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二 受蕴 云何受蕴?谓三领纳。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乐谓灭时有和合欲,苦谓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谓无二欲。 “领纳”就是我们感觉。“领”,领前面的境,接受到自己的身上来。我们严格说,领纳是领纳“触”,因为“触”之后,才生“受”。我们心所法生的时候,先是三和合——根、境、识三个和合之后,就生一个触,这个触,它就有苦乐的变化在里头;然后,受心所,它把触里边的这个苦乐的性格领纳下来,就是继承下来,然后是表面化、明朗化出来。这个就是领纳的意思。 有三种领纳,一个是“苦”,一个是“乐”,一个是“不苦不乐”。那么什么叫“苦”呢?什么叫“乐”呢?什么叫“不苦不乐”呢?他都有解释。 什么叫“乐”?“谓灭时有和合欲”。我们说快乐,快乐是什么意思呢?当这个东西他要消灭了,你还不想他消灭,还希望他再和合,就是不要跟它分开,那么有这个感觉的,就叫乐。就是它灭掉的时候,还希望它不要走,跟你和合,合在一起,就是不要分开了,这个就叫乐。 什么叫“苦”呢?“生时有乖离欲”。这个苦就是,它东西出来的时候就不要他,最好眼前去掉它。这个就是苦的东西,这个苦的东西一生出来我们就不要它,就希望他赶快走。 “不苦不乐”就是两个感觉都没有。生出来的时候、灭掉的时候都无所谓。生呢,随你去,也不难过;你要灭掉了,也不感到可惜。就是一个不苦不乐受。 苦乐的解释是这么解释的,并不是我们一般的解说。这个解释比较严格。
“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一样,当这个受它要灭掉的时候,就舍不得,希望它再能够继续下去,这就是乐受。 “苦受”,“谓此生时,有乖离欲”, 苦受,就是说这个受生的时候,一开始生就不要它出来,最好它能够远去,这是苦受。 “不苦不乐受”,“谓无二欲”,这两个都没有,既不要它走,也不想它和合,无所谓的。“无二欲者,谓无和合、及乖离欲”,没有和合的跟乖离的那个要求,既不想跟它和合,也并没有一定要把它离开。 那么“受,谓识之领纳”。受,是受心所,帮助识的作用。我们说“识”,等于说是个总经理或者说是个国王(皇帝),那么心所法做他的大臣:这个人管什么事的,那个人管什么事的。受,就是专门给它管领纳的事情,领纳苦乐受的,受的职责就是领纳。 所以受,领纳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那么详细地分,五个受——苦、乐、忧、喜、舍。这个忧喜跟苦乐有什么差别?苦乐是身上的受,忧喜是心中的受。心中舒服叫喜;心上的不舒服叫忧;身上的快乐叫乐,身上的不快乐、不舒服叫苦。舍是一样的,心及身都是一样的,都叫舍。这是详细分,分五种。假使略略的分,基本的是三种。就是身心不分是三种,如果身心要分开来说,就是五种。 受蕴是讲完了,这里讲得很简单。 《俱舍》里边,讲得就比较复杂一些了,我们现在不是讲《俱舍》,讲到此就可以了。我们初步的,要把重点拿住,那些微细的就不一定要去下得很多了。但是我们说,有些他法相已经学过了很多的,那么他可以钻得深一点,才学的,就不要钻了,一钻的话,舍本逐末,把重要的根本东西丢掉了,把枝枝末末的东西去抓起来了,那就是学得颠倒了,这个方式就不对头了。那么初学的,把重点抓住,那些枝末的问题,那就放一下。 我们说枝末的问题很多,像《俱舍》里就还有这些问题,为什么人要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子,不要两个嘴巴,这个为什么原因呢?像这些问题都要讨论的,这些是枝末的问题,你说一开始学《广五蕴论》就把这些问题当作重点来讨论了,结果把重点、真正要紧的就甩到一边去了,那就是学法就学到一边去了,所以要抓重点学。初学的呢,重点要抓住;学多了的,细致的问题可以钻一下,那么当然这是少数,不是多数。 下边是想蕴,我们说五个蕴,色受想行,接着是“想”。色、受我们已经讲过了,我们说《心经》哪个都会念,但是《心经》里边,“照见五蕴皆空”,那么我们就要把五蕴学一下,你如果没有学过五蕴的话,你念《心经》,念的五蕴皆空,跟你学过《五蕴论》之后,五蕴皆空,大大不一样。学过一道五蕴,再去念《心经》五蕴皆空,再“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跟没有学之前味道就不一样的。 我们下边就是说想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