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李自成手下“五虎将”的悲惨下场来谈谈明末农民起义的失败!

 飞扬AB 2017-04-15

明朝自建立以来,就始终面临着内忧外患,外患:先有蒙元残余势力不断袭扰北方,逼得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皇帝之尊,亲自戍边;再有倭寇不断侵扰东部沿海;后有建州女真,最终灭亡了大明王朝。内忧:流民和流贼。

“流民”和“流贼”二者根本的区别在于:流民是没有形成军队组织形式的反抗;流贼则是有军队组织形式的反抗,不论哪种形式,对于国家的危害都是很巨大的,明朝之所以会灭亡,其实并不是亡于建州女真,也就是后来的清朝,而是亡于流贼,这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定论!那么,流贼的危害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呢?

读者朋友们就算是没见过蝗灾,可能也听说过,就是所到之处,寸草不留!李自成号称百万大军,实际能够战斗的部队不过30万左右,称得上是精兵的不过10万左右,每当行军,前后左右各有军队保护,中间夹着老弱妇孺六七十万,这么庞大的群体可以说是走到哪里,哪里就会被吃的一干二净,当地的老百姓避之唯恐不及,哪里还会拥护呢?李自成初次进入河南提出的口号“均田免粮,跟了闯王不纳粮”,可是不纳粮拿什么养活这些人呢?打击豪强!豪强打击完了之后再怎么办呢?再次流动!就这样周而复始,没有丝毫建设,留下的只有破坏和一片荒凉!正是这种流动性严重破坏了明朝的经济基础。正是这种流动的战略,所以明朝政府把他们称之为流贼。

在姚雪垠《李自成》中,李自成的部队俨然成了王者之师,手下的将领,尤其是大将们无一不是勇敢、正义、廉洁、忠诚的化身,可是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李自成的老班底就是所谓的“老八队”,里面有五员猛将,后人把他们称为“五虎将”,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

刘宗敏

在姚雪垠的《李自成》里面,刘宗敏是武将里面做第一把交椅的,军中称之为“总哨”,相当于前线总指挥,勇猛是有的,为人也豪爽仗义,政治素质呢?在进入北京之后,其表现与小说中描述的大相径庭,且不论他拷打明朝官员索要金银,就以李自成派他进攻山海关的时候,他和李自成的一番对话:

李自成:捷轩,这次山海关之战,你去指挥吧?

刘宗敏:大家都是做贼的,凭什么你在京城享受,我却要去前线卖命?

李自成:......那大家一起去!

笔者揣测,李自成在此时内心可能已经骂了刘宗敏的祖宗八代,可是也无可奈何。

刘宗敏:那好吧

可以看出刘宗敏的水平也就是个流贼,在革命即将成功的时候,居然还以流贼自居,对老大竟然是这种态度,可悲、可恨、可叹!也可看出李自成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手下,没有一个开国帝王的气象!最后,刘宗敏在湖北九宫山地区战败被俘,一说是被清军用弓弦绞死,一说是被凌迟处死!

田见秀

田见秀到是一位非常和善、忠厚,仁慈的人,在姚雪垠的《李自成》中,描述的和实际情况差不多。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忠诚度不够,比较容易反复,在李自成死后,他先受明朝何腾蛟的招抚,投降了明朝、后又投降了清将佟养和、再后又归附了李自成的继承人李过,不久,又投降了清朝,在多尔衮的“降叛反复者俱斩”的命令下,被杀!还有一种说法说他后来出家做了和尚,法号“玉和尚”,他一直信佛,这个选择倒也不意外。田见秀的反复,在当时的流贼里面还是好的,这些人属于有奶就是娘类型的,在他们心里没有节操,只有利益!

李过

李过是李自成的亲侄子,外号“一只虎”,作战勇猛是不用说了,在姚雪垠的《李自成》里面,李过简直就是个完人,尤其识大体,能够代人受过。进入北京后,因为没有被立为太子(李自成没有儿子),也没有被封王,心态发生了变化,流贼本性暴露无遗,在他和李自成的一番谈话中,就可以看出:

李自成:补之,你最近考掠官员的手段也不比捷轩强到哪里去啊!差不多就行了,别太过分!

李过:你少管!你自己做好自己的位置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你不要管太多!

这是臣下兼侄子应该对叔叔兼领导说的话吗?李过就是这样说的!李过的结局还算是好的,在李自成死后,李过继承了大顺军的实际管理权,可是威望不够,这些草头王们不服,大顺军分裂,李过为了缓和内部的矛盾自己退出大顺军的管理层,隐居起来。

根据最新的发现,李过隐居在今江西修水县、湖南平江县与湖北通城县交界的黄龙山做了道士,改名李绣,法号黄龙真人。

袁宗第、刘芳亮

二人在李自成高级将领里面属于比较好的,都只投降过清朝一次,可是因为部下的流贼底子,就算自身再忠诚也控制不了那些“有奶就是娘”的部下,在李自成死后,袁宗第和刘芳亮一直积极抗清,可是几次战役都是因为部下叛变投敌而失败,最后刘芳亮战死最后荆州(一说郴州),袁宗第在一次部下的集体叛变后,最终被俘,被杀害于巫山县。

明末的农民起义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同于之前的农民起义,和唐朝的黄巢差不多,都属于流贼,在国家遇到灾害的时候,因为没有及时赈灾,百姓们为了活下去,才会铤而走险。流贼没有根基、没有纲领、没有纪律,有的只是活下去的欲望,所以他们不会顾老百姓的死活,只顾自己,有利则降,无利则叛。在投降时,像刘芳亮投降时带有一万人马、袁宗第投降时带有三千人马、田见秀投降时带有七千人马、郝摇旗投降时带有四万人马,都是一纸招降书立即投降,不敢讲任何条件,只要是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即可。他们这种做法在明末流贼中是最为常见的,当年他们就是这样对付明朝的,为了缓解当下的困难才投降,也不是想投降后安心做朝廷的顺民,李自成当年也做过这种事。满人进关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生产,这样才能把人民固定在土地上,也是最得民心的地方,可是,这些做流贼惯了的人既不会种地也不想种地,所以不断投降,不断反叛,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出现,汉人引领者满人追剿起义军,其实就是是掉了民心的表现。

因此,从李自成的“五虎将”悲惨的下场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明末农民起义流贼性不改,失掉了民心,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