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文帝到洛阳,不是来炒房

 汉青的马甲 2017-04-14

电影《花木兰》中陈坤扮演的拓跋宏





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年),历史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这一年,文明冯太后去世,她的孙子拓跋宏亲政。北魏是子贵母死,皇子当了太子,母亲就处死,防止外戚干政。


历史就是如此彪悍。


总之,孝文帝是由太后抚养长大。冯太后死后,孝文帝表示很痛苦。此时孝文帝24岁,他要掌管一个中国北方的庞大帝国。


冯太后当权三十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作为以鲜卑为主体的北魏,这些改革,都指向一个方向——汉化


太和元年,改定律令,修饬法律。


太和七年,禁同姓之婚,模仿汉人的人伦规范。


太和八年,班俸禄,给全国公务员按照品级发工资。北魏原来连工资都没有,官员生计基本靠抢,身体不好都当不了官。


太和九年,实行均田。作为草原民族,原本天天套马杆,这下终于安顿下来务农了。


此外,还有诸如定乐章和依照汉人史书规范改定国史。


但随着文明太后去世,北魏的历史进程,进入一个深水区。这些措施,颁布之初就争议颇大,在文明太后死后,下一步往哪个方向?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孝文帝觉得,奶奶的道也是道,他决定,下一步,沿着奶奶的路线,继续前进。


可改革已成胶着,下一步从哪入手?


孝文帝向南边微微一望,看到一个地方——洛阳。


洛阳·龙门石窟






孝文帝要迁都洛阳,不是为了炒房,他要用空间的首都位移来带动立体的制度变革。


迁都前,首都在平城,即今天的大同。


大同·云冈石窟


迁都的动议提起,北魏群臣纷纷表示:不去,我又不炒房。


不要觉得大同是出煤和煤老板的地方,作为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十三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等等等等,大同还是非常显赫的。


明朝谢肇淛在《五杂俎》里记载:“谚称:蓟镇城墙、宣教府场、大同婆娘为三绝。”别的不说,光说美女,大同都是一流的。


不要以为大同女人在明朝才基因突变、变成美女,从北魏以来,大同就开始出皇后,被称为皇后之乡。就冲美女,谁愿意走?


孝文帝表示理解,但他是个有坚定意志的年轻人。太和十七年(493年),南朝齐武帝驾崩。消息传来,孝文帝表示非常开心,说我要抓住机会,赶紧南伐。


大臣们纷纷反对。尤其是他叔叔任城王拓跋澄,公开反对南伐,两人在朝堂上吵了起来。孝文帝气个够呛,于是他决定……悄悄说。


他在半道上抓住拓跋澄,说,我说是要打仗,其实是要迁都。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


意思很明确,迁都是通过位移,来促成国家崛起。拓跋澄得知后表示,你怎么不早说?


于是两人达成共识,决定着手实施。


北魏彩绘陶俑


表面上,孝文帝带着三十万南伐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开拔。这一路,也不着急,慢慢地走。看到哪里有孤寡老人、弱势群体,还去周济一下;问问哪里有人才,酌情提拔一下。


一场深度游的南伐,还恰好碰到连日大雨,道路泥泞。等到洛阳的时候,群臣纷纷表示实在是走不动了。


孝文帝穿戴整齐地说,赶紧走,别耽搁,打仗呢,严肃点。


群臣说本来就不想打仗,求皇上别走了。孝文帝说,如果走不动,那就就地迁都洛阳,过了这村没这店啊,再往前就不能回头了。


群臣已经气喘吁吁、一瘸一拐,说,行行行,就这么地吧。


于是孝文帝正式来到洛阳。又过两年,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至此,北魏完成了改革布局的关键一跃。







再次重复一遍,孝文帝来洛阳,不是炒房的,他是来改革的。


他的改革,除了继续推进发工资、分田地之外,更是一场对北魏从里到外、从灵魂到外表的全方位改造。


他禁胡语,推广普通话;禁胡服,穿汉人衣冠。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说方言就降职,可见其严酷。


当时就有人反对,有个官员叫李冲,说:“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何必改旧从新。”他的意思就是,皇上啥口音,啥口音就好,何必学河南话呢?


孝文帝大怒,你这句话就是死罪!说着就要人把他拖下去,李冲一把跪下磕头求饶。


顺便说一句,李冲明明是个汉人,完全不明白他为啥要反对。


孝文帝有次还责问官员:“昨望见汝犹服夹领小袖,卿等何为不遵前诏!”怎么还穿胡服,回去换衣服!


北魏壁画


此外,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等。


他以身作则,把皇族的姓拓跋,改成元;独孤,改成刘;步六孤,该成陆;贺赖,改成贺;贺楼,改成楼……


总之无数北魏人一夜醒来,身份证全都作废。


不用多说都能想象当时改革的压力有多大。最大牌的反对者,是太子,拓跋恂。


拓跋恂特胖,在洛阳热得受不了,还得穿着繁琐的汉服,而且不大爱读书,可以想象孝文帝改革给他留下的心理阴影面积。


太和二十年(496年),他杀死从官,一路狂奔,他要回老家平城,回到清凉舒适的北方。


孝文帝大怒,一旨诏书——给朕回来!


于是,拓跋恂就怂怂地回来了。一见到儿子,孝文帝就是一顿胖揍,打得他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本来就胖,还一个多月不能起身,想想就为他辛酸。


然后废为庶人。再然后,孝文帝觉得,留此儿在,终究祸害,于是将儿子毒杀。


一场改革,在其终端,是这样伤筋动骨的表现。但这样一场以迁都开始的改革,却被历史永远定格。


孝文帝死时年轻,不过33岁,却成为一个古往今来渔樵闲话中一个令人反复咂摸的人物。


北魏洛阳宫城遗址


而北魏,也完成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关键转型。


北魏由此不再是那个昙花一现的民族政权,它的制度建设,已汇入了古代中国的政治进程的主流,开启隋唐之先声。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说:“夫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世……然究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梁、陈;三曰(西)魏、(北)周。”


就从具象来说,旅游,你可以去云冈石窟;如果没钱,你就读《水经注》,读读郦道元的旅行笔记;如果书都读不下去,可以听听歌,周杰伦有一首《烟花易冷》,改编自《洛阳伽蓝记》;如果实在不想接触这个时代,你也逃不过,只要受义务教育,都得背《木兰诗》,这首诗具体年代不详,据考证,十有八九也是北魏的。


北魏时期的雕塑


这些,都是北魏的文化遗产。


南北朝纷纷扰扰,至少在北方,论历史印记,北魏是极为深刻的一代。






历史不能比附,却可以启发。


迁都,未必是一个永远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是,通过地理上的位移,或许可以撬动改革的版块,形成层层传导的改革动力。


但迁移远远不是改革的全部,它必须置于改革的整体框架之内,成为改革的一部分,成为落子的一步。


迁移是为了腾出空间,既是地理上的,也是体制本身与思维观念上的。它应当展示出一种宏大视野,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契机。


改革是从一个点散发而出的射线,从点向整体文明扩展。


而这个点的框定,则尤为重要。


它所承载的,应当远远超过炒房。它当从机制入手,引发思维的变革,从而形成一场新的风帆高涨的改革浪潮。


历史总是充满了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