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 | 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七)

 武宗 2020-06-20
足太阳膀胱经 

从内眼角始,经前额至头顶与督脉交会,主干入侵络脑。夹脊柱两旁至腰入腹,络肾属膀胱。一支从肩内缘下经髋,大腿后与前支在腘窝处会合,向下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相接。该经从睛明穴至至阴穴,共计67穴。主治泌尿、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和发热等。

本经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膀胱,络肾,并与脑相连,在体表,由眼部向上越过头顶,向后向下经过项部、背部两侧、臀部、下肢后面,止于小趾端。本经之脉起于目内眦之睛明穴,与足阳明、手太阳、阴阳二跷相会。上过攒竹入督脉之神庭穴,折回眉冲,上历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等穴而至头顶之百会,左右相交,其中一条支脉从头顶到耳上角,穿过足少阳之曲鬓、率谷、天冲、浮白、与足少阳相会。复入窍阴会三焦经、胆经、至胆经完骨穴。直行的经脉,从通天穴后行,历络却、玉枕,由督脉的脑户穴入脑,再出督脉之风府穴与督脉、阳维相会。别行至颈部,过天柱入大椎与诸阳齐会。出督脉之陶道,又回本经,挟脊两旁下行,在大杼穴会于太阳、少阳、过风门会督脉,经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隔俞、肝、胆、脾、胃三焦各俞而至腰中。于背俞处入络肾脏。下属膀胱。再下经气海、关元、大肠,小肠、膀胱、中膂、白环各俞,而为肾部之第二俞穴。其中一条支脉从腰中下行,入委中穴。另一支脉,自天柱下行到小趾端外侧至阴穴接足少阴经。申时(15~17点)练功最好。

足太阳膀胱经偱行:1.睛明;2.攒竹;3.神庭;4.眉冲;5.曲差;6.五处;7.承光;8.通天;9.百会;10.络却;11.玉枕;12.脑户;13.天柱;14.附分;15.魄户;16.膏肓;17.神堂;18.膈关;19魂门;20.阳纲;21.胃仓;22.育门;23.志室;24.胞育;25.铁边;26.大抒;27.风门;28.肺俞;29.厥阴俞;30.心俞;31.督俞;32.膈俞;33.肝俞;34.胆俞;35.脾俞;36.胃俞;37.三焦俞;38.肾俞;39.气海俞;40.大肠俞;41.关元俞;42.小肠俞;43.膀胱俞;44.中膂俞;45.白环俞;46.上髎;47.次髎;48.中髎;49.下髎;50.会阳;51.环跳;52.秩边;53.承扶;54.殷门;55.委阳;56.委中;57.合阳;58.承山;59.飞杨;60.附阳;61.昆仓;62.仆参;63.金门;64.京骨;65.束骨;66.通谷;67.至阴(图244)。

足太阳膀胱经主要穴位: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之内上方陷中。主治各种眼疾、颜面疾、鼻炎等。

攒竹穴,位于眉毛内端陷中。主治眼疾、头痛、眉梭骨痛、视力不佳诸症。强力击点,则昏厥不起。

通天穴,位于颅顶部,百会穴两旁名1.5寸。主治头痛、眩晕、神经官能症、鼻塞、鼻衄诸症。

风门穴,位于第二椎棘突下。旁开各1.5寸。主治项强、腰背痛、感冒、肺疾、气管炎、咳嗽诸症。

肺俞,位于第三椎棘突下,旁开各1.5寸。主治肺疾患、支气管炎、佝偻、瘰病等。

厥阴俞,位于第四椎棘突下,旁开各1.5寸。主治心脏病、肺气肿、肋痛、呼吸病、胸闷呕吐诸症。

心俞,位于第五椎棘突下,旁开各1.5寸。主治心脏病、胃出血、呕吐、神衰、心悸、癫疯、精神分裂诸症。

督俞,位于第六椎棘突下,旁开各1.5寸,主治主寒热心腹痛、肠鸣、气逆诸症。

隔俞,位于第七椎棘突下,旁开各1.5寸。主治心脏病、喘息、肺病、胁痛诸症。

肝俞,位于第九椎棘突下旁开各1.5寸。主治肝病、胃病、眼病、神志病、脊背病诸症。

胆俞,位于第十椎棘突下旁开各1.5寸。主治肝胆疾患、肋膜炎、头痛、呕吐、十二指肠病、口苦食不下诸症。

脾俞,位于第十一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胃病、消化不良、脾病呕吐、下痢、喘息诸症。

胃俞,位于第十二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腹胀肠鸣、脊痛、肩脊腰背强急、胃炎、胃痉挛、胃肠病等。

三焦俞,位于第十三椎、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腰腿寒病、脚膝拘急、胁膨胀满、慢性消化系统病、肾病眩晕、诸热性痛等。

肾俞,位于第十四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生治同三焦俞及遗精、阳萎、遗尿、月经不调、白带、腰痛、头昏、耳鸣、耳聋、水肿诸症。

大肠俞,位于第十六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脊强不得俯仰、腰痛、大场病、淋病渚症。

小肠俞,位于第十八椎棘突下旁开1.5寸。平第一骶后孔。主治膀胱炎、肠疾患、月经不调、便秘诸症。

膀胱俞,位于第十九椎棘突下,旁开1.5寸。平第一骶后孔。生治腰脊强痛、膝寒无力、膀胱病、遗尿诸症。

委中穴,位于腘窝横披终点处。主治中风、厦腿肿痛、膝不得屈伸、风湿麻痹、下肢瘫痪诸症。点、弾则不能站立。

飞扬穴,位于外踝骨上7寸处,主治头痛、目眩、鼻寒、鼻衄、腰痛、腿软无力诸症。

昆仑穴,位于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主治项强、头痛肩背拘急、腰痛不能俯仰、脚跟踝关节肿痛、晕眩、衄血、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诸症。

申脉穴,位于外踝下5分陷中。主治头痛、腰脚酸痛、膝胻寒酸不能久立,周身关节不伸、动脉硬化、有扩张脉管、伸展关节的作用。

金门穴,位子外踝下1寸,申脉前5分处。主治癫痫、小儿惊风、腰痛、外髁疼、下肢痹痛。

京骨穴,位于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主治头项强痛、腰腿不伸、足部痛、脑充血、晕眩诸症。

束骨穴,位于足小趾外侧本节后,赤白肉际陷中。主治头痛、项强、腰背痛、痉挛、足痛、晕眩诸症。

通谷穴,位于小趾外,本节前陷处。主治头痛、项痛、目眩、鼻衄诸症。

至阴穴,位于足小趾外侧,去爪甲1分处。主治小便不利、风寒头重、鼻塞、胃痛、足痛、项痛、头顶痛、矫正胎位、难产等。用力挖剥则半边无力。

END

外功三境界:易筋、易骨、洗髓。内功三境界:练气化精、炼精化气、御气还神。一层一境界,戒骄戒躁,一曝十寒。功夫始于勤练,成于坚持

武 宗|天下武术宗成

微信ID:iknfi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