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德宗削藩1

 长弓有心 2017-04-13

       公元779年,唐德宗李适继位,此时安史之乱刚平定不久。继位之初的李适雄心勃勃,试图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藩镇节度使的权力,重振大唐的雄风。

      780年4月,泾原守将刘文喜叛,德宗调兵讨伐,5月平定。

       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自领留后,德宗不许,李惟岳遂与魏博节度使田悦、平卢节度使李正己联兵,对抗中央。德宗调神策军讨伐,并令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河阳节度副使李芃、卢龙节度使朱滔等出兵助战。

       781年7月,平卢节度使李正己死,其子李纳秘不发丧,擅领军务,奏请袭其父位,德宗李适亦不许。10月,李纳举兵反叛,攻宋州。其属下徐州刺史李淆率州归附中央,李纳即派兵袭徐州,德宗遣兵救之,大破李军,江淮漕运得以疏通。

       781年8月,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也举兵反叛,德宗调淮宁节度使李希烈讨伐,李希烈大败梁军,破襄阳城,梁崇义投井而死。平定叛乱后,李希烈想据襄阳为已有,德宗不许,于是李希烈在襄阳城大掠而去,从此与中央结怨。

       782年1月,唐军大破成德叛军于束鹿,成德兵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并缢杀李惟岳,传首京师。德宗将成德镇一分为三:张孝忠为义武节度使,领易、定、沧三州,王武俊为恒、冀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观察使。德、棣二州飞地划归朱滔,朱滔求领已占的深州,德宗不许。王朱二人以为赏赐不公,十分不满。

       在击败成德平卢二镇后,唐军已把魏博镇首府魏州团团围住,河北平定似乎已在反手之间了。

       然而在782年4月,卢龙节度使朱滔,恒、冀观察使王武俊又反,联兵南下救援被围困在魏州的魏博节度使田悦。11月,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同月,淮宁李希烈亦反,据黄、蕲、安、光、申、随、蔡、唐、邓、许、溵十一州,战火从河北蔓延到河南。德宗发兵征讨,于783年3月收复黄、蕲二州。

       783年10月,德宗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因为没有得到赏赐,加之供应饭菜粗糙,士兵哗变,即“泾师之变”。德宗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兵马拥立朱滔的兄长、曾担任泾原军统帅的朱泚,称大秦(后改为汉)皇帝,年号应天。朱泚继位后亲率大军围攻奉天,前线的神策都战候李晟、河东节度使马燧、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得到消息,急忙从河北撤军勤王,德宗的削藩之战被迫终止。

       783年11月,返回关中的李怀光等军败秦军,朱泚退回长安,奉天之围遂解。李怀光(渤海靺鞨人)击败叛军后扬言上奏天子,要诛杀卢杞等奸臣,卢杞知道后十分恐惧,于是暗地劝说德宗,下令李怀光追击朱泚,收复京师,不必进奉天城。李怀光不能面圣,心生不满,于是暗通朱泚,约定平定关中后,各自为帝。784年2月,李怀光举兵反,德宗又从奉天南逃梁州(汉中)。李怀光反后,朱泚却发出诏书,以国君对待臣下的礼仪对待李怀光,并屡次征调他的兵马。李怀光羞愧恼怒,大掠泾阳、三原、富平,经同州开往河中,占据同、绛等州。

       784年正月,德宗痛下“罪己诏”,声明“朕实不君”,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表示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德宗在诏书中宣布,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是因为“朕抚御乖方,致其疑惧”,对叛乱藩镇赦免,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调整了对藩镇用兵的政策。王武俊、李纳、田悦则取消王号,上表谢罪。

       784年5月,唐军李晟等收复京城长安,朱泚西逃,为部将所杀。6月,朱滔得知王武俊反正后大怒,引军攻之,被王武俊击败,退回幽州,不得已遣使向朝廷请罪,德宗下诏赦之。宗回京后命河东节度使马燧为副元帅,调兵讨伐李怀光,包围河中,785年8月,李怀光兵败自缢,河中遂平。
 
       四王表示归顺朝廷后,惟李希烈不服,接连攻取汴州、陈州、郑州、滑州,于784年正月自称楚帝,定都汴州。784年7-11月,唐军乘胜收复汴、郑、滑、安四州,李希烈逃归蔡州,许州、唐州、随州、光州等地先后降唐。但直到786年4月,李希烈被手下大将陈仙奇毒死。淮西才平定。

       经过“四王二帝”之乱,唐德宗李适两次逃亡,力图振兴的意志大减,对藩镇由强硬的武力平定转为姑息纵容,并开始重用宦官,从此宦官掌握神策禁军和担任监军成为制度。

       公元779年,唐德宗李适继位,此时安史之乱刚平定不久。继位之初的李适雄心勃勃,试图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藩镇节度使的权力,重振大唐的雄风。

      780年4月,泾原守将刘文喜叛,德宗调兵讨伐,5月平定。

       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自领留后,德宗不许,李惟岳遂与魏博节度使田悦、平卢节度使李正己联兵,对抗中央。德宗调神策军讨伐,并令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河阳节度副使李芃、卢龙节度使朱滔等出兵助战。

       781年7月,平卢节度使李正己死,其子李纳秘不发丧,擅领军务,奏请袭其父位,德宗李适亦不许。10月,李纳举兵反叛,攻宋州。其属下徐州刺史李淆率州归附中央,李纳即派兵袭徐州,德宗遣兵救之,大破李军,江淮漕运得以疏通。

       781年8月,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也举兵反叛,德宗调淮宁节度使李希烈讨伐,李希烈大败梁军,破襄阳城,梁崇义投井而死。平定叛乱后,李希烈想据襄阳为已有,德宗不许,于是李希烈在襄阳城大掠而去,从此与中央结怨。

       782年1月,唐军大破成德叛军于束鹿,成德兵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并缢杀李惟岳,传首京师。德宗将成德镇一分为三:张孝忠为义武节度使,领易、定、沧三州,王武俊为恒、冀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观察使。德、棣二州飞地划归朱滔,朱滔求领已占的深州,德宗不许。王朱二人以为赏赐不公,十分不满。

       在击败成德平卢二镇后,唐军已把魏博镇首府魏州团团围住,河北平定似乎已在反手之间了。

       然而在782年4月,卢龙节度使朱滔,恒、冀观察使王武俊又反,联兵南下救援被围困在魏州的魏博节度使田悦。11月,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同月,淮宁李希烈亦反,据黄、蕲、安、光、申、随、蔡、唐、邓、许、溵十一州,战火从河北蔓延到河南。德宗发兵征讨,于783年3月收复黄、蕲二州。

       783年10月,德宗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因为没有得到赏赐,加之供应饭菜粗糙,士兵哗变,即“泾师之变”。德宗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兵马拥立朱滔的兄长、曾担任泾原军统帅的朱泚,称大秦(后改为汉)皇帝,年号应天。朱泚继位后亲率大军围攻奉天,前线的神策都战候李晟、河东节度使马燧、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得到消息,急忙从河北撤军勤王,德宗的削藩之战被迫终止。

       783年11月,返回关中的李怀光等军败秦军,朱泚退回长安,奉天之围遂解。李怀光(渤海靺鞨人)击败叛军后扬言上奏天子,要诛杀卢杞等奸臣,卢杞知道后十分恐惧,于是暗地劝说德宗,下令李怀光追击朱泚,收复京师,不必进奉天城。李怀光不能面圣,心生不满,于是暗通朱泚,约定平定关中后,各自为帝。784年2月,李怀光举兵反,德宗又从奉天南逃梁州(汉中)。李怀光反后,朱泚却发出诏书,以国君对待臣下的礼仪对待李怀光,并屡次征调他的兵马。李怀光羞愧恼怒,大掠泾阳、三原、富平,经同州开往河中,占据同、绛等州。

       784年正月,德宗痛下“罪己诏”,声明“朕实不君”,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表示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德宗在诏书中宣布,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是因为“朕抚御乖方,致其疑惧”,对叛乱藩镇赦免,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调整了对藩镇用兵的政策。王武俊、李纳、田悦则取消王号,上表谢罪。

       784年5月,唐军李晟等收复京城长安,朱泚西逃,为部将所杀。6月,朱滔得知王武俊反正后大怒,引军攻之,被王武俊击败,退回幽州,不得已遣使向朝廷请罪,德宗下诏赦之。宗回京后命河东节度使马燧为副元帅,调兵讨伐李怀光,包围河中,785年8月,李怀光兵败自缢,河中遂平。
 
       四王表示归顺朝廷后,惟李希烈不服,接连攻取汴州、陈州、郑州、滑州,于784年正月自称楚帝,定都汴州。784年7-11月,唐军乘胜收复汴、郑、滑、安四州,李希烈逃归蔡州,许州、唐州、随州、光州等地先后降唐。但直到786年4月,李希烈被手下大将陈仙奇毒死。淮西才平定。

       经过“四王二帝”之乱,唐德宗李适两次逃亡,力图振兴的意志大减,对藩镇由强硬的武力平定转为姑息纵容,并开始重用宦官,从此宦官掌握神策禁军和担任监军成为制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