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库报告|中国人的牙齿怎么了?

 3gzylon 2017-04-15


一百年前我们缺的是现代口腔诊所和口腔保健计划,现在我们缺的是有护牙意识的国人。

  中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牙疼不算病”。2016年全国爱牙日前夕,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的调查显示,超过5000位受访者中约40%并不知道口腔疾病与全身疾病相关。

  近日,一项针对2169名受访者的口腔健康调查显示,22%的人从未接受过口腔检查,23.5%的人认为“觉得有需要才做”。而“有需要”的时候,往往就是牙病发作的时候。国人常常忘记了,“牙疼不算病”的下半句是“疼起来真要命”。

  尽管如此,不少人还是死扛着。调查显示,71.2%的受访者在出现牙疼的时候会采取死扛、喝冰水镇痛或吃止痛药片的措施,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治标不治本,仅有28.8%的人表示会看牙科医生。

  由于大多数人不就医,国人的口腔健康问题一直不容乐观。我国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根据最新一次的调查结果,中国35-44岁中年人龋病患病率为88.1%,65-74岁老年人龋病患病率为98.4%,可以说大部分国民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牙齿疾病,并且中老年人的缺牙现象也十分普遍,中年人人均2.6颗,老年人人均11颗1。

  究其原因,中国人的牙病与缺牙如此普遍,都是因为不重视保护牙齿。

 

中国人这样对待牙齿,牙齿没问题才怪

 

  国人的用牙习惯,用年轻人中流行的一个词可以概括——“任性”。人们对用牙齿嚼冰块、用牙齿咬断一根线、用牙齿撕开泡面包装袋、用牙齿撬开玻璃啤酒瓶盖等情况习以为常。

  用牙齿咬硬物,很容易导致牙齿松动和牙隐裂,甚至是牙齿劈裂,也就是断牙。牙隐裂常常继发龋病,牙齿松动更导致细菌更易侵入牙周韧带和齿槽骨,导致牙龈发炎,最终使牙龈与牙齿分离。到了中老年以后,牙齿渐渐坏死、脱落,想补救已经来不及了。

  要追问掉落牙齿的原因,真的是“没有故事,只有事故。”而这些事故通常是吃着东西时,牙齿就突然脱落了。

  “母亲的牙齿已经掉了4颗,几乎全是在咀嚼东西时脱落的。”

  “爷爷吃饭时掉的,掉了就掉了,感慨几句就没有下文了,也不知道牙齿扔哪里了。”

  “外婆吃汤圆时,牙齿突然黏在汤圆上。”

  类似的事故不胜枚举。

  多数受访者的父母或祖父母患有各种牙病。一名90后说,其父母亲的牙周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补救,只能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措施来弥补,延缓牙齿的坏死,现在才算吃到平时不注意保护牙齿的苦果”。这不仅仅影响老人的身体健康,也可能会影响家庭关系。调查中,40.1%的人认为老人缺牙导致“精神状态不佳”,14.7%的人感到老人缺牙后“沟通欲望下降”。

  另一名90后,由于其父母不重视护齿,自己也不太在意,现在已经深受牙病的折磨:“有时候疼地不可理喻、想死、喝药没有作用、只好去了口腔科。做完治疗后疼得更是不可理喻,想哭但不敢哭,只好躲在医院的角落里偷偷哭,痛得直接想死。”

  中国人自古不重视牙齿护理。作家鲁迅先生从小患有牙痛,深知中国人向来不把牙齿问题当一回事,“如果牙齿健全,决不会知道牙痛的人的苦楚,只见他歪着嘴角吸风,模样着实可笑”。然而,长辈却斥责鲁迅“不自爱”,所以才得了这么个病。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医学里,牙病往往会被当成内在病灶的外在反应。

  后来翻了中医药书,鲁迅才发现上面说牙齿属于肾,所以“牙痛”的根本原因是“肾亏”,这才明白自己何以牙痛还要被骂。中国人对牙病充满了误解和忽视,自然深受其害。鲁迅常常被牙痛折磨得难以吞咽,进一步加剧了他的胃病,甚至整夜无法入眠,导致神经衰弱。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口腔健康的意义不止于牙齿健康这范畴,它是达至整体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促进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这些医学常识能够早点在中国得到推广和实践,鲁迅可能就不用受牙痛的苦了。

 

中国人从骨子里不重视牙齿

 

  口腔健康作为一项公共卫生事业,启动于1916年成立的中华公共卫生教育联合会,该会是我国第一个卫生教育组织,下设牙齿卫生组。1917年,加拿大人林则(Ashley W .Lindsay,1884~1968)才在华西协和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牙科专业。

  但现代牙医传入中国后,一度还走错了方向,导致鲁迅终生为中国牙医的落后忿忿不平:“(中国人)每每只学得镶补而忘了去腐杀菌,仍复渐渐地靠不住起来。牙痛了二千年,敷敷衍衍的不想一个好方法,别人想出来了,却又不肯好好地学。

  同时代的日本小说家谷崎润一郎,与鲁迅持相反的观点。日本人自明治维新以后,牙医迅速普及,鲁迅在长崎只花了两元钱就祛除了牙结石和牙菌斑,缓解了牙龈出血的情况。

  看到日本人的牙齿越来越美白,谷崎润一郎却甚为不满。因为西方人洁白的牙齿常常令他想到现代厕所的白瓷砖,闪闪发亮得令人觉得“狡黠”,象征着西方文化“武装到牙齿”的入侵,所以他坚持认为东方人原有的黄牙和乱牙才是最好的。

  如今日本大概已经没有多少人认为“黄牙”是健康的了。

  1989年,日本厚生省正式在全国推行“8020”计划,将80岁拥有20颗健康牙齿作为目标,呼吁人们从小爱护牙齿。

  1994年,世卫组织与世界牙科联盟在东京举办学术大会,将“8020”计划扩大,并开始在其他国家进行推广。这项计划使日本发展成全球牙齿健康第一的国家,但是在中国的推广却没有那么理想。

  据世界牙科联盟(FDI)2017年3月发布的《全球口腔健康》白皮书,在世界各国6-19岁的青少年中,龋齿率最低的国家是日本(16%),中国的龋病患病率处于中等水平,位于40%-59%之间。中国仍然有不少人像谷崎润一郎一样,对满口牙病不以为然。

  调查结果显示,36.2%的受访者认为对牙齿健康的管理“很不重要,做好日常护理就好”或“不太当回事,没觉得有什么口腔问题”。

  一位受访者提到,国人对牙齿健康基本没有预防意识:“他们刷牙就刷那么几下,有时候干脆就不刷了。在他们的理念里,牙坏了就去补,补不了就根管治疗,再不行就镶牙,这是件太正常的事情了。”

  所以,大部分受访者也对自己未来的牙齿健康感到悲观,仅仅有21.3%的人认为他们到了80岁的时候能够拥有20颗以上的健康牙齿。

 

提高口腔健康水平,要每一个人行动起来

 

  中国人少去牙科医院的另一个原因,是经济原因。一方面,中老年人保持着节俭的消费习惯,认为看牙是非必要的事;另一方面,口腔医疗在中国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

  在一线城市,由于口腔医疗行业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水平,洗牙、拔牙、补牙等基础项目并不昂贵,部分城市还将这些项目纳入了医保。但是在二三线城市以下,专业的口腔医院和牙科诊所仍然很少,民众即便想看牙,选择也不多。据介绍,中国内陆的口腔诊所目前只有16000多家,和英国差不多,但英国人口只有6000万人。刨去质量堪忧的牙科门诊,专业化的口腔医疗机构更稀缺。

  我国自1989年起以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全民口腔健康教育已进行了近三十年。经过政府与社会的推动,中国人的护牙意识有了显著的提升。尤其是在新中产与青少年当中,定期去口腔医院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为了治疗一时之牙病,牙科医生给予的口腔护理指导是就诊者受益终身的意见,既能直接改善个人的口腔健康,也能间接地影响家人,使口腔护理成为全民常识。

  全民口腔健康是一项公共卫生事业,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勠力推动,改变我国“自从盘古开辟天地以来就未曾发明过一种止牙痛的好方法”(鲁迅语)的传统,提高口腔医学水平。

  一百年前我们缺的是现代口腔诊所和“8020”口腔保健计划,现在我们缺的是一个个像鲁迅一样有护牙意识的国人。要改变你的口腔健康,终究要靠你自己行动起来。(作者:张家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