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人的野心是随着年龄变化的。如果从十八岁算成年人的话,二十几岁的野心和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的一定不同。我们都经历过从只识弯弓射大雕到浪遏飞舟,再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心境和过程。而现在,过了所谓的不惑之年之后,生活已经打磨了棱角,也蹉跎了激情。我们尝过甜酸苦辣之后,涟漪还偶尔有些,但不会再往水里故意扔石头子儿了。我们已经到达或者被迫到达——所谓成熟。 成熟是正常人的目标。因为那说明你适应了社会通用的价值观,变得诸事应付自如,可是成熟却似乎是写作者的悲哀。因为对于写作的人来说,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一个积累和感悟的过程。可惜的是,当从青年到中年写作功底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因为所谓成熟作祟,很多人渐渐没有了创作的激情,别说才华横溢,竖着也冒不出来泡了。海明威最后饮弹自杀,一部分是身体的摧毁,一部分是由于自感江郎才尽。这对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大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这样想不开的作家还有很多,但很少公开归入这个范畴。我们不愿意,他们也不愿意这样承认罢了。文学家们的悲剧似乎是不能这样坦然承认的,因为他们引导着人类思想和文明的发展,承认失败,就是承认人类文明发展的失败,这是文明所不答应的。评论家们会给他们找到很多理由:政治、宗教、文化害死了这些有才华的,有智慧的人们,就不说并远远绕开思想上的困惑或枯竭。 同样,评论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文字娴熟,立意深刻,或者构思奇特……但如果说一个作者写得很成熟,很老到,那就危险了。仔细想想:一个作品很成熟是个什么样子?那一定是符合了某种标准或某种条条框框。那么就肯定没有创新和特立独行。文学没了创意,思想就死了。 这样一说很可怕——是不是作家们都有才尽的时候?有,一定有。年龄、阅历、心态和环境等等都可能导致枯竭,外部的内部的干扰都可能消耗你有限的精力。但很少有人去担心这个,大多数作家会陶醉在现状的高产中:某某又出书了——不管是不是超越了上一本;某某又写了文章在一流刊物发表了——不管是不是连自己都看不上的文章…… 但是我想说,一个真正严肃的作者,应该有一种危机感,就是时刻害怕有朝一日灵感会枯竭。这种危机感会让他更敏锐地观察世界而不被世界所诱导;会让他更跟随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而不是附庸世俗或权威;会让他更珍惜灵光乍现的那一刻而马上记录下来,而不是等待某年某月的回忆……如果作者都有这种危机感,留下的心灵文字是不是会多一些?淋漓一些?至少,斯时斯地的感觉会更真实一些吧!这样一来,那些虚华的、浮夸的可以被剥去,作品便反映出更实实在在的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来;作者也就真的可以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者——思想者了。 据我看来,一个写作者应该永远不谈成熟。我们常常说要保持初心。初心是什么?在纳兰性德那里:“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很明显,“初见”时的心情与心思是懵懂鲜润的。而等这个心变了,时间已经把小鲜肉催成老油条了。这个故人或许就从有故事的懂得疼人的“大叔”变成过街老鼠了。 但是,话说回来,我们不可能一直处于一个理想状态里写作。如果灵感没了,其实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这时候也许要沉淀一下自我,转过身来,仰视一下前人留下的并经过时间淘洗出来的精品。这样,心自然也会安静下来。 新春,我没有别的奢求,只求有打开一本书的从容。其他的,就看造化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