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用写作杂志社

 misskalen 2017-04-13

(《应用写作》2004年第12期)

    目前,“电脑写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写作技术与方法,正受到学术论文作者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阐述的“框架法”即是“电脑写作”应用于学术论文写作中的一种可以实际操作的写作模式,也就是说,它是实用的学术论文电脑写作模式。

    一、框架法的内涵和特点

  我们在实践中感到,电脑对于学术论文撰写(起稿和修改)的变革特别显著。电脑写作中的起稿方法已与传统写作中的起稿方法有所不同,它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这里所说的框架法,就是学术论文电脑写作的一种独特的起稿方法。由于框架法在起稿过程中同时带有修改过程(两个过程互相交错,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框架法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学术论文电脑写作的一种综合撰写方法。

    在依赖于纸与笔的传统学术论文的写作中,一般在起草之前已 做好了充分的酝酿准备,如大小观点已全部确立,各种材料已选择妥当,结构布局已安排好,详细提纲已拟定并一一列出,而实际写起来通常是按照时空的流程或逻辑的顺序来展示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电脑应用于写作之初,写作者也往往模拟传统写法来操作。而框架法与传统写作就不同了。大家知道,学术论文的正文部分一般可分成几个大的段落并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框架法就是以论文的逻辑段(分标题或小标题)为标志,标题下留出适当空位,构成该学术论文的空框架,然后将写作材料,按标题内涵指示分别放入各框架里;当各框架里装入相关类型、相当数量的材料后,再分别把每个框架里的材料整理成文,最后全文统稿。在该方法中,一般只建立大的框架,不作细化和具体化,其论文细节和具体构成是在对每个框架里的材料进行研究和撰写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写作者在用框架法写作之前只确定一个总的观点、最基本材料和大体思路,其论文的逻辑秩序和细节属于不确定状态;写作时,在论文的具体观点上是根据材料的内涵和思维的跳跃,边研究边写作边确定;在材料的运用上采取“大进大出”,即将大量相关资料放入框架中而在写作过程中又大段大段删除或搬移;在写作程序上则突破时间和逻辑的线性轨道,进行随意的跳跃和生发,它能随意地从文本的一点跳到另一点,可以在文本的任何一个节点上,增加新的思想内容,不同的部分可任意调换次序,进行自由组合和变易,从而打破了传统学术论文写作中线性论述的神圣规律。这实际上已将传统论文写作程序的起稿和修改合二为一了,而且在这样多次的文章结构、内容、材料等的变动过程中,用不着像传统写作那样需要重新誊清。

    应用框架法进行写作,需要使用大量有关的学术资料。这些资料可以随时从网络、光盘、书刊(通过扫描)等输入电脑备用。特别是电脑链接的巨大的网络资源,为写作者进行学术研究和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写作者可在文本编辑状态下,将资料按照条目分类录入保存,使用时以块操作的方式直接移动到论文的文本中;或是以卡片形式逐条录入,再编制相应的索引,使用时以剪贴方式移入论文的文本中,从而使丰富的电子形式的写作材料供写作者方便地利用。

    框架法之所以在电脑写作中才能实现,还由于电脑写作的便 捷性和快速性。电脑写作所特有的通过敲击键盘和点击鼠标,可使写作过程中需要的资料以字、词、句、段、章、篇以及特殊的“块”等形式,在文本中录入或删除、插入、查找、替换、改写、移动、剪切、复制、粘贴等,还能够进行跨文本的调用。这样,文章中大块文字的随意结合,句子的随意扩张,段落的随意改变等等,都极为方便,可满足框架法在材料的运用上采取“大进大出”、在文章结构上根据论述的需要可作随时变动的写作手法。这在执笔手书时代是不可想像的。从原则上讲,框架法在运用纸和笔的传统写作上也可应用,但它潜在的巨大写作工作量实际上无法用纸和笔进行具体操作,只有在电脑网络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二、框架法写作的程序

  就学术论文的“写作”目的、功能等方面来说,框架法与传统写作方法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但由于电脑写作的技术与传统写作不同,而写作技术的变化常引起写作方法的改变,因此学术论文电脑写作中的框架法的写作程序已与传统写作程序有相当方面的不同。下面简要介绍框架法写作的程序:

    1.阅读资料
  写作者首先按照课题要求,在网络、光盘或印刷资料中大量查阅到各种各样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在这过程中,写作者将网络中或光盘中的电子信息直接下载到电脑里,或通过扫描仪将有关的印刷文本形式的资料转变为电子文本资料,并在文本编辑状态下,将电子资料按照条目分类录入保存,使用时以块操作的方式 直接移动到论文的文本中;或是以卡片形式逐条录入,再编制相应的索引,使用时以剪贴方式移入论文的文本中,从而使丰富的电子写作材料为写作者在应用框架法写作时方便地利用。写作者应不时阅读保存在电脑中的学术资料,一方面掌握它们的大致内容,以及分类情况;另一方面通过阅读材料将课题具体化,形成写作的意念框架。

    2.建立框架
  电脑有很灵活的编辑功能,有了总体构思以后,写作者就可以先把论文的框架结构(即“简略框架”)输入电脑,这就是用书面语言组成的符号系统(常见的是以论文的逻辑段的标题或句子形式出现的),显示学术论文的基本骨架。框架结构在电脑屏幕上的显示形态,就是在每个标题或句子的下面留出一块空隙,用于以后步骤中将材料放入。这样,若干个标题或句子与它们的空隙,就组成了框架结构。虽然由于电脑写作的特点,不留空隙也可在其中嵌入任何材料,但空隙能通过写作者的视觉,在写作心理上形成成文预期和输入冲动,有助于构思与撰写。由于框架法写作的特点,一方面文章的详细的论述将在简略框架中成型,另一方面不排除简略框架在写作过程中的偏移或突破。这是因为在用框架法写作时,写作者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写作资料本身的内涵,以及在框架里纳入的位置,而写作资料往往是在简略框架建立之后才陆续放入的,有许多起先并没有为写作者所掌握,因而写作者在写作中被某些资料所触动或启迪,或在安放资料中发现与其他资料的关系,从而理智地偏移或突破原先的简略框架,应当可能是经常发生的,目的是使学术论文更接近于真谛。

    3.放入材料
  按框架标题的内涵指示,写作者可以将相关材料(网上材料、光盘材料、电脑以前存储的材料以及从书刊上通过扫描的材料或打字时输入的材料)分别放入各框架里。开始时可以采用“大进大出”的方式,即将材料以“块方式”成段、成节、成片甚至成篇地复制、粘贴录入到相应框架里,或以“块方式”调换材料的位置;后来则可以在段落中作小的调整,或通过键盘打字进行句子的连接与更改。在写作过程中有什么新的想法随时都可以加进去,加在哪里合适就加在哪里。随后再对各部分进行细化,某一部分能写多细就写多细,不断膨胀,不用过多考虑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在用框架法来写时,文章细节内容有的在写作开始时是不清楚的,可能头脑里有一些初步的设想,但比较模糊,需要根据放进去的资料,在研究、撰写过程中逐步明晰起来。因此实际上,写作者在放入材料时,他不仅是在写作,而且是在研究和探索。在使用电脑写作时,有时会觉得已经键入内容或调入的材料不合意,或者感到在论文中派不上用场,这种情况在“框架法”中格外明显。这时,不要匆匆将这些材料删掉,可以将它们“搬移”到所写论文的最后去,先保留下来,因为说不定在写下去的时候,又会用到,这样不用重新键入或调入。只有到最后修改好的时候,才可以将这些用不上的材料删去。

    4.整理成文
  当各框架里装入相关类型、相当数量的材料,并认为这些材料无论从整篇文章还是从本框架来看,大体上“各得其所”时,写作者可分别把每个框架里的材料整理成文。在这一写作阶段,材料一般不作较大的超越框架位置的变动。也就是说,各框架和框架中的材料已基本定型。主要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文字语法等方面的加工等。最后全文统稿,以从全局角度上进行修缮,使文章融为一体。经反复整理、修改、统稿,再加上学术论文格式所要求的内容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就完成该学术论文的写作。

    三、结语

  框架法是电脑写作应用于学术论文写作中的一种现代化写作模式,它也是传统学术论文写作的延续发展和质的变化。框架法这种写作思维的活跃性、自主选择资料的丰富性及操作上的机动性和跨越性,改变了传统文本的 写作模式和存在方式。这里介绍的是在当前电脑网络技术水平及其普及状况的环境中,采用框架法的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而且限于纯文本的情况。如果涉及到超文本、多媒体等形式,那么学术论文的框架法也就可能与此大有区别。

    总之,由于“框架法”具有创新性的思维特征,因此它不仅成为信息时代实用的学术论文写作模式之一,而且将对学术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带来深刻的影响,它正成为信息时代人们新的学术研究方式和学术论文写作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框架法不仅仅是一种单纯学术论文的写作手段和研究方法,而且还可能成为越来越多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的独特因素,并且它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作者单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杨红星

(《应用写作》2004年第1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