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文章搞懂什么是奏鸣曲式

 阿里山图书馆 2017-04-13

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和大家聊过关于奏鸣曲式的问题,不过有些朋友留言反应还是没搞明白。于是,我想不如选一首奏鸣曲式结构的曲子来听,一边听一边和大家聊聊,或许会更直接一些。

今天,给大家挑选的这支曲子是莫扎特的《g小调第 40 号交响曲》(K. 550)的第一乐章。之所以选这个,是因为我想大家应该对这个曲子都比较熟悉,因为 S.H.E 的那首《不想长大》正是改编自这支曲子。

首先来复习一下奏鸣曲式的结构。奏鸣曲式是由三个主要的乐段构成,分别是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此外,在这三个主要段落之后,通常还跟随一个尾声。

呈示部一般包括两个主题,分别是主调的第一主题和转调的第二主题;发展部一般是对前面主题的各种变化和调性的转移;再现部则再次回到主调的第一主题,同时第二主题也回归到主调发展。

上面这些说的还是太理论,不如对照着上面这张奏鸣曲式的结构图,一起来听听这首《g小调第 40 号交响曲》(K. 550)的第一乐章。

要说明一下的是,建议大家点击进入下方的音乐播放页面,这样可以看到音乐播放的时间轴,然后对照下面具体的时间轴分析来听,这样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1. 呈示部 |(0:00 - 4:11)
呈示部包括了第一主题(g小调)、过渡段、第二主题(B大调)和结束段四部分。

a. 第一主题 (0:00 - 0:26)
这部分先由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g小调),同时中提琴以颤音伴奏。之后,由管弦乐队合奏。

b. 过渡段 (0:26 - 0:54)
这部分同样先由小提琴领奏,但是第一主题开始发生转向,并带领管弦乐队进入合奏部分,调性也从开始的小调转向明朗的大调。

c. 第二主题 (0:54 - 1:30)
这部分音乐进入了抒情的第二主题。你会发现第二主题的 B 大调与第一主题热情的 g 小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d. 结束段 (1:30 - 2:04)
这部分首先由弦乐的叹息音形开始,之后小提琴突然转为强音,并以此重复。之后,管弦乐队合奏出下行音阶而终止。

e. 呈示部反复(2:04 - 4:11)
到此为止呈示部就完成的呈现了一次,这部分将之前的 1 - 4 部分进行了一次反复。反复本身也是在强化对于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记忆,为后面的发展部和再现部奠定基础。

进入到发展部,乐曲开始变得兴奋狂热。开始的主题被分解成更小的单位,并转向不同的调式。听这段音乐,你会感觉每一句似乎都很熟悉,可是却偏偏不向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一般来说,发展部是最有戏剧性的一段,音乐在变换中不断的寻找主题,从而形成需要解决的紧张感。

再现部的开始,带来了紧张感的解决,因为我们首先听到了主调的第一主题。再现部所包含的第一主题、过渡段、第二主题与结尾段,大致上与呈示部相同。

但再现部与呈示部有个关键的差异,就是再现部所有的主要素材都是以主调出现。比如,第二主题要从呈示部的 B 大调回到主调 g 小调上来。这样在呈示部中,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之间制造的强烈对比,在再现部里面也得到了舒解。

a. 第一主题 (5:27 - 5:50)
与呈示部第一主题相同

b. 过渡段 (5:50 - 6:41)
由呈示部的大调,回到小调

c. 第二主题 (6:41 - 7:25)
由呈示部的大调,回到小调

d. 结束段 (7:25 - 7:53)
与呈示部结束段相同

尾声以主调结束,它相比再现部的结束段,更加具有结束感。
以上就是莫扎特的《g小调第 40 号交响曲》(K. 550)的第一乐章的结构分析,希望对大家理解奏鸣曲式有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