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草与香料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 美国洛杉矶 包克新中医师 导读 常常有人问我,吃什么能补养身体?人们又说,虚则补之,当然多指用药来补了,但还说,药补不如食补。体虚要用中药补养身体时,一般需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中医师指导才能做到恰到好处。食补则相对比较简单,具有一般食品知识与经验即可实施。但人们的一般概念多是指吃高营养食物就可补虚强身,又有传统的观点认为保健食物应多避生冷辛辣之品。本文则想从中医传统观念与现代的研究发现方面介绍食物的另类保健作用,即人们不太注意的药草与香料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 一、药草与香料的定义 一般说来,药草(或草药)herbs是指用于药物、食品、调味剂或香料spice的任何植物。在植物学里,英文单词“药草”herbs也被用来作为“草本植物”herbaceous plant的代名词。药草和香料包括相关植物的绿叶、种子、浆果、树皮、根和果实(新鲜或干燥的)。其中香料的用途包括医药、宗教礼仪、化妆品或香水生产,或者作为一种蔬菜。例如,姜黄常被作为一种蔬菜,大蒜常被作为抗菌药使用。 药草在被中医师用于治病时,它就是药,包括仅具治病作用的药用植物与食与药一体的药食两用植物,后者因取其药用功能,故也被中医师视为药。没经中医药学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只能将药食两用者取其食用的功能来补养或保健身体了。不少人苦于对它的认识贫乏,在使用时仍感盲然,故本文旨在介绍其最基本的知识。顺便指出,目前,美国政府把所有的草药皆归为食品补充剂,不是药。这当然是不科学的或说是错误的归类,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 二、中医对药草与香料的认识 中药学认为,药物有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故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者。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所谓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中药学又认为,药物还有五味的不同,五味是医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的。药物的五味是通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的,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辛味药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酸味药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药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咸味药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及补肾与清热凉血作用。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淡味药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由于最早的中药书《神农本草经》没有提到淡味,后世医药学家多宗五味之说,不言六味。涩味与酸味药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故中药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来标明药性。 我们日常所说的香料,以辛味居多,辛指的就是辛香味,也就是我们常说麻味、辣味等。但辛不是辣,辣属于辛。其共同特点就是气味浓烈,刺激性强。辛味食物在三餐中以调料居多,如葱、姜、蒜、花椒、胡椒、辣椒、八角茴香、陈皮、芥末等。除了调料,还有青萝卜等蔬菜类。这些食物多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经常使用于外感表证,气血瘀滞。例如,感冒喝碗葱姜茶,女子痛经服用胡椒红糖水,可以活血化瘀、驱寒祛湿,所谓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辛味食物还有刺激食欲、健脾开胃一面。但传统观念认为体虚之人不宜多食辛。 三、对药草与香料的现代研究简介 近来,科学家们发现药草与香料在养生保健中的确有很有益的作用。近代有关药物四气的临床观察和理化研究证明,寒凉药多具解热、抗菌、消炎、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及镇静、降压、抗惊厥、镇咳、利尿、抗癌等作用;温热药多具解热、镇痛、止呕、止呃、抗菌、促进免疫、强心、升压、兴奋中枢、改善心血管机能、促进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兴奋子宫及性机能的作用,并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通过实验测定,热证患者经寒凉药治疗后,植物神经功能指数下降,儿茶酚胺类和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减少。有关五味的现代研究发现,五味之别主要与所含化学成分、化学结构有关,如辛味药多含挥发油、皂甙及生物碱、酚等;甘味药多含糖类、甙类、氨基酸及蛋白质、脂肪等;酸味药多含有机酸、鞣质等;苦味药多含生物碱、苦味质、甙类等;咸味药多含无机盐。 最近的研究证明,草药与香料的营养效果及有益的作用包括抗炎症、抗氧化、抗高血压、葡萄糖调节、抗血栓、神经保护作用和提高大脑的认知功能作用。对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高胆固醇、高血压、二型糖尿病、中风、认知衰退、阿尔茨海默氏病、癌症、关节炎膝关节疼痛等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食用的药草或香料很多,常见的有姜、葱、洋葱、蒜、芫荽、姜黄(又称黄姜)、辣椒、鱼腥草、马齿苋、马蹄草、牛蒡、豆蔻、山药、肉桂、丁香、茴香、薄荷、芥菜、百里香、大枣、枸杞子、龙眼肉、莲子、杏仁等等。参照传统中药的理论,再结合现代的研究成果来看,只要身体不是明显的偏寒偏热或偏盛偏衰,不妨适当多用一些药草与香料。中医认为,年长者多气虚血瘀,香料的散与行功能及可起到行气散瘀的作用,如担心香料的温燥,故常配以凉性的药草同用。不少药草偏凉,香料以偏温的居多,二者结合食用即可相互抵消使其平和,不寒不热,大多数人都可用。或有人体质敏感,少用即有反应,则可从小剂量开始,循序渐进,慢慢加大,一段时间也就适应了。现代医学则没有食物或药物的寒热温凉一说,为了取其上述功效,只要用后没有不良反应,较常时间食用也不会有错,举例来说,绿茶与红茶虽属凉性与温性,大多数人长期使用并未对人体造成伤害。这些常用药草与香料在日常饮食中经常使用可预防或抵制疾病,或使人少生病,减缓衰老,延年益寿。 校核 | 朱昱翎 回复“1”查阅 创刊词、征稿启事 |
|
来自: donnazhixia > 《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