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在时间管理、追求幸福等之类的路上走过很多弯路。其实也是这些弯路,让你一点一滴积累出经验。 有人认为高校管理时间的方法是列清单,从早上6点开始到晚上12点,忙忙碌碌一天,觉得踏实又充实。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告诉我们,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所以你必须勤奋勤奋勤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但是后来我发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一 朋友A,是一个六岁宝宝的妈妈,做事刻苦认真。除了每天照顾家庭,照顾孩子之外,还给自己布置了大量的学习课程,书籍阅读。但是对于紧锣密鼓的安排,出现的成效却是硬性知识回答能回答上来,对于主观思考却不能应付。对于书籍的阅读,真的是要一字一句的细读吗?快速的阅读一本书,是不是就是走马观花,并没有阅读价值呢? 二 现在公众号是很火的个人品牌战场。它里面所展示的文章内容,文章排版等各个方面,处处都能体现自己的风格来。但是为何有些公众号是关注人群很多,有些公号的人却很少呢?自己做错了什么?别人又做对了什么? 用20%的时间来获取书中80%的价值,多数人哪里做错了,少数人哪里作对了?这些都指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二八定律、帕累托定律。 换言之就是,学会用关键少数来换取更大的价值,反而会适得其反。 每个人的效率时间点不同,一天24个小时,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你要学会用自己一天中最高效率的20%的时间,全力维护,并且要很庄重的去对待。 有些人高效率的工作时间是在半夜凌晨,有些是在早晨期间。所有要学会找到自己一天中最高效的那个点,完成最重要的事,其他时间安排相对没那么重要的事情。 大部分时间用来思考,少数时间用来做事。 不要再以每天高效的完成多件事情为荣了,列清做事情的主次,主要事情的工作时间要很有庄重感,这样你完成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比如有些人的日常安排:写作(5:00-7:00)、午休(13:30-14:00)、健身(15:00-16:30)、日回顾和日清理(22:30-23:00),放入日历上时刻提醒,这四个时间段是圣神不可侵犯的,要全力去守护。对于其他一些不太重要或者待办事件,放于其他时间段。毕竟20%的是关键事,80%的是日常小事。想清楚这些,还要学会一步做到位。 100本书中,可能有5本经典读物,但是有二三十本中都能带给我们感悟。所以速读并不是一件坏事,能带你给感悟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除了一些很专业的书籍,需要我们去细读,去琢磨去研究,对于其他书籍我们并不需要拿笔来划重点,记录摘抄书中的内容,学会将书本知识和自己的个人经验结合在一起,从而来改善工作和学校,俗成拆书。 除了要转变观念之外,还有3个小技巧: 1.白噪声+番茄钟,给人一种专注搞笑的仪式感 2.带问题整体阅读重点。看目录,前言,概要等,关注章节的第一段,最后一段以及中间的重点黑体字部分。 3.为防止默念,可以嚼口香糖或者含一口水来转移注意力。 学会了速读的方法,在你读书的过程中你就能找到有价值的书籍,对于此类书籍可以用于精读,可以用来做主题研究等。 如何才能让不短出现新的理论,实现创新?从新造一个太难了,但是可以旧瓶装新酒,把一一些看似没有联系的知识节点,从另一个角度从新发现,把他们给联系在一起,成立一个新的内容。 天才,是指被别人聪明百倍的一些人,但是却无法解释为何天才能造出巨大生产力。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他们“二八定律”,他们找到自己的长处,并将其发挥到极致,达到幂次方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