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连载(25)

 中辕国医馆 2017-04-13

《四圣心源.卷四 劳伤解.气血》原文:

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总化于中气。胃阳右转而化气,气降则精生,阴化于阳也;脾阴左旋而生血,血升则神化,阳生于阴也。精未结而魄先凝,故魄舍于肺,气魄者,肾精之始基也;神未发而魂先见,故魂舍于肝,血魂者,心神之初气也。

气,阳也,而含阴魄,是以清凉而降敛;血,阴也,而吐阳魂,是以温暖而升发。及其魂升而神化,则又降而为气,魄降而精生,则又升而为血。盖精血温升,则蒸腾而化神气,神气清降,则洒陈而化精血。精血神气,实一物也,悉由于中气之变化耳。



要点(1) 精血神气,实一物。

精神是一气的变化,气血也是一气的变化,精血神气,实一物也。



《四圣心源.卷四 劳伤解.气血》原文:

火金上热,则神气飞扬而不守;水木下寒,则精血泄溢而莫藏。故补养神气,则宜清凉,而滋益精血,则宜温暖。

气秉辛金清凉之性,清则调畅,热则郁蒸,畅则冲虚,郁则滞塞,滞塞而不降,故病上逆。血秉乙木温暖之性,温则流行,寒则凝瘀,行则鲜明,瘀则腐败,腐败而不升,故病下陷。

气滞之家,胸膈胀满,痰嗽喘逆,半缘上中之虚热;血瘀之人,紫黑成块,杯碗倾泄,多因中下之虚寒。下寒则肺气之降于肝部者,亦遂陷泄而不升;上热则肝血之升于肺家者,亦遂逆流而不降。此气血致病之原也。



要点(2) 补养神气,则宜清凉,而滋益精血,则宜温暖。

火金在上,热则神气上飞而不守,故补养神气应宜清凉。水木在下,寒则精血泻溢而莫藏,故滋益精血则宜温暖。



要点(3) 气上逆,血下陷,乃气血致病之原也。

气上逆而滞于上者,上中之虚热与中下需求都上其原因。血下陷而瘀于下者,则绝大多数是中下虚寒之原因。此气血致病之原也。



《四圣心源.卷四 劳伤解.气血.气滞》原文:

肺主藏气,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家之所播宣也。气以清降为性,以心火右转,则化肺气,肺气方化,而已胎阴魄,故其性清肃而降敛。实则顺降,虚则逆升,降则冲虚,升则窒塞。

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气敛之也。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则生上热。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而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要点(4) 气滞之家,肺气虚而逆升者也,其原则在胃土之不降。

肺主藏气,气以清降为性,实则顺降,虚则逆升,降则冲虚,升则窒塞。而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



《四圣心源.卷四 劳伤解.气血.气滞》原文:

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凉则金收,暖则水藏。清肺热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盖胃逆之由,全因土湿,土湿则中气不运,是以阳明不降。但用清润之药,滋中湿而益下寒,则肺胃愈逆,上热弥增,无有愈期也。



要点(5) 气滞之证,其上宜凉,其下宜暖。

清肺热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凉之剂,泻阳根而败胃气。若用清润之药,滋中湿而益下寒,则肺胃愈逆,上热弥增,无有愈期也。



《四圣心源.卷四 劳伤解.气血.气滞》原文:

下气汤(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炮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芍药二钱;橘皮二钱),煎大半杯,温服。治滞在胸膈右肋者。



要点(6) 下气汤的理法。

阴虚是一气在上飘飘荡荡而不降,气滞是气欲降而不能故停滞在上。阴虚与气滞相同,其根原都在肺胃之不降也。阴虚是“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则上热而病阴虚”,其重点是君相二火升炎而消耗心液。气滞是“肺气不降之原,则在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其特点是气欲降而不能,重点在肺无下降之路。

阴虚的治法重点在于清上热、补心液的同时,降肺胃助收藏。气滞的治法重点在于打通下降的通道使得肺胃得以下降。所以阴虚的地魄汤与气滞的下气汤,我们比较如下:

(1) 两个方子都有基本的(甘草,半夏,五味)三种药物作为基础根据,培养中气,降肺胃之气。

(2) 下气汤重点是用(橘皮,杏仁)理气下行,茯苓燥土以辅助中气轮旋而理气下行;贝母与芍药稍微清一下气滞于上引起的上热。下气汤重点是打通下行通道,让气下行。气不能下行的判断标准是胸膈右肋郁满。

(3) 地魄汤重点在于用(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二火,用元参清金益水,牡蛎敛神藏精。地魄汤在于请上热,敛神藏精,气的下行通道是没有问题的。



要点(7) 麻瑞亭老师的下气汤理法分析。

(本要点内容摘抄自《麻瑞亭治验集》)

麻瑞亭老师以下气汤进行加减,形成自己看病的基本方。《四圣心源.卷四 劳伤解.气血.气滞》下气汤: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膈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麻瑞亭老师的下气汤加减基本方的要点在于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以基本方为“舟”,加入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从而治诸内伤杂病。此主方之随证随病化裁也,总而谓之”舟”。凭脉察舌,据症据病,于主方内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而组成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且据各症各病之兼症,加减所需之味,灵活化裁,而治诸内伤杂病。俱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功能之主方,生气血而调阴阳,是为扶正,为御邪之本,与各症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达病所,共奏愈各症各病之功。此乃下气汤灵活加减化裁,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且疗效葚佳之原委也。所以然者,病机相同或相近,虽病症病名不同,治可相同,异病同治也。而内伤杂病,多脏腑功能失调,升降紊乱者,是其大率也,即病机相同相近也。升降紊乱,均当复其升降之常;而复其升降之常的关键,重在调理脾胃。下气汤以健脾和胃为本,兼调肝肾心肺,切中内伤杂病之主要病机,所以灵活加减化裁,用治内伤杂病,既稳当而效可观。

麻瑞亭从医60余年,愈疾无计,主要取法于黄元御医术,得力于下气汤之灵活加减化裁。而麻瑞亭基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又灵活变换原方两味,以之治诸内伤杂病,医迹卓著,则既是对黄氏医术之继承弘扬发展之明证,亦是异病同治大则之具体实践与发扬也,是乃麻瑞亭医术之精蕴特色也。



要点(8) 麻瑞亭老师的下气汤加减与仲景先师的小建中汤差异分析。

(本要点内容摘抄自《麻瑞亭治验集》)

小建中汤者,建立中气也;麻瑞亭老师的下气汤加减者,调理中气也。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汤也,补中之名方,补中益气汤也。医圣仲景、先贤东垣,以之建立中气、补益中气,效若桴鼓。由此可见圣贤医术精湛之一斑,制方严谨精萃之奥蕴。所以干余年宋,医者习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无计。此乃方剂之生命力取决于其愈疾也。麻瑞亭善用之下气汤,可谓是一则调中方剂。调中与建中、补中有所不同。调中者,是在调理中气的基础中,兼及四维,而使诸脏腑因邪之所凑而导致的升降紊乱,复其升降之常,则正气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之虚,虚在脏腑功能紊乱失序,气血生化匮乏,无力祛邪。攘外必先安内,内安方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御外侮。以之论病,安内即复其脏腑功能,俾使气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犹后勤供应之优劣,乃战争胜负之先决条件之一也。下气汤可谓安内之良资,其加减化裁之药味,可谓攘外之精兵,粮足兵精,焉有不胜之理?此非欲比美于圣贤,意在明建中、补中、调中之别,下气汤制方愈疾之机理也。

基于以上的摘抄自《麻瑞亭治验集》的原文之外,我理解的建中、补中、调中的差别是。建中是在中气虚极的时候,建立中气的根基;补中是在中气一般般的情况下,补充中气;而调中则是在补充中气、建立中气的机制之外,加强中气运转、升降的能力,这样的方式非常符合黄师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思路。参考《伤寒》小建中汤,胶饴一升,芍药六两,桂枝、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胶饴、甘、枣,补土养精而缓里急,姜、桂、芍药,疏木达郁而清风也。参考《金匮》大建中汤,胶饴一升,人参一两,干姜四两,蜀椒二合;饴、参培土而建中,干姜、蜀椒,补火而温寒也。黄芪建中汤,黄芪两半,胶饴一升,芍药六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胶饴、甘、枣,补脾精而缓里急,姜、桂、芍药,疏木郁而清风燥,黄芪补卫阳而生营阴也。



要点(9) 麻瑞亭老师的下气汤加减合乎《黄帝内经》的“阳秘乃固”理念。

《素问悬解.卷一 养生.生气通天论四》:阴根在上,阳根在下,阴气封藏,阳根下秘,则精神气血,保固不失,此乃阴阳之要也;阳强不秘,相火炎升,精血消亡,阴气乃绝。这里说的还是这个道理:人秉一气而生,气秉“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之规律运行;相火蛰藏到肾水中,则下一个一气周流的循环采用足够的能量,木火才得以生长;若阳气滞于上而不能降,则相火升炎,精血消亡,下一个一气周流循环中断,人则生病。

下气汤加减治病者,以阳气封藏为主力,加入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从而治诸内伤杂病,非常符合《黄帝内经》的“阳秘乃固”理念。气的升降出入不独立存在,升与降合起来才能形成气的周流,升降要平衡,升也是为了降,没有升,降也难以实现,所以麻瑞亭稍稍加入升左路的丹皮、首乌,尽管用了升药,但依然是降大于升,目的还是以降敛为主,但有了升药的帮助,就如同我们用了两个力臂去旋转一个转盘一样,效果比单纯的用降药要好得多。用升的药为主做基本方的话,容易虚阳外越,一气能量耗散而中气更虚,病不容易痊愈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