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比怀念那小时候青山绿水古树参天的村庄。以下初步选了10个村庄,精妙的风水布局,让村里的后代免于战火的纷扰,并且,人口繁衍,英才辈出。 汪口村 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东部江湾镇,由宋朝议大夫(正三品)俞杲[gǎo]于大观年间始建,距今有1100余年历史。因这前碧水汪,故名“汪口”。 在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指导下的村落选址布局和规划建设,汪口古村落具有“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和优美的建筑景观,汪口的建筑布局近似网形,以一条官路正街做“纲”,十八条直通溪埠码头的主巷道连着错落有致、纵横发展的小巷,将民居织成一个个“目”。“风水”学认为,网形不能钎井,所以汪口这个拥有千余人的古村落至今没有水井。 有诗云:“鸟语鸡鸣传境外,水光山色入阁中”, 汪口景色十分宜人。自宋清代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其中:有进士5人,举人2人,大夫7人,七品官以上之文武官员36人,学士10人,著作33卷。故有“书乡”之称。 清朝乾隆至光绪的近200年里,汪口俞氏中进士9人,进入仕途,实授官职的有39人。 诸葛村 诸葛村属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镇,古称高隆,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 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后裔,南宋末年诸葛亮二十七世孙诸葛大狮公迁居此地后,今有第四十三至五十五代。 诸葛村村落布局十分奇巧罕见,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伟壮观,结构精巧别致,空中轮廓优美,是为纪念先祖诸葛亮而按九宫八卦阵图式精心设计构建的。整个村落是一组富有“阴阳八卦”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俗称“八卦村”。 该村处于8座连成弧形的小山包围之中,地势隐蔽。始建者全面规划、精心布局,以一个池塘为中心,村道呈放射状,四周拱卫着大公堂、怀德堂、崇信堂、丞相祠堂等楼宇建筑,组成了一个宏伟机巧的“九宫八卦”图形的迷宫式建筑群,正好与文献上记载的“八阵图”相吻合,有很强的防卫功能与观赏价值。 据传盗贼进村会因巷道交错复杂、难觅出路而被获。抗战时期,日军从岗下大道经过,由于四面环山,茂林修竹,未能发现这一繁华村落,从而免受劫掠之灾。 “青砖小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元、明、清至今,诸葛村学风蔚盛,才人辈出。清《(光绪)兰溪县志》列传的诸葛氏裔孙有16人,其中在诗词、书法、史学方面留下著作的有8人。明、清两代,全村有进士5人,举人11人,贡生35人。据不完全统计,现有诸葛籍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9人。 理坑村 理坑村,属江西省婺源县,原名理源。建村于北宋末年,理坑村至今保留着明清官宅120余栋,被誉为“中国明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建村落”。 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 自古以来,理坑村人才辈出,先后出过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 尤其从明代晚期开始,理坑村陆续出了一批很有名望的硕儒、大官,文风文运自此经年不衰。其中,不仅有工部尚书余懋学、吏部尚书余懋衡等京官,也有广州知府余自怡、台州知州余世儒等地方大员,还有一些县府的父母官。 据《沱川余氏宗谱》载:沱川余氏始祖余道潜,与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宋徽宗重和八年(1118年)同科进士。余道潜于庚子年(1120年)由安徽桐城迁沱川篁村。其后代余景阳,于1206年迁居理坑,距今巳近800年。 一条小溪绕理坑村而过,小溪在当地称为“坑”,所以取名理坑。而理坑原名“理源”,顾名思义,理学渊源之地。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山中邹鲁”,自古被誉为“书乡”。自宋代以来,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余懋学、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以科举中进士者有16人,七品以上官员3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 流坑村 流坑村,位于江西乐安县,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流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 流坑村四面环山,恩江从群山中自南往北向西流去,明代南京刑部郎中董燧辞官回乡后,着手规划改建全村的整体布局,“建筑按风水学考虑外,还依据周礼的规定布局”,族人按房派支系分区而居,与各房派的宗祠结合在一起。董燧在西南方用人工挖掘的龙湖,将湖水与江水联为一体,使流坑村成为山环水抱的胜地。全族大宗祠建于村北,其他宫观庙宇均建于村外,以符合古礼的要求。 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 从宋代到清初,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薄、教谕,超过百人。 菊径村 菊径村地处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是个典型的山环水绕型,小河成大半圆型,绕村庄将近一周,四周为高山环绕。上了村庄对面的小山坡在半山腰处就见到整个菊径村,一条小溪圆圆地环绕整个小村,小溪与公路的连接是一座座小木桥,整个村子一面靠山,很符合中国的八卦“后山前水”设计。 菊径是明代宰相何如宠的故里,该村始建于宋代初期,由南唐国师、中国著名的风水大师、婺源何氏一世祖何溥亲自规划设计,该村现在被誉为:中国最圆的乡村、中国八卦村,村中宋代何氏祠堂,祠堂内有大明崇祯皇帝于崇祯元年御笔亲赐的“黄阁调元”之牌匾,意思为“荣登宰相之位,执掌天下大政之意”。 三僚村 海外客家人把三僚誉为“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中国风水第一村”。 三僚村作为中国风水文化发祥地,中国风水学的杨、曾、廖、赖四大祖师中的前三位都是出自三僚,而赖布衣也是从三僚继承衣钵。此外许多历史名人如文天祥、海瑞也和三僚有密切联系。 杨救贫:名益,字叔茂、筠松,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隐居兴国三僚村,著《疑龙经》、《撼龙经》、《葬法倒杖》等风水经典著作,收徒授业,将中国宫庭御用的风水术散播民间。赣州城址系杨救贫亲自选定。先后收曾文辿、廖金精、刘江东等弟子,使原来长期禁锢于皇宫密室的堪舆学广传民间。杨筠松被尊称为中国风水学的开山祖师。 曾文辿,兴国县三僚曾氏的开基祖。曾公追随杨公二十余年,著有《阴阳问答》、《寻龙记》、《八分歌》等书传世,后世尊其为“地仙”,列为中国风水学的第二祖师。 廖瑀,追随杨公学**风水术,随杨公迁居三僚,成为兴国县三僚村廖氏开基祖。著有《怀玉经》、《一盏灯》等书,后世尊为风水第三祖师。 赖布衣,自号布衣子,人称赖布衣。生于宋徽宗年间,自幼入三僚村随曾文辿学**风水术,曾文辿以女妻之。曾任国师,广州、英德、香港等城市都是由赖布衣堪定选址,著有《催官篇》一书传世,后世尊为中国风水第四祖师。 廖均卿,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欲卜寿陵,久不得吉壤,永乐七年(1409年),仁孝皇后未葬,礼部尚书赵珝引均卿至昌平,寻县东黄土山最吉,立癸山丁向。成祖车驾即日临视,封为天寿山,授均卿为钦天监灵台博士。自成祖起,以后诸帝除景帝外,均陵于天寿山系。明成祖赐给廖均卿一把扇子,亲题御诗:
廖文政:廖均卿之孙,明代嘉靖十五年,在朝庭举行的一次全国风水术士的考试中,荣获第一名脱颖而出,奉诏迁造仁宗朱高炽墓——献陵有功,先后授钦天监博士、钦天监员外郎中主事、登士佐郎等职。 廖胜概: 廖文政从孙,字景庵,号菊泉。学识渊博, 嘉靖间,同祖文政奉诏迁造献陵有功,授钦天监博士。 曾从政:曾文辿之后,明永乐四年,奉旨钦取相造皇太后寿陵,并度京都形势,敕授钦天监博士、进五品灵台郎,给假还乡,御赐额匾文:“开口名师”。后再度奉诏入京,相度故宫与参与修复长城工程,故于任所,御赐“精明地理”,碑额金榜,遣太监护送灵柩还乡,葬于三僚松籁桥。 曾邦旻。明代嘉靖丙申年(1536年),诏入京,相造寿宫,授钦天监博士,九年功成,进阶正七品。皇帝赠邦旻南归圣旨匾文:
曾永章:号焕卿,奉诏赴北京昌平州相度皇陵,明景福已亥敕授钦天监漏刻博士兼掌天文科。 清漾村 清漾村位于浙江省江山市。清漾村为江南毛氏发源地,清漾毛氏人才辈出,千古年来,出过8个尚书、83个进士(还有一个先迁居江西后迁居湖南的毛泽东)。清漾毛氏是受益于这里的“风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一个也不缺,还有“文峰塔”和“千年古道”,可谓“风水宝地”,当初毛氏始祖在选择清漾时确实花费不少心血。 自毛元琼定居清漾到明末的1100年间,清漾毛氏后裔中进士有案可查的有83人。如广西贺州派始祖毛衷(进士,贺州刺史),奉化石门派始祖毛仁锵(进士,明州太守),西安派始祖毛文典(进士、刑部尚书),西安派毛自知(状元),礼贤派毛渐(进士,龙图阁待制),广渡派毛凯(一门四代十进士),沙堤派毛晃、毛居正(父子同榜进士,著作同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祖宅派毛恺(进士、明朝礼、吏、刑三部尚书)。 走马塘 走马塘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有“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之美誉,历朝历代,这里出过76位进士,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据《陈氏宗谱》载,北宋开宝四年(971),姑苏陈矜中进士后,于端拱元年(988)知明州,由于勤政爱民,百姓为他在奉化方桥建庙。其子陈轩时任明州录事,为父守孝而迁居茅山之阳走马塘,此后陈氏子孙繁衍,耕读传家,渐成鄞南望族。自北宋至明清,陈氏族中进士76名,任职地方官吏161人。宋徽宗敕封走马塘为“忠孝里”,宋理宗赐额家庙“遗忠堂”。 宏村 宏村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间更为宏村。 整个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明永乐年间,宏村76世祖三次聘请风水先生“何可达”进行查审。何认为宏村的地理风水形势乃一卧牛,必须按照“牛型村落”进行规划和开发。 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据说开挖月塘时,很多人主张挖成一个圆月型,而当时的76世祖妻子重娘却坚决不同意。她认为“花开则落,月盈则亏”,只能挖成半月形。最终,月塘成为“半个月亮爬上来”。 后来的风水先生认为,根据牛有两个胃才能“反刍”的说法,从风水学角度来看,月塘作为“内阳水”,还需与一“外阳水”相合,村庄才能真正发达。明朝万历年间,又将村南百亩良田开掘成南湖,作为另一个“牛胃”,历时130余年的宏村“牛形村落”设计与建造告成。 “牛形村落”科学的水系设计,为宏村解决了消防用水,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妨溪路连,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新安医学博大精深,宏村名医自宋至今代代相承:汪四七,宋太学士,精于医学,治病施药数十年不辍,乡人称他为“天医星群”。汪荣贵:字公义,清中叶人。自少学医,壮年到京都以医为业,医术卓然,名声籍甚,任太医院吏。 龙川村 龙川村位于安徽省绩溪县,村落地形如靠岸之船,东耸龙须山,紧依登源河,南有龙川东流,西偎凤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岭,独具特色。 龙川村自古文风昌盛、人才荟萃,龙川胡氏代有人才,是徽州出名的“进士村”。尤其到了明代,该村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明代先后中进士者24人,素有“奕世两尚书,一门三进士”之称。 唐代,散骑大将军胡宓;宋代,两劾秦桧而名垂青史的监察御史胡舜陟;明代,该村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曾有10多人中进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化十四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户部尚书的胡富;60年后明嘉靖十七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胡宗宪。清代,徽墨名家胡开文、红顶商人胡雪岩;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当代,国家****。 好运哥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