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现在也没有想通,大卫·林奇到底是怎么把这部电影编写并拍出来的。 因为他要表现的是“梦”这个最反逻辑、反常识的东西。下海捉鳖上山屠龙,理论上梦里可以出现任何东西,虽然其取材都是来自于现实,但“扭曲”机制完全无迹可寻。我以前翻过两眼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看了几篇就看不下去了,弗洛伊德完全就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嘛,而且大部分时候都绕回童年创伤(这也是很多精分电影的套路)。 当然,弗洛伊德虽然争议巨大,但依然是梦理论的奠基之作,《穆赫兰道》里的造梦机制基本就是按照他的理论来的,但林奇没有牵扯太多学理的东西,而是用非常严谨的思考来呈现了一个非常混乱的梦境,除了叫他是天才,我哑口无言。 影史上有两条“大道”非常有名,一个是这部《穆赫兰道》,另一个就是比利·怀尔德1950年的《日落大道》,大卫林奇反复提过他非常喜欢《日落大道》,在穆赫兰道中也有一个路牌的镜头是致敬这部电影。 这两条道都是位于好莱坞,日落大道旁边布满富人区,穆赫兰道东起荒原,西连太平洋,从地理面貌上来说,穆赫兰道显然更加具有戏剧的张力,人生总是从一无所有的荒原走到同样一无所有的大海,这部《穆赫兰道》隐隐然似乎也有这样的意思。 这部电影从问世以来,就不断的被观众轮番解读,但似乎没有任何人敢说自己完全懂了林奇的本意。比如那个牛仔就很难解,我猜测可能跟黛安娜的“超我意识”或童年经历有关,鬼才知道所谓的正确答案。 其实就算是林奇完全解析了这部电影,那观众依然可以有自己的解读话语。艺术品在它成型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只属于艺术家。观众眼里的毕加索与自述的毕加索一定是不一样的,但同样成立。 我这里要说明一下:上一期的发条橙的节目大部分反馈还不错,但也有的同学说讲剧情太多,而解析相对较少,其实我最初做的时候是一半一半的,总长度也就8分钟,剧情相对介绍的简略,但写完之后我还是把剧情的部分加重了,原因也很简单,很多同学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如果太简略,我解读的再多也没有共鸣感,为了播放效果,这是必须要取舍的地方。我的选择是干脆最大化,即使你看过,那就跟着我再回顾一下剧情,没看的同学也能形成代入感。 这部《穆赫兰道》更是这样了,如果我不讲可见的剧情,没看的同学会完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所以这期又搞了14分钟,再看看反应。定位这东西你要是不试,永远不知道最优选择在哪里。 同时我也知道,一档节目不可能取悦所有人,大家各取所需就好,这也是我做多档节目的初衷。 下周第二季的《电影最TOP》栏目将再次开启。这个单片解读让我再想一想方向,过段时间会继续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