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德‖书是唯一的行李

 老鄧子 2017-04-14

书是唯一的行李

文/马德


喜欢书,是从喜欢《人生》开始的。


十四五岁,正是懵懵懂懂的年龄。在镇里的电影院,看了平生第一部让自己唏嘘不已的电影,电影的名字叫《人生》。坐在我旁边的同学后来打趣说,这是个曾经为巧珍哭过一鼻子的人。是的,我并不避讳我曾经哭过一鼻子。一年后,我假装学校交学费,和家里多要了几元钱,“冒险”去了一趟县城,买下了路遥的那本书。


可惜,初中毕业的时候,书在搬运行李的过程中丢失了。我为此伤心了好长一阵子时间,虽然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故事已经烂熟于自己的内心了,但我依旧不想失去它。毕竟,那本书曾经记录过一个少年的懵懂心事,以及由此留下的美好回忆。


大学的时候,才开始真正懂得读书了。那时,没有夜自习,同学们有的逍遥在风花雪月里,有的沉溺在宿舍的麻将扑克中,班里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却正是读书的好氛围。我在那里,静静地看过了一本又一本的书。那时候,常常有一个卖书的小伙子,装着一大提包的名著,在傍晚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敲开各班的门,来兜售他的书。但又常常卖得不好,我就很替他着急。于是,他拽着提包的一角,去各宿舍转悠,结果也往往是女生,在她们的云鬓香影里,爽快地拿出钱来,买去一些。印象最深刻的,那时候我买下过《穆斯林的葬礼》,对《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这本书的名字不能忘记。


大学毕业后,是在一所偏僻的山区中学教书。那个小村庄人很少,却有着特有的幽静。尤其是夏日的午后,怀揣一本心爱之书,找一片树林,在凉爽的树阴里,或静躺,或痴坐,或漫步,或低吟,读那心爱之书。时有微风拂过,叶片间发出一阵阵细微的碎响,愈发地显得清幽静寂。这时候的人,思想是纯的,心是静的,身体是惬意的,于是更多的时候,会与书融为一体,心脉与书脉一起律动:为美景陶醉,为离合悲情,因人哀喜,随物伤怀。再好的读书日子,就是冬天了。学校给分的宿舍虽小,玻璃却很宽大,常有温暖的阳光拥进来。把炉火捅旺,半倚在被窝上,一边沐浴着阳光,一边看书,也有着不可言说的快意。那个阶段,读的书似乎并不多,却反反复复地读,读过了,记住了,也真正弄明白了。


后来工作辗转,一直也没有放下过书。有人说,该扔就扔一些吧,搬来搬去多重啊。我却舍不得,毕竟,每本书上都存有我的影子,藏有我的呼吸,我对他们倾注过感情,牵系过爱恨,又那能说扔就扔了啊。


有一回,到南方一家杂志社开笔会,坐了一晚上一白天的火车。我以为火车上一定乱糟糟,看不了多少书,于是只带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然而我错了,我发现,在卧铺车厢里,可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看书。也正是这一回,给了我许多的经验,硬卧车厢的上铺,那里虽然憋屈了些,却可以无人打扰地读书。


母亲知道我喜欢书,他把我留在家里的书,一本一本整整齐齐地压在柜底。有一年我回去,翻检那些书,发现许多已经发霉了。母亲好像突然做错了什么,在一旁不断地说,该晒晒,该晒晒,看,把这些书都霉了。尽管我不停地说没事,母亲还是满脸的尴尬。可见,在母亲的心中,书于我的意义。


有一阵子,晚上睡觉的时候,常常要拿起枕边那本不知翻看了多少遍的《红楼梦》,一点一点地读,一点一点地品。慢慢的,喜欢上了其中的平儿、探春,也逐渐悟出了贾宝玉身上因“体贴”而生出的人情美,也开始不再看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是的,读得多了,就会挣脱先人关于宝、黛、钗说法的束缚,就会读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来了。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中有人情之美,我以为《红楼梦》开篇所说的“大旨谈情”,更重要的就是这个人情吧。


有一回,学生问我博览群书的意义。我说,读书可以“提气”,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就会流淌出不同凡响的气质气度来。是啊,读书或许并不能给我们带来荣华富贵,但它可以让我们懂得思考,懂得理解,懂得人世间的大美,因而懂得憎恶,懂得感恩,懂得爱,这也就够了。也因此,我认为,书应该是一个人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也是最好的行李。



“贴近生活,探寻人性和人心。”我的随笔集《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2016年4月出版。当当网、天猫、京东等电商均有售。


马德,作家,已出版《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允许自己虚度时光》、《当我放过自己的时候》等十余部。微博@马德微博,个人公众号:马德(IDmade1668)。

压题图:路遥《人生》封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