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入门:我为什么把这方汉印当汉印作业的第一方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强调过无数次的“印宗秦汉”,于是,在别人问到我篆刻应当如何入门学习时,我的答案都很统一,临汉印。当然,这也是无数前辈印人得出来的结论,但很快,很多朋友就找来问我,布置点汉印的作业吧,于是我在去年9月到今年的元月份之间,陆续给大家布置了100方汉印作业,也陆续有人问我为什么选这些印出来,今天有空,从第一方印开始,大致说说:

布置的100方汉印里,第一方是这方:“三封左尉”

(汉印“三封左尉”)

这是一方汉白文官印,之所以选择它作为作业的第一方,原因大致如下:

1、临汉印应当从平实简单的印入手。有人说,这方印并不简单啊,有四个字之多,远没有“桓启””“和福”之类的两字印简单,但那几方精美的二字印都是玉印,在汉印中,玉印又是一个独特的精美存在,临玉印还有额外的注意点,于是,我把它们放在了稍后的作业里。吴昌硕说:“模拟汉印者,宜先从平实一路入手,庶无流弊矣”,这当然是经验之谈,平实简单是基础,平实的意思是平正,老实,不取巧,同时,朴实也是规矩,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此印的优点正在于平实。比如这方印中大量的横画,弯曲的笔画较少,对于新入门者相对好处理一些,而如何处理好这些横画,正是篆刻刀法入门必须的第一课。

2、章法上的疏密特征。汉印的章法最大的特点是均分印面,任疏任密,但任疏任密并不代表平均分配地位。这方印中,如果只是简单的均分印面、任疏任密,则“三”字笔画少,占地应当小,“封”字笔画多,占地应当多,但此印不这样处理,“三”字虽然笔画少,但占地却比较大,封字本来笔画多,在这方印里却处理的占地相对少,它的一部分“地盘”让给了简单的“三”字。

(章法上的特征)

“三”字稍稍拉长,第三横侵入“封”字“地盘”,使得本来笔画较多的“封”字更加紧凑,“三”字疏处更疏,“封”字密处更密,疏密有致。这正是邓石如提倡的“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艺术理论在汉印中具体表现,也正是这样,使这方印显得有紧有松,一张一驰,富有韵律,节奏感很强。

(邓石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印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3、章法上的呼应,变化特征。平实的汉印,为什么看上去不滞塞,不死板,原因正是虚实、疏密变化来破除板滞,用相似笔画特征达成章法上的呼应,比如这方印中,“三”字与“左”字横画上的呼应,“封”字的“寸”与“尉”字的“寸”相呼应,而且这种呼应并不死板,“封”字的“寸”与“尉”字的“寸”高低各异,粗细不同。左字与三字的三横姿态也并不完全一模一样。

(呼应中的变与同)

4、汉印中残存的笔意。临汉印,并不是完全是临它的刀法,也需要在临刻的过程中注意汉印中残留的笔意,真正做到“有笔尤有墨”(赵之谦语),这方“三封左尉”中笔意明显的是这些横画,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横画大致都有微微的拱起,并不平直,这正是笔意的残留。临出这些特征是重要的,这跟我们后期要学习的“印从书出”理论是相互关联的,并且临出这些笔意,对于我们的书法学习也是有益的,既然要求“书印同参”,就尽可能在书法中学习刻印,在刻印中学习书法,篆与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选这样的印例原因正在于此。

(笔意残留的横画)

一定要注意书法对于篆刻的影响,要知道汉印在成印之前,也是先由篆工把字写出来,最终才表现在印面上的,如果忽略了汉印中残留的笔意,很难把汉印的气息临摹出来,那样的汉印学习是捡芝麻丢西瓜的学习,收益就小得多。我们看大量后期著名篆刻大师,他们的书法在印面中的直接体现,就会明白这一点。

(吴让之的“观海者难为水”,书写意明显)

(赵之谦的“赵撝叔”简直就是用刀写在石头上的)

5、避开残破的印例。汉印在制作(不管铸与凿)之初,当然是光洁的,因为岁月与自然界的原因,或者锈蚀,或者磕碰,或者研磨,最终出现较为斑驳的残破痕迹,要把这些残破也同时临出来,相对较难,对于初学者,更加不易,因此,我们选择较为光洁的这方“三封左尉”,基本上没有残破,初学者只须认真临摹、复现即可。不必为残破多费心思。

(残破较明显的汉印“湘乡左尉”)

关于残破,黄士陵曾说:“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季度长年”的边款)黄大师是主张不去学这些残破的,赵之谦也认为“汉印之妙,不在斑驳,而在浑厚”(”何传洙印“边款)赵大师主张多学汉印的浑厚气息,而尽可能摒弃斑驳残破的影响。残破也并不是一无可学处。但对于初学者,应当尽可能减少残破对于初学者的干扰,因此,我们在选择汉印进行临摹学习,特别是针对初学者的作业时,选择了较为光洁的”三封左尉“作为第一方汉印作业,这方印笔画清楚干净,毫不模糊,可减少残破对于初学者学习的影响。

(【老李刻堂】之127)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