耳之言

所谓雄主,也并非不犯错,而是知错能改;并非不任性,而是能虚心纳谏、反躬自省。庸主则基本相反,刚愎自用,死不悔改。魏文侯有不少犯错犯浑的时候,但他的长处就在于迅速修正过失。

魏文侯攻取了中山国,尽占其封地,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得意地问群臣,自己是什么样的君主,众皆赞其仁德,只有任座没有阿谀并说:你得中山国,不用来封你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这位任座的忠言简直太过刺耳,完全是不给人一点颜面。魏文侯虽有贤名,却非神人,当然也是勃然大怒,和常人并无二致。任座见势不对,起身就溜了,这知趣而退的反应,当然也和常人一样。

魏文侯之怒,虽为人之常情,却不应成为雄主常态。魏文侯当时正好问翟璜,翟璜也说他是仁德君主,文侯问何以见得?翟璜说:“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这可以看成是巧妙地给文侯戴了一顶高帽,事实上是给魏文侯一个台阶下。雄主与庸主的区别就在于,雄主能就坡下驴、更悟其所失,庸才顶多只会余怒渐消而已。

魏文侯的确立马就转变颜色,有所领悟,派翟璜立即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宾。设若没这后续一幕,只怕堂下再无人敢直言,群皆阿谀唯诺而已。

还有一天,文侯与国师田子方一起饮酒,文侯忽然侧耳说,编钟的乐声有些不协调,好像左边高。田子方闻言微微一笑。这一笑就被文侯捕捉到了,便诧异地问你笑什么?估计庸人没有这么敏感,还可能把这一笑当成是夸赞。田子方说:“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意谓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你精通音乐,我担心你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真可谓时时谏言警醒为君者,不可惑于音色,而应恪守本责。文侯有这么多敢谏善谏之人,又能善纳之,魏之所以雄于天下,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