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三公发给各州的要求讨伐董卓的书信,寄到了冀州牧韩馥那,这个韩馥就是我们之前提过的,董卓在两个投靠他谋士的建议下,起用的地方大员中的一个,而且是排位在第一的。在董卓起用的那一批人中,只有韩馥被任命为了拥有地方军政民大权于一身的州牧。在当冀州牧之前,韩馥是九卿之一的御史中丞。 图1、韩馥 我们看一下韩馥收到这个伪造书信之后的反应。韩馥没有立即做决定,而是先找来幕僚商议,这无可厚非。但他一开口说的这话,就暴露了他的处境和偏向:“当今我们是应该帮助袁绍呢?还是帮助董卓呢?”确实他的处境很尴尬,他是因为董卓的提拔才能当上这冀州牧。可他又是袁家的门生故吏,在仕途中一定也得过袁家的帮助和支撑。这时的韩馥,确实是应该左右为难。 图2、袁绍军中(《虎牢关》) 可他找幕僚来商量这件事,又暴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此前,董卓为了安慰平复袁家,封袁绍为渤海郡守,当时的渤海郡在冀州的管辖范围内。按照诞生州牧之后的职级序列,袁绍是在韩馥的制下。因此韩馥为了防止袁绍有异动,派了不少人去监视袁绍。而这一回,韩馥忽然拿出了一个很中立的问题,到底是该帮袁绍还是董卓呢?显然这一回,韩馥已经将天平的一端倾向了袁绍。 图3、董卓(《虎牢关》) 探究韩馥更倾向于袁绍,和袁家的关系比董卓有更深渊源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大势。董卓在京城的所作所为确实不得人心,靠近洛阳的几个州的州牧、刺史、郡守们,这一会可能都已经在蠢蠢欲动了。想必韩馥肯定也看到了这一点,再加上收到桥瑁伪造的信。韩馥知道讨伐董卓的号角就要吹响了。当然,想必董卓仅仅依仗军队武力,袁家的影响力更大更透彻,对韩馥的吸引力也更大。 图4、韩馥商议军情(《虎牢关》) 正是这样的考虑,让韩馥问出了这句话。但问这句话的韩馥,一样暴露了他依附性的性格,以及他的短浅目光,他还没有意识到州牧是这个独立性多么强的职位。正是这样的性格,以及短浅的目光,让他只能面临自己悲剧性的命运。 在韩馥问出这句话之后,没想到他幕僚里的一位说出了更彻底的话,想必这位幕僚也是看透了韩馥的小心思。他的这位从事刘子惠这样说:“如果是兴兵那就是为国家,说什么董卓、袁绍?”一句话让韩馥面红耳赤,但同时给了韩馥一个更高尚的借口——讨伐董卓是为了国家、为了大汉。 韩馥的这个谋士,思虑倒是挺周全,接着给韩馥建议到:“用兵是天下最忌讳的事,不要当第一个。我们应该等等看其他州,如果有忍耐不住的,我们就跟上。我们冀州的势力是最强的,到时候得首功的一定是我们冀州。” 韩馥听后很是同意,然后就写书信给袁绍,诉说董卓的可恶,并表示愿意和袁绍一起举兵。 就这样董卓任命的最重要的地方大员,加入到了讨伐董卓的行列里。原来是帮助董卓在积极防范袁绍的,如今却在劝袁绍赶快造反。 其实不用韩馥劝,袁绍早就想举兵了。而且他从洛阳跑出来,还是有所凭仗的。一方面是袁家的门生故吏遍地,随便到哪找个地方都没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王匡的存在。我们回顾一下,当时何进密诏董卓进京的时候,招了三个人前将军董卓、东郡太守桥瑁、武猛都尉丁原,而且派出去一个人——王匡。何进、袁绍让太山人王匡回老家招募弓箭手。但在王匡归途的时候,听说何进死了,然后王匡就回乡避难了。 图5、虎牢关中的王匡及部下(《虎牢关》) 董卓掌权之后,征用了王匡任河内郡守。王匡在史书里没有出现在董卓任命的人员名单中,可按时间推算,王匡当上河内郡守肯定是在董卓掌权之后。那王匡当上这个一方诸侯的河内郡守,有可能是董卓有意拉拢提拔的,也有可能是董卓当时根本无暇顾及地方官员任命,而由朝廷里的其他人运作任命的。 关于王匡怎么当上郡守的我们不用去细追究,但王匡实实在在已经是河内郡郡守了。而且他和袁绍的关系,那肯定是不用说。在密谋反对董卓的阵营里,此时王匡和袁绍走的是最近的。 图6、集结好的诸侯们(《虎牢关》) 转过年来的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在桥瑁那份伪造书信的点燃下,洛阳以东已经有了四拨举兵反对董卓的人马。第一拨离洛阳最近,就在王匡任太守的河内郡,和王匡在一起的是他的老同事袁绍,同时这一拨有冀州刺史韩馥在邺城做粮草供应。第二拨人最多,都吞并在酸枣,其中包括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邈的弟弟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以及刚刚自筹兵马的曹操。第三拨,在颍川,只有豫州刺史孔伷。第四拨在鲁阳,只有袁绍同父异母、但是嫡出的后将军袁术。 图7、袁术军中(《虎牢关》) 这四拨人马,互相之间搞了串联,共同推举职位并不是最高的袁绍为盟主。以上所说的这些人,就是我们在三国演义里所说的“十八路诸侯”真正的组成,算一算其实只有四路人马,而且有名有姓的人加起来一共也只有十二个。如果再加上后来加入的孙坚的话,也只有十三个。 那比较一下,三国演义里为了加强戏剧化效果,又加入了那些人呢?三国演义所说的这些人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扬。 十三个加五个正好是十八个,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在三国演义里就这么诞生了。三国演义是小说演义,但很多人会把它当真。我们这里简单澄清一下,为什么讨伐董卓的大军里不会有这五个人。首先看之前十三个所在的区域,除了王匡所在的河内郡,其他人都在东汉十三州的豫州、兖州、冀州境内。河内郡在司隶州,离这三个州也不远。从地域上看,当时能串联起来的也就是他们。当时交通通讯都不那么便捷,而且讨伐董卓又是掉脑袋的事,实际上的波及范围不会太大。 图8、推荐袁绍为盟主(《虎牢关》) 再一个就是三国演义里加的这几个人,与实际情况不符。首先孔融不是北海太守而是北海相。其次,马腾还在朝廷镇压的羌人叛乱队伍中不可能是西凉太守,而且历史上也没有西凉这个郡。再次,公孙瓒不是北平太守,此时在幽州是奋武将军,而且也没有北平这么个郡。 其实不管十三个,还是十八个,确实是有讨伐董卓的关东群雄。可这些人,真的是为了大汉江山吗? 《十八路诸侯》这一期就到这里,下一期我们一起解读,欢迎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