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写作的地域化

 七老爷施政 2017-04-14
 转载自4月14日《人民公安报·剑兰周刊》
  
  
  
  
  
  
  
  
  每一位公安民警都在他那一方热土上辛勤工作,每一位公安作家的生活也都离不开他战斗的那片土地,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像老舍先生那样,扎扎实实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
  
  
  
  《老舍的文学地图》,是一本研究老舍先生创作的书籍,是几位研究老舍创作的专家,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办讲座时的讲稿合集。因为喜欢老舍先生,最近再次翻阅此书,颇有些感想。
  
  
  文学地图,顾名思义,是指从作家生活的地域入手,来研究作家的生活积累、创作理念和文字风格。这样的研究对于老舍先生来说,是比较鲜明的。因为老舍先生是人们所公认的京味作家之翘楚,他的文学创作和他生活的城市北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老舍先生是旗人。旗人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满族还稍有差别。旗人是指在清朝被编入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这类兵民一体化组织中的人们的总称。最先建立的,当然是满洲八旗,后来才仿照满洲八旗的建制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清军入主中原,八旗制度延续下来,在当时的北京还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的措施。原来住在内城的汉、回等民族被迁至外城,即后来的崇文、宣武一带,八旗兵和他们的家眷就占据了内城,即后来的东城、西城,并且严格地划分了区域。据专家们考证,老舍先生家属于正红旗,居住地在西直门内一带。而后来先生的创作背景,便也都集中在这一带。甚至他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故事就直接发生在他住过的小羊圈胡同。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给老舍先生提供了最丰厚最鲜活的创作素材,使他日后塑造出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北京画卷。今天我们研究老舍,地域化写作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当下有人认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交通与通讯手段高度发达,人类生活的范围越来越大,地域的概念必然会越来越淡化。在文学创作中,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事实上,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我们也确实看到很多作品的地域特征不再鲜明,而描写异地生活,甚至异域漂泊的作品越来越多。当然,在这种大流通的社会状态下,人的思想变化、生活变化和审美变化确实是文学的一种命题,但丰富多彩的地域特征带给文学的那种厚重的、有历史感和风情感的独特味道,仍然不应该被忽视。
  
  
  特别是,公安文学。
  
  
  公安文学是最应该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学。这首先是由公安工作的地域性所决定的。“保一方平安”,是每一位基层公安机关领导和基层民警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公安工作与地域区划密不可分的特点,也对公安文学创作的生活积累和提炼指出了一种方向性的目标。每一位公安民警都在他那一方热土上辛勤工作,每一位公安作家的生活也都离不开他战斗的那片土地,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像老舍先生那样,扎扎实实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
  
  
  我并不反对公安作家在艺术上有所追求和探索,甚至不反对跨越地域跨越时空的现代主义尝试。但若谈到恢复文学的本性,找回生活对文学的丰富赋予,注意在文学创作中对地域化的关注和追求,应该是公安文学更具生命力的体现。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化,地域性的特征种种也有着发展和变迁。老舍先生的北京话尽管纯正,而今天的北京人也已经不大熟稔。但向老舍先生学习这种注重地域文化的创作态度,在地域文化上创新发展,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最近读北京公安作家吕铮的新作《三叉戟》,感觉他在创造性地使用北京方言和北京典故上有新的突破,北京这座既现代又传统的大都市,在他的笔下显得生机勃勃。这样的尝试是可喜的。而准确把握文学的地域化,老舍先生这个榜样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