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风云》 在中国广东省梅州市 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书院 这就是东山书院 这座学院究竟是由谁建立起来的? 而在清政府废除科举的时候 又是谁让古老的书院重新焕发生机? 清朝乾隆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46年的一天,在今天中国广东省梅州市的东郊,来了一群官府的差人。他们簇拥着一位长者,一边走一边四处打量。长者环顾四周,笑着对身边的随从说道:“你看这里多好!前面有波光粼粼的周溪,后面是树木繁盛的东山,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正是建书院的好地方啊!”那么,这位长者究竟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建书院呢? 原来,这位长者名叫王者辅,出生于今天的安徽。乾隆九年,也就是公元1744年,他调任嘉应知州。嘉应州也就是今天的梅州。 成为一州最高行政长官的王者辅一上任就进行明察暗访,一口气处理了两千多件陈年旧案。接着,他又把当地客家人十分重视的南汉千佛铁塔进行了修复和重新安置,又将周溪上的状元桥改建成石拱桥,方便行人渡河。 1746年,勤于政务的王者辅再次做出一个决定,他要在周溪河畔建立一座书院。这个想法一经说出,就得到了当地客家人的大力支持。而这不仅仅是因为王者辅以往的政绩,更是因为客家人一向都对教育很重视。 “客家人认为他们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中原地区搬迁过来的,有些人甚至认为自己的高门士族的后代,所以家学渊源很深。在很多家族,我们从一个科举考试的成绩来看,有些家族连续三代五代甚至七代八代,都是书香门第,都有人考中举人,进士,甚至翰林,所以“三代翰林院,一腹三翰林”这种故事在梅州是典型代表。” 在客家地区,每当有人考中进士,他们便会在自家的围龙屋前竖起石旗杆,在大门上悬挂“进士”的牌匾,以示光耀门楣。 ![]() ![]()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客家博物馆里收藏的“进士”牌匾来感受杨之徐一家当年的荣耀。而馆内展示许多其他功名匾,诸如“贡元”、“文魁”、“叔侄同荣”、“兰桂同芳”等清代牌匾,都是客家人崇文之风的最好佐证。 在客家人的教育体系中,书院的地位举足轻重。而王者辅创建新书院的举措无疑让客家人的求学之路更为宽广,因此,在当地客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新书院很快就在周溪河畔落成了。由于背靠东山,王者辅便将书院命名为“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是客家地区规格最高的一座书院,为“重檐歇山顶式”书院建筑。自从1746年建成以来,这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成为客家人心目中首屈一指的读书圣地。 ![]()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书院,东山书院也由一个传统的儒家教育机构转变为近代化教育的推动之地。此后,经过屡次变革,这座书院最终成为客家地区著名的东山中学。 而在客家博物馆的将军馆和大学校长馆中介绍的473位梅州籍将军与228位梅州籍大学校长中,许多人都曾在东山中学就读,他们也成为客家人心中的骄傲。 来源:CCTV4国宝档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