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晓雨 我的危机感,要比同龄人来得更早,更凶猛。 最近风靡一时的”前中年危机“,泛指25岁到30岁之间步入职场几年、有稳定收入却摆脱不了来自各方压力的人群。他们站在人生选择的垭口,单身或已婚,外出拼搏或留家守望,每个人在等待,等待一场来自时代高低立下的宣判。 我还没有到25岁,就已经开始被时间这个怪物日夜追赶。时常觉得胸膛装满子弹,时常又会被琐碎的小事抽走一半的蛮力,工作三年,写作七年,无论是职场生涯,还是私底下一直不断尝试过的不同模式的各项合作,我都不敢说,我用尽全力。创过业,黄了;出了一本书,销量还算凑合;职位和薪水,对个人来说还比较满意,但委实达不到喜欢什么就能买起什么的地步。小区的房价已经涨到了七万一平米,而我更喜欢隔壁小区,夏天院子里会有个小型的大理石喷泉,海棠树更多些。房价也自然更高些。 我自认是对于物质追求不是多么苛刻的人,赚的钱小有盈余,剩下的悉数开散在了日常开销里。今年之前,我从来没有仔细考虑过、规划过自己的人生。 大概和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我比较中庸,为人处事都不会立足于极致。回头想想,我的确是错过了很多弥足珍贵的机会,遇到的贵人很多,得到的侥幸也很多。在同样境遇下,和我拥有同等机遇的人,他们今天所到达的高度,已经不是我所能企及的。 不谈工作,就拿写作举例。 11年,和我同时写故事的那部分人,如今已有不少作品被搬上荧幕,很多作者,顺利转型为编剧或导演。13年,我结实接到国内最权威的杂志专栏邀请函,最终被我突如其来的小情绪,莫名其妙拒绝掉,此后那本刊物上的专栏作者如今都是各大综艺秀的评委。在我去年出书以前,曾有多家出版社进行过接洽,但当时的我对很多事物、对自己的写作历程没有任何清晰的规划,再加上,本身就是相对冷淡模糊的性子,很多时候不上心,就囫囵吞枣地走过了。 我算是比较早的一批注册公众号的作者,三年过去,其他作者的号的粉丝数量多达几百万,少则几十万,最寻常的都差不多有十几万。而在我漫不经心的打理之下,我的公众号,日日掉粉。(写完这句,自己都想笑) 有时候,我会因此苦恼,觉得这样下去自己注定要被这个打鸡血的社会淘汰掉。 扑面而来的新鲜事物和反复砸吧的褪色认知,形成一睹天然的屏障。我很清晰的感觉到,如果我无法再走得快一点,就会越来越吃力。 但怎么说呢。 同时我还挺庆幸的。一个人的系统构造,是从过往的生活脉络中逐渐敲出模型,越是缓慢,越是坚固。所以今时今日的我,似乎对很多事情都没有了过分的渴望,只想着,如白水般,闷声寂静的体味这经过。 前几天,一个写作圈子里的朋友无意中,看了我写的一篇小说。跑来对我说,”不得不说,能把小说写成这样真的很厉害,整篇立意既奇特又温和,对人性的把握非常到位“。说真的,我看到这段话,是受到了不少鼓励的——但他不知道,其实我在几年前写过的小说挖过的坑,打印出来,大概有新华词典那么厚。 一个作者,最悲哀的就是被文风所设定。所以今年我会尝试更多,拾起更多,最近在谈的合作项目都很有意思,希望能早日带着那些作品来见你们。 我很感谢我的那位朋友,给了我重新写小说的勇气。 也很感谢喜欢我文字的朋友,包括取关的朋友。 经常能在后台收到大家的留言,有时候太忙,就会忘记回复。总体而言,大家所挣扎的困惑其实都差不多,无非是关于感情、择业、人际关系、价值观与自我价值,很多人会问我,有什么建议,最好是那种说出来就能解决的答案。 恕我直言,没有谁帮你做决定。 对于那种20几岁应该做哪几件事,不应该做哪几件事这样的言论,我私心里,是比较反感的。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和性格特征不同,着力点,自然不同。没有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拿来复制,所谓的干货,只能临摹出枯木之躯干,无法深入灵根之魂魄。 20几岁,没有什么该做不该做的几件事,想到了,就去做吧。
关了赞赏 有心的读者 可以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 买本书带回家 作者简介: |
|
来自: lixiujuan201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