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在修一条回家的路。作为医生,我愿意你的路上,更多健康,更多正见,更多获得。”这句话曾久久扣在我的心间,并时常会反思:工作,生活与身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人生无非就是一场选择既然人生路上必然经历豁达与狼狈的时刻:关于人生的,残酷到血淋淋的现实真相都有哪些? 图片来自于游戏《纪念碑谷》 世间的一切都源自“规则”下的相安无事 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感到好奇,都想知道缘故,加上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长时间的学生身份。这渐渐变成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一个有疑问的人生,通常来说是不会太沉闷的。 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集合体。一位外国的科学家写了一篇文章叫《一个大肠杆菌的一生》,他像写童话一样记述了大肠杆菌的成因,和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被药物治疗的全过程。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方式绝对不是互相侵犯后互相杀戮,人类的战火,人体的病菌都是如此,在懂得规则守规则后,我们才会彼此相安无事。 而这样的规则,明明就是我们去敬佩他人的源头,也是激励自己的动力。我们越是不屈从于内心中的不安,也就越能看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自己的人,不可能看得清外界的事情。 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很多人宁可相信道听途说,也不愿意直接面对,找个专家好好学习。包括我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被网络中流传的消息左右着生活。而那些信息来源但凡涉及专业的,常常是断章取义。在那些乌云密布的传闻中,要过安适美好的生活是相当困难的。 结交合适的人,谁都可能因为自己这样那样的原因造成误读或曲解,让自己的生活品质因此受到影响。活成人生的负能量,你得多自恋会认为大家能喜欢接近你?因为怕麻烦,所以你宁可活在被道听途说恐吓的紧张状态中,只是等待审判? 换个角度说,假如是我们自己有事情想告诉大家呢?朋友圈有个功能是分组可见,表面上好似屏蔽掉了一部分人。但实则是一份保护。如果我们内心中包含着不同的能量,最好的安排便是选择一个舒服的方式,做一个清晰的传达。然后等待大家的回应,说出去的话是会落在地上发出声音的,即使微小,也可能让你失去某个敏感(或者严厉)的朋友。而他们可能比你擅自相信的某个说法要更懂,你需要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大多数正值盛年,是承担社会压力的核心人群,这样我们只能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就连逃避也要选好姿势,结果就是来未来抢夺现在。比如,长期拿健康换业绩,用稀薄的工资买玩耍的快活。这一切,或许来自外界的压力,也可能来自心底的自我要求。 是啊,放松自己真的很重要,不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适度的放松之后才能更加看清自己,停下来问问自己身体的每个部分:有没有能力承受那么多挑战跟这么多需求? 与每件事,每个人的相遇相识,我们都小心翼翼,十分好奇的探索着彼此的规则,期待着能让自己好一点。分享一份给朋友的,也是给自己的愿望信: 1,每半年至少外出旅行一次; 2,每两周至少看一本纸质的书籍; 3,每两天至少做一次有氧运动; 4,每星期至少有一天完全不开电脑远离手机; 5,每星期至少有一天不戴隐形眼镜让眼镜彻底休息; 6,每天想一件美好的事,或是感谢一个给过自己帮助或支持的人。 其实梦想从来也不会离我们而去,梦想只是需要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选择。很多人讽刺我们每天加班熬夜到深夜,认为我们身体早晚会坏掉的人,假如有一天发现,我们坚持了他们这群正常上下班的人都懒得去健身的习惯。纵使工作时间长,但是一年的收获翻上了他们好几年时......这,不就是我们正在努力的结果嘛。 乐观的人会被祝福,爱家人的人会被祝福,爱自己的人也会被祝福。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更好的方式爱自己,而那才是一切梦想最终实现跟成立的可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与他人相处中,我们不仅是接受者也是执行者,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感受到触目惊心。“不好好学习,未来没有办法生活在社会上”为理由的束缚,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很多。但终究,作为一个完全的旁观人,我们没有权利去评判任何人对其他人该选择什么样的相处方式。 小的时候,童年面对的最大心理挑战大概就是“我为什么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样。”,大多数时候,自己的行为驱动力都来自于情感。必然经历快乐和失败。每个人的抗挫力不一样,有的人因为嘲笑和挫折越来越勇敢,有的人却因着这些嘲笑和挫折一蹶不振。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儿能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活至少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至少对我父母来说,他们做到了完全履行他们“责任”的事情:爱与支持。不去躲避我的无知,让我把使我快乐感兴趣的事情都做了一遍:就像我眼前的这份工作一样。 无论成功与否,快乐的根本,是来自于怎么迎接自己与生俱来的“不一样”带来的后果。后来,青春惆怅的时光让我认清,“得不到”常常比“得到”来得更有力量: 5)爱自己是一场终身恋情的开始:要在给予别人前,先爱自己 人生,时时,处处都是伤害。 有人说,从男孩到男人,一生中有很多时刻会在面对女人的眼泪时全面缴械。虽然男人终其一生都在计较输赢,但是他们的认输更代表了他们的担当,至少你赢得了他。 我发现,我从来没赢过。 如果所有的悲伤都盖过,扪心问自己:你在上一段感情(友情爱情)里学会了什么: a.生活不仅仅只有爱情 b.别在垃圾桶里找男/女朋友,你驾驭不来的 c.说爱你的人,只是那时爱你,而不是未来也会爱。你爱他的时候,也要学会:别爱的太满,留三分,学会自己更多一点。 如果进去暮年,你是希望老有所成还是老有所依。我想我会选择前者,要在给予别人之前,先爱自己。在自己拥有健康、事业等依靠后,再去选择承担离别的风险。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广交朋友,要认识陌生人。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通过为自己设定个人挑战目标的方法,来完善自己。比如他通过每个月读两本书的方法来完成对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的学习;通过每天认识一个陌生人的方法来避免完全陷入互联网社交网络;他最新的个人挑战是通过跟美国不同州的人交流,来思考如何弥补社会2016年表现出的裂痕。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关键在于怎么让自己成为你这个人的“美容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力量》那本书里讲了一个关于“气场”的定律、大致是说,你的每一个念想,都会产生一些能量,最终,这些不断叠加的能量,会让你的念想成真。所以,如果你希望有什么好的事发生,你就不断地去想象和它有关的内容跟画面。同样的,你不希望什么事发生,请不要以任何方式动用跟它相关的念想。 《秘密》这边书中说,你对自己的未来想象的越具体,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正如专家说,其实“梦想照进现实”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部分,有据可依。 有时候想想觉得很有意思,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忙着往外走,总是在一种妄自菲薄中隐约觉得,外面的世界一定很精彩。等到渐渐走过年轻,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更多地愿意“走回来”。了解的越多,越会回到自己身上,回到家人,朋友身边,从听众变成演讲者,开始学会分享变成一个朋友中太阳。 回头再来看看那些关于人生的残忍真相: 总有人以为自己不会死,恣意挥霍身体透支健康 总有人不懂得关爱自己,随性地做出选择和决定 天猫搜索“左氏旗舰店”现在关注一下,还不算迟哦~ 今天所有的观点,都请试一下再打我!@非正统商业之道 ,欢迎微博或者评论与我交流~本文部分观点来自于秋微的《扪心问诊》,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可以教您很多用眼的健康。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更好的自己,明天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