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文化的魅力,伟大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雪炎熊猫 2020-05-14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一位鲜卑族皇帝学习华夏文化的故事,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猜到这位皇帝是谁了,没错,就是北魏的孝文帝。

历代史学家都不能否认,北魏是个伟大的王朝。他的伟大在于结束了北方大地持续百年的五胡乱华局面,统一了北方。虽然是由鲜卑族建立的王朝,虽然他们也经常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但是北方的统一意味着华夏统一近在咫尺,安定的局面才是广大人民欢迎的。声明一下,我希望大家不要鄙视这个胡族政权,因为这个国家对于华夏文化的延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北魏之所以称为伟大,这才是根本原因。

北魏立国

依照旧例,写主角之前还是要先讲一下背景。

淝水之战之后,统一北方的前秦大厦将倾,各地胡人再次蜂拥而起,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王国。公元386年,拓跋珪恢复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后在慕容垂的帮助下,团建部落,击败夺权者,成功立足北方。击败高车族,增强了骑兵能力。然后在汉人崔浩的辅佐下,北魏三代皇帝,南征北讨,终于统一北方。拓跋珪虽然是个粗人,喜欢过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生活,但他见识非凡。早早的意识到只有给手下洗白,才是鲜卑族的出路!但是洗白谈何容易啊,拓跋珪开始努力结交中原大族,笼络他们,求他们做官。可惜,榜样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拓跋珪的手下人,对汉人并不感冒,依旧我行我素。而他自己反被嗑药文化感染,最后竟被儿子杀死,十分可惜。

于是,鲜卑族的未来交到了拓跋珪的孙子,真正统一北方的拓跋焘手中。拓跋焘十分聪明,认为这种事情,要给鲜卑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成功的,就他把任务交给了上文提到的崔浩。崔浩接到这个任务,心里自然高兴的很,汉人终于要可以出头了,这都多少年了!于是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崔浩

首先针对佛教,北魏宗室都是信佛的,而崔浩跟皇帝是信道的,佛教浪费了大量的国家资源,那不好意思,咱们灭佛吧。无数和尚被杀,佛寺尽毁,鲜卑人无话可说,谁让人有皇帝支持,只能忍气吞声。

然后崔浩开始对社会结构进行改革,唉,崔浩这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物有点操之过急了。他太想把汉人地位提起来了,于是“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以家族背景,儒学功底做了一个家族排行榜,这很明显偏向汉人了,那些靠杀人起家的鲜卑贵族不干了。我的祖上是放羊的,那个的祖上养马的,扁担倒了都能认成一的主儿,有毛线学问功底!这个排行榜一出,汉人地位大升,官运亨通、而对鲜卑人而言,你灭佛,我认了,毕竟信仰是虚的,放弃一下无所谓;但仕途可是关系到荣华富贵、身家性命的东西,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鲜卑人对崔浩开始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

可是崔浩全然不顾,他又在皇帝的指示下开始修国史,并把国史刻在石头上,营造了一个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由于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偷鸡摸狗也罢,杀人越货也罢,反正一一详实。这可让鲜卑人绷不住了,我家祖上是缺德,可犯不着你大书特书,还广而告之吧,于是多年的积怨彻底爆发,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

崔浩想法很好,借鲜卑人的统治,把华夏文化释放出来以达到教化四方,重振汉人荣光,可惜当时立国不久,又操之过急,难以成事!

崔浩之后,整个北魏,胡风大胜,汉人的出路,鲜卑人的出路都不甚明确,就在此时,日月来了。一位叫文成冯太后,一位是孝文帝元宏。

文成冯太后

冯太后改革

冯太后,汉族,史称“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杀戮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公元485年,冯太后颁布均田令,次年,实行三长制。均田令,把大量土地分给农民,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三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我们伟大的改革开放,也是先从农业从经济开始着手的。做完这些,剩下的就靠元宏了。

受祖母冯太后影响,孝文帝从小就热爱汉文化,不但精通儒家经义、史传百家而才藻富赡,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增长了实际才干。公元490年,孝文帝开始亲政。彻底的汉化改革就此开始。

孝文帝迁都

孝文帝重用汉族士人,在各方面进一步实施改革,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

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他在考课诏中规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试充四品将军,赐乘黄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将军;考在上下的赐给衣服一套。”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命中书监高闾与乐官讨论古乐,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太和十六年(492年)正月,颁布五品诏,诏令规定:宗室远属不是太祖拓跋珪子孙和异姓封任的都降为公,公降为侯,侯降为伯,子、男不变。名称虽易,但品秩如前,公为第一品,侯第二品,伯第三品,子第四品,男第五品。又命令群臣议五行之次,采纳秘书丞李彪等人的建议,以为晋承曹魏为金德,北魏应承晋为水德。四月,颁布新律令,废除了北魏初年残酷的车裂、腰斩,改为枭首、斩首和绞刑三等,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门,门诛降止本身。

但是这些还不够,要想更好的接触汉文化,就应该到能代表华夏正统的地方去,孝文帝心里大喊,洛阳我要来了!当时,北魏的都城是平城,是个军事重地,环境可想而知,但是习惯定居生活的鲜卑贵族可不这么想,但是孝文帝此意已决。面对群臣的阻挡,孝文帝想了一个非常绝妙的办法,假意南征,而且是带着大臣亲征。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军队出征了,到了洛阳,那些反对迁都的臣子服软了,因为他们更害怕打仗,于是乎,正式迁都洛阳。

但是总还有些顽固的旧势力,比如太子,想回老家看看,结果被孝文帝直接关进牢里,每一年,竟然给毒死了。。。。。。我想孝文帝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儿子啊,我好不容易把大伙从野蛮拉进了文明,大伙现在蠢蠢欲动,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还敢跟我做对!为了保证我的改革之路没有半点危险,儿子,为了我们大魏的兴盛,只能牺牲你了。

孝文帝简介

汉化改革

迁都完成,接下来就是彻底的汉化改革了,孝文帝开始宣布,从今天开始,所有人不能再说鲜卑语了,都要学汉语,谁要是违反规定,那你的官就不用当了。这招狠不狠,太tm狠了,为了乌纱,这群鲜卑爷们,开始努力的学习汉语。朝堂上,大家都在炫耀刚刚学来的汉语,“你好,吃饭了没有”,“吃了一碗水”。。。。。从民间,到朝堂,汉语一下子流行起来,华夏之光越来越亮了。

能说汉语了,孝文帝觉得还不行,就像我们去学英语,还要装模做样取个英文名儿,“嘿,托尼”,“嗨,汤姆”,于是鲜卑族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姓。细心的人也许发现了,北魏立国者姓拓跋,为啥孝文帝叫元宏?原因就在此处。拓跋改成元,独孤氏改成了刘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与汉族无异。

改了姓,祖籍也要改,全都改成洛阳,各位百年以后也全部葬在洛阳,就这样,鲜卑人的心算是稳在了洛阳城。这些还不够,对,衣着也要改,于是换上汉家服饰,就跟我们穿西服打领带一样。孝文帝对服装十分敏感,官员甚至平民不穿,都大声斥责,因为他知道简单的衣冠里其实深藏着华夏的礼乐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自己的王朝成为华夏正统。

最后,还要让野蛮的老乡们成为贵族,成为世家。最简单的办法,与中原汉族大家通婚。孝文帝重新制订了一个门第排行,让新兴的鲜卑八族与中原四族联姻这样,一下子使得各民族融合在一起,鲜卑旧族和中原巨族紧紧地融合了起来。

做完这些,孝文帝也累的不行了,公元499年,孝文帝病逝。

古人云,“(孝文帝)五经治世之模,六籍轨俗之本”

孝文帝的改革,即便是现在看来也是一次壮举,虽是胡族,却真心热爱汉家文化,有隋唐包罗万象的气度,又没有元朝仇汉的态度,我只想说一句,孝文帝,伟大的孝文帝,伟大的北魏王朝!

孝文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