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三伏养生的重新认识

 nplcmzzv7w8pkq 2017-04-13

小编:本文与现行观点完全不同。
对三伏养生的重新认识

近些年来,由于中医养生的大量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三伏养生,“三伏贴”、“三伏灸”也炒得不亦热乎。
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不仅热而且湿气重,天气闷热。
但三伏天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三伏究竟伏的是什么?三伏天为什么又热又湿又闷?现在所流行的“三伏贴”、“三伏灸”对于三伏养生是否真如所宣传的那样呢?
下面我们通过中医医理来重新认识一下三伏天。

三伏之“伏”是谓何意?一般解释成“阴气受阳气所迫伏藏在地下”,这种解释是否正确?我们来看下图中的十二辟卦及十二辟卦对应的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分析:





上图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对应的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十二个卦,即为十二辟卦,表征的是一年十二个月地球本身的阳气阴气的放射回收的变化规律。
十一月冬至一阳生,阳气从地底深处上升,对应地雷复卦,一阳来复,逐渐上升,到立春起,阳气逐渐上升到地面,阴气则从地球大气层最高处逐渐回收到地面,如《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中所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阳气到冬至后四十五日立春(时间只计算整数,不计算零头,冬至后四十五日是立春)时才微微从地下冒出地面,阴气才逐渐回缩到地面。阴气在上,阳气在下,此后阳气渐升,阴气渐藏,阳升阴降,阴阳化和,对应的是地天泰卦。之后阳气继续上升,阴气继续回缩。到五月夏至时,阴气回缩到极点,从而转为从地底上升,故夏至一阴生,对应的是天风姤卦。阳气则释放到极点,从而转为从地球大气层最高处回缩。到立秋时,阳气逐渐回缩到地面,阴气从地底才逐渐上升到地面。阳气在上,阴气在下,之后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对应的是天地否卦。如《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中所说:“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立秋后阳气逐渐潜藏到地下,阴气逐渐释放到地表,到冬至时,阳气潜藏到最深,再开始从潜藏转为释放,阴气则从释放到极点开始转为收藏。
这是一年中地球本身阴阳气的变化规律。
那么,到立秋时,阴气才刚刚从地下逐渐上升到地表,而三伏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就开始的,那时候阴气还在地底呢,所以把伏解释成“阴气受阳气所迫伏藏在地下”是不正确的。
 
伏到底是指的什么呢?
按地球本身阴阳变化规律的十二辟卦所显示,伏是指的地球本身的阳气逐渐向地下伏藏。
那么,为什么特别提出来三伏呢?三伏天又为什么最闷热呢?按十二辟卦所显示的,阳气应该是小满、芒种、夏至前逐渐释放到极点,为什么不是小满、芒种两个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反而是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呢?

下面我们逐个来分析。

阳气在小满、芒种两个节气释放到极点,是指的地球本身的阳气释放到大气层最高处,从夏至后开始回缩,阳气仍是存在于大气层中的,到立秋时才逐渐回到地面,所以小暑大暑是阳气蓄积在地面累积时间最长的时段,故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同理,小寒大寒也是地球本身阴气在地表累积时间最长的时段,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
一年中,小暑大暑阳气下伏,小寒大寒阴气下伏。小寒大寒时阴气收缩伏藏是很容易,没有多大的阻碍,很容易就回缩到地面,再回缩到地下。而小暑大暑阶段,阳气要回缩伏藏很不容易。原因有三。
一、小暑大暑阶段,阳气在地面积蓄的时间最久,是地面最热的时段。热的力量是发散的,故不利于阳气回缩伏藏。
二、小暑大暑是长夏时节,是一年四季五行中太阴湿土旺盛的时候。太阴湿土的特性是“滞”,停滞、凝滞,不容易流通。所以阳气要回缩伏藏阻碍大。
三、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的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往赤道移动,放射到北半球的阳气也比较多。这是属于天之阳的部分,也会增强阳气耗散的力量,也同样会使地球的阳气回缩伏藏增加阻碍。
前两条原因是地球的阳气在小暑大暑到立秋阶段回缩伏藏最主要的障碍。小暑大暑阶段,阳气要下潜伏藏,但有热气蒸腾,再加上湿气弥漫,阳气要伏藏下异常困难,故湿热交蒸,天气最为闷热。
阳气下潜伏藏困难,故需要借助金气收的力量使阳气得以顺利回收。所以三伏天头伏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即为金气旺盛的时间点。金气性凉能伏热,性燥能燥湿,本身为收气,故能收摄阳气。所以,庚日的金气能帮助地球回收伏藏阳气。
为什么头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是由于夏至时阳气是放射到极点,是在大气层最高处,离开地面很高,到第三个庚日,已经逐渐回缩,离地面没那么高了。由于上面所述的原因,离地面越近,阳气越难伏藏,故需借助金气的力量伏藏了。
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开始为中伏,这时一般是大暑阶段,是地球阳气伏藏最为挣扎的阶段,故中伏最为闷热(16丙申年由于中运太阳寒水及客气阳明燥金的影响,中伏没那么闷热)。
末伏是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立秋一至,秋气增强,金气收的力量增加了一层,更有利于阳气的回缩收藏,但由于阳气回缩伏藏困难,仍需再借助末伏的金气的力量,加强阳气的回收。
所以才会有三伏之说。

三伏一般为30天,每一伏10天,有的年份中伏20天,三伏则为40天。这是由于以十天干纪日每10天一个周期。二十四节气则是按一年365又1/4天为周期的,每一节气为15天多一点点。十天干纪日与二十四节气纪年是表征地球不同层次的气化,由于周期不同,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头伏开始日期会在夏至后21天到夏至后30天间浮动。因夏至至立秋共45天(只算整数),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刚好落在夏至后21天到25天之间,夏至后第五个庚日即在立秋之前。因把末伏定义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所以立秋前夏至后的第五个的庚日10天周期则算入中伏,中伏就会有20天。三伏则共是40天了。
中伏不论是10天还是20天,大部分时间段都是处于大暑阶段,故中伏为最为闷热的时段。
实际三伏之后(有时末伏会有部分时段延伸到处暑节气内),要到处暑,暑气才会被处理完毕,阳气才能完全顺利地回缩伏藏到地下去了。

综上所述,三伏,实际是地球将本身的阳气伏藏到地下去。天人相应,对人体来讲,这阶段也是要将外散的阳气逐渐伏藏到内脏中去。但是由于伏藏困难,伏藏的力量和开泻的力量相冲击,再加以湿气阻滞,故三伏天非常容易产生头晕、咽干、腹胀、梅核气等疾病。
三伏天若是顺应天时以养生,则应是祛除湿热,帮助身体把阳气收藏到内部才对,而不是增强开泄的力量使人体的阳气耗散。
那么我们看三伏贴、三伏灸,基本是用辛温或热性的药,增强人体的阳气开泄的,并不是帮助人体阳气伏藏的。这正与《黄帝内经》治病养生的原则“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背道而驰了。
所以三伏养生如何养,真值得大家好好思考一下了。

当然,现在由于空调的使用,还有夏季冷饮生食吃得过多,的确会使人体在三伏天受寒。如果是这种情况,三伏贴、三伏灸是合适的。否则用错了,轻则人体会体现出上火的症状,严重的会使人体阳气伏藏不利,造成冬季肾虚。长此以往,对人体无利而有害。

我的说法,正与现行说法相反,想必大家难以相信。我们看药王孙思邈所述:“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
五味子药性收敛,药王叮嘱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要长服五味子,目的为何?由于夏季阳气耗散外泄过度,用五味子以收敛之。小暑大暑服用五味子益肺补肾,不正是增强阳气的伏藏吗?
当然,三伏天,为了阳气的潜藏,也不能一味只用收敛的药物,仍需注意热气与湿气对人体的伤害,祛湿热的同时收伏阳气。

由这个道理来看,我们此前的三伏养生,是否需要重新思考呢?


撰文:陈远国   
日期:2016年8月6日

善济中医
旨在传承、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中的中医,旨在能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中医,让中医为大家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