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函谷关读历史和思想

 知行合一117 2017-04-13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雄关要塞,扼守着交通要道,一般都是作为军事重镇,守住国家门户。

 

在所有的雄关要塞中,函谷关无疑是历史最久远、名气最大、影响最为深远,发生在这里的事件,不仅有一场场的军事大战,还有著名的道家文化经典,甚至还有“鸡鸣狗盗”之历史趣事。

 

去函谷关之前,我简单做了一下功课,各种常见的历史地理资料都搜集了一遍,读起来算是有点大致的印象。不过,再多的阅读,也替代不了真实的现场感受。于是,在三门峡留宿一夜,早起出发第一站就是函谷关。

 

从三门峡开车到灵宝的路上,道路开阔平整,几乎都是一马平川。只在地平线的远处,才出现一些不太高大的山岭。车到灵宝,几座大山横亘在面前,而且延绵远方,意识到函谷关就在这一带。

 

【走进函谷关】

走近函谷关,自己想象了一下,假如时光穿越到战国,自己是秦国的对手,就是秦国以外的六国,想要避免被秦国灭掉,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先下手为强,先干掉秦国。

想要灭掉秦国的多了,为什么这么多能征善战的将士,足智多谋的谋略家,还有六国相加那么多的资源,最后反倒是被秦国一一干掉?

 

答案是,在那个时代,秦国有几乎不败的山河地理条件。秦国攻打别国很容易,进可攻退可守,而其他国家攻打秦国,到了函谷关前,几乎只有望关兴叹的份了。

 

函谷关绕得过去吗?正面是绕不过去的。南面是高山,北面是黄河,中间是仅有的崤函通道。秦国守住了最险要的函谷关。从其他地方绕道过去,代价非常巨大,后勤补给也极其困难,一旦遇到狙击,很快就溃不成军。如果国内空虚,被正面攻击,那后果更是堪忧。

  


这里是函谷关的示意图,概述起来,这里地理形势十分险要,北面是黄河滚滚东流,南面是一片崇山峻岭,函谷关的正面,还有一条护城河。在函谷关之后,还有长达8公里左右的狭窄一线天通道,“车不分轨,马不并鞍”,即使函谷关被正面攻破,只要防守一方稍微使点力气,很容易就封堵上整个关卡,或者直接把对方消灭在狭窄通道里。

 

战国时期,魏国占函谷关而锁秦,秦占函谷关以后,出山东一统天下。而六国合纵攻秦,函谷关也是最重要的战场。贾谊《过秦论》中写道:“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个关,就是函谷关,一关而阻止整个关东联军。颇有点近代的曹县战争的气魄。

 

函谷关往西就是潼关,在秦统一天下以后,函谷关就不再是国家边界,因此军事地位也逐渐下降,加上后来关防重点移到潼关,函谷关渐成历史。而潼关距离函谷关不过向西几十公里,可以说是函谷关的继任者。

 

即使到了近代抗战时期,潼关仍然是一道重要的屏障线。1944年豫中会战后,日本第一军独立实施灵宝战役,妄图占领潼关,为以后进攻西安进行准备攻击。在中国军队的抗击下,未达到目的而撤退。可见山河地理,一直到近代,都还在守护中国的腹地。

 

 

读懂了函谷关的攻防,也就读懂了战国历史最重要的这个地理节点。更能够理解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就是,先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

 

当今时代,守住一个国家,不可能再靠山河地理的雄关要塞。于大国而言,真正的雄关要塞在哪里?除了国防上的陆海空天军队,更需要人心和舆论的要塞,抵御敌人无所不在的攻击和渗透。

 

还是在函谷关,历史另外留下了一件思想的宝物。时间淡化了所有的军事杀伐,天下终归一统,函谷关作为军事要塞的意义,也渐渐废弛。而函谷关留下的思想瑰宝,却穿越时间,影响至今。

 

没错,我说的是道家思想,老子就是在这里,留下了深邃的道家思想名著——《道德经》。这是中国古代先哲智慧的巅峰之作。

 

【道家之源】

我前一次去了武当山,那是道教圣地。此次到函谷关,正好是老子书写《道德经》的地方,对于中国本土创立的道教,我总有一些特殊的感情。因为写作和思考,我认为当今时代的世界上很多问题,我们智慧的祖先,早已看穿看透。

 

老子为什么会来到函谷关?《史记》上说的是:春秋末期,老子李聃(职位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已经看到周室将衰,于是西渡准备隐居。公元前491年的某个早晨,函谷关令尹喜看到东方紫气腾腾,心下揣测:“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令关吏清扫街道,迎来了倒骑青牛飘逸轩昂的老子。(紫气东来的典故)。

 

老子在函谷关盘亘了一段时间,留下一部《道德经》,就此归隐。在函谷关这一片杀伐不断的兵家必争之地,道家思想就从这里出发传播出去,历经数千年而不褪色。这让函谷关在军事斗争之外,在思想哲学领域,也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我写作一段时间,也阅读了很多西方的思想艺术作品。在我心目中,有两座思想的丰碑。一个是《毛泽东思想》,另外一个就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及作为道家思想载体的《道德经》。

 


毛泽东思想当然伟大,也有非常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斗争论、实践论等等方面,一部《毛选》几乎就可以打天下。但是每当我思索关于人性哲学的时候,从中国传统的文化里,特别是道家思想里,总能够得到智慧和启迪。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说不上谁替代谁。

 

我随便翻阅了一下自己的笔记本,这是前一段时间阅读《道德经》随手写过的一些思索:

* 思索人类贫富悬殊,西方国家越来越难以为继,总想起这一段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用它可以理解人性的贪婪,拥有者总还是希望得到更多。还有国家必须做出适当的纠正措施,防止贫富悬殊过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要总是去网上和人争论,只要自己的东西认真写,能够让读者受益,自然就会受到欢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写东西尽量要符合自然的规律,人性的规律,那些猎奇取宠的东西,注定难以长久。

 

* 夫兵者,不祥之器”,战争总是不得已的选项,只要还有一线和平的机会,就不要放弃,不要动不动就叫嚣打谁。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可以作为座右铭了。

 

*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弱胜强,才是中国式智慧。至于国之利器,当然要藏得好好的,给别人看的,那是忽悠用的。

......

 

【精神的“函谷关”】

我经常在想,我们靠什么来抵御西方文化?

 

抵御这个词,本身容易引起争议,应该说过滤更恰当一些,也就是在世界开放格局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应该如何过滤掉来自西方的糟粕?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智慧里,我似乎找到了精神的力量。当今世界发生的一切,并没有超过中国先哲们的思考;相反,当今世界的很多解决方案,往往都可以从中国传统智慧中,找到思路和办法。

 

如果中国智慧可以解决问题,而西方的价值观只能“装逼”。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会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明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历史智慧,就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算得上是真正的思想“函谷关”,不会惧怕任何文化的竞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