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写作》2004年第12期) 目前,“电脑写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写作技术与方法,正受到学术论文作者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阐述的“框架法”即是“电脑写作”应用于学术论文写作中的一种可以实际操作的写作模式,也就是说,它是实用的学术论文电脑写作模式。 一、框架法的内涵和特点 我们在实践中感到,电脑对于学术论文撰写(起稿和修改)的变革特别显著。电脑写作中的起稿方法已与传统写作中的起稿方法有所不同,它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这里所说的框架法,就是学术论文电脑写作的一种独特的起稿方法。由于框架法在起稿过程中同时带有修改过程(两个过程互相交错,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框架法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学术论文电脑写作的一种综合撰写方法。 在依赖于纸与笔的传统学术论文的写作中,一般在起草之前已 做好了充分的酝酿准备,如大小观点已全部确立,各种材料已选择妥当,结构布局已安排好,详细提纲已拟定并一一列出,而实际写起来通常是按照时空的流程或逻辑的顺序来展示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电脑应用于写作之初,写作者也往往模拟传统写法来操作。而框架法与传统写作就不同了。大家知道,学术论文的正文部分一般可分成几个大的段落并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框架法就是以论文的逻辑段(分标题或小标题)为标志,标题下留出适当空位,构成该学术论文的空框架,然后将写作材料,按标题内涵指示分别放入各框架里;当各框架里装入相关类型、相当数量的材料后,再分别把每个框架里的材料整理成文,最后全文统稿。在该方法中,一般只建立大的框架,不作细化和具体化,其论文细节和具体构成是在对每个框架里的材料进行研究和撰写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写作者在用框架法写作之前只确定一个总的观点、最基本材料和大体思路,其论文的逻辑秩序和细节属于不确定状态;写作时,在论文的具体观点上是根据材料的内涵和思维的跳跃,边研究边写作边确定;在材料的运用上采取“大进大出”,即将大量相关资料放入框架中而在写作过程中又大段大段删除或搬移;在写作程序上则突破时间和逻辑的线性轨道,进行随意的跳跃和生发,它能随意地从文本的一点跳到另一点,可以在文本的任何一个节点上,增加新的思想内容,不同的部分可任意调换次序,进行自由组合和变易,从而打破了传统学术论文写作中线性论述的神圣规律。这实际上已将传统论文写作程序的起稿和修改合二为一了,而且在这样多次的文章结构、内容、材料等的变动过程中,用不着像传统写作那样需要重新誊清。 应用框架法进行写作,需要使用大量有关的学术资料。这些资料可以随时从网络、光盘、书刊(通过扫描)等输入电脑备用。特别是电脑链接的巨大的网络资源,为写作者进行学术研究和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写作者可在文本编辑状态下,将资料按照条目分类录入保存,使用时以块操作的方式直接移动到论文的文本中;或是以卡片形式逐条录入,再编制相应的索引,使用时以剪贴方式移入论文的文本中,从而使丰富的电子形式的写作材料供写作者方便地利用。 框架法之所以在电脑写作中才能实现,还由于电脑写作的便 捷性和快速性。电脑写作所特有的通过敲击键盘和点击鼠标,可使写作过程中需要的资料以字、词、句、段、章、篇以及特殊的“块”等形式,在文本中录入或删除、插入、查找、替换、改写、移动、剪切、复制、粘贴等,还能够进行跨文本的调用。这样,文章中大块文字的随意结合,句子的随意扩张,段落的随意改变等等,都极为方便,可满足框架法在材料的运用上采取“大进大出”、在文章结构上根据论述的需要可作随时变动的写作手法。这在执笔手书时代是不可想像的。从原则上讲,框架法在运用纸和笔的传统写作上也可应用,但它潜在的巨大写作工作量实际上无法用纸和笔进行具体操作,只有在电脑网络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二、框架法写作的程序 就学术论文的“写作”目的、功能等方面来说,框架法与传统写作方法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但由于电脑写作的技术与传统写作不同,而写作技术的变化常引起写作方法的改变,因此学术论文电脑写作中的框架法的写作程序已与传统写作程序有相当方面的不同。下面简要介绍框架法写作的程序: 1.阅读资料 2.建立框架 3.放入材料 4.整理成文 三、结语 框架法是电脑写作应用于学术论文写作中的一种现代化写作模式,它也是传统学术论文写作的延续发展和质的变化。框架法这种写作思维的活跃性、自主选择资料的丰富性及操作上的机动性和跨越性,改变了传统文本的 写作模式和存在方式。这里介绍的是在当前电脑网络技术水平及其普及状况的环境中,采用框架法的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而且限于纯文本的情况。如果涉及到超文本、多媒体等形式,那么学术论文的框架法也就可能与此大有区别。 总之,由于“框架法”具有创新性的思维特征,因此它不仅成为信息时代实用的学术论文写作模式之一,而且将对学术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带来深刻的影响,它正成为信息时代人们新的学术研究方式和学术论文写作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框架法不仅仅是一种单纯学术论文的写作手段和研究方法,而且还可能成为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的独特因素,并且它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作者单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应用写作》2004年第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