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林顿:吃货前总统的饮食启示录

 喜荷净 2017-04-13

上一年美国大选

前总统克林顿

再次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

作为候选人希拉里的丈夫

他卖力地出谋划策 站台拉票

俨然是妻子的坚实后盾

然而若不是克林顿改变饮食

重获健康

这一役 希拉里怕是要孤军奋战了


吃货前总统



话说这位形象儒雅的美国前总统,其实是一枚不折不扣的吃货。克林顿酷爱高热量食物,对快餐超级狂热,常常暴饮暴食。


还在竞选总统时期的克林顿,在一次拉票活动中,买了一打甜甜圈,在工作中不停嘴地吃,最后被工作人员劝止时,都已经快吃光了。这一幕被媒体逮到,于是获封“甜甜圈国王”称号。



某次克林顿与记者一块到麦当劳,他点的是汉堡、薯条、牛排——必须要超厚的,旁边的记者都惊到了:”他吃东西的速度很惊人,两口就吃掉一个苹果。”


克林顿的女儿切尔西在年幼时,因为看到老爸整天出入麦当劳,还闹过笑话:别人问她,你爸爸是做什么的?她说:“爸爸在麦当劳工作。”


“M记员工”克林顿


白宫前厨师长梅斯尼尔说,这位前总统的食量大得“恐怖”:“他能一餐吃掉5、6块猪扒,常人的平均食量是1至2块。他还能一个人吃掉整个蛋糕。”所以即使克林顿钟爱跑步,每天坚持,体重仍然超标。


西装艰难地裹住“啤酒肚”


克林顿的暴饮暴食,或许是由于情绪原因所致:压力会导致人体皮质醇水平升高,处于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状态时,人就会特别想吃东西,而且更容易选择高热高脂肪的食物,很难控制。作为总统,无疑是压力山大的。但研究表明,吃垃圾食品会进一步提升负能量(见下图)。克林顿的前高级助理兼好友莫里斯就透露过,看似随和的克林顿,其实脾气异常暴躁。


心情不好?吃蔬果吧


当时的克林顿显然没意识到要控制自己的饮食和情绪,而且,他对吃进身体的食物太不在乎了。他的团队曾劝他放弃垃圾食品,但克林顿的回应令人诧异:“我并不认为麦当劳就是垃圾食品,快餐店中的食品不少都是很有营养的,例如鸡肉三明治,色拉。”


不正的饮食三观,放任的饮食方式,在2004年,克林顿终于“出事”了:他因突发胸痛被送往医院,不得不接受四重心脏搭桥手术。此后,吃货前总统老实了许多,在饮食中降低了能量摄入和胆固醇含量。但对于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他,麻烦可没有这么容易就结束。6年后,他的心脏再次罢工,医生又在他的冠状动脉放了两个支架,手术是成功的。然而,心脏搭桥和支架手术只是'治标不治本',病发的炸弹随时可能再次引爆,下一次,克林顿的运气还会这么好吗?



改采植物性饮食


“就像船舶在撞到冰山前得改变航行的方向”,克林顿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迫切需要转变。在手术数天后,他随即与自己的膳食顾问欧尼斯医师(Dr.DeanOrnish)进行了会谈。欧尼斯回忆道:“我跟他说,由于遗传原因,饮食和生活方式轻度的变化,不足以延缓病情的恶化。但饮食的根本改变,能彻底扭转许多人心脏病的恶化状况。你得知道基因并不能决定你的命运我很高兴与你一起朝这个目标努力。”这番话显然让克林顿有所触动,几天后,他们又见了面。


然后,克林顿决定对饮食方式做出重大的改变——



他采用了植物性饮食:以豆类、荚果、蔬菜和水果为食,每天早上饮用一些蛋白质补充剂,不吃乳制品。此外,只食用少许鱼肉。


欧尼斯和克林顿的另一名膳食顾问艾索斯丁(Dr.Caldwell Esselstyn),两位负责冠心病预防和恢复项目的医师一致认为,以植物为主的饮食能够预防心脏病,在一些情况下,患者还可以彻底自愈。克林顿就是其中一个例子,通过饮食,他成功实现了心脏病的逆转。


|视频|
克林顿谈“人体食疗自愈潜能”



克林顿在访谈视频里提到的

The China Study

中文版译名《救命饮食》

堪称目前营养学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

强烈推荐大家阅读


访谈最后,克林顿面带微笑,说“想要含饴弄孙”,前总统的想法和愿望,也跟普通人差不多。


幸福的外公



2010年切尔西出嫁,婚宴选择了素食餐点。精神奕奕的克林顿身穿优雅的西服,以苗条身段送爱女步入婚礼殿堂——在改采素食后短短几个月,他就减掉11公斤。这位骄傲的父亲眼眶泛泪,紧牵着女儿的手,场面温馨感人。


结婚4年后,切尔西诞下了女儿夏绿蒂



初为外公的克林顿,在社交网站上公布喜讯时难掩兴奋:“夏绿蒂,你的外祖母希拉里-克林顿和我都非常激动!我们对能成为你这样一个美丽的小女孩的外公外婆,而感到如此幸运,感恩,幸福……”


保有健康的体魄
是幸福的基本
这一点
无论是总统还是普通人
都不例外

睦谷|享受大地的馈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