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分享-三月杂文类

 多多金星 2017-04-15

简要说明:正常字体为书中原文、斜体字为个人感想。

反思类

我们参加微课,报名培训,买来各种学习材料。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一年参加近 200 门在线课程,简直是疯狂。可是,我们除了在听课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恍然大悟”的认同感外,一个月之后,你发现自己还是一样焦虑,生活照旧。 我们学的越多,越觉得焦虑,也发现学了的很多东西记不住。

相信你我的身边可能都有类似的“好学者”,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悲哀,如果你个人也有类似的倾向,我再一次推荐黄金思维圈,好好花点时间想想WHY再行动。

这个世界上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普朗克的知识,它属于那种真正懂的人,他们付出了努力,另外一种叫做司机的知识。他们只是会鹦鹉学舌,说一些他们都不能理解的内容,但是却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 掌握很多知识当然很好。但,你掌握的究竟是司机知识,还是普朗克知识? 实践比信息、知识和技能加起来都要重要。所有的阅读,听讲座,参加学习或聚会只是开始, 更重要的,找到一个自己愿意投入的领域,专注深入地研究、实际地提高自己。

感兴趣的话建议百度普朗克的司机

有时候我们会去感慨“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你的侥幸心理,你的明知故犯,真的会提高意外比明天先到的可能性。

个人成长类

不要问别人,做什么好,而是自己想做什么。决定出路的是自己;改变工作,决定职业的也是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是自己;不断迎接挑战的也是自己。在为组织做贡献时,给自己定下高要求的是自己;不允许自己厌烦,而采取预防对策的也是自己。
黄金思维圈again

两年前开始,我把我写作的经验分享给别人 —— 大部分是通过收费的形式。因为我发现,只有当人们付费了之后,学习的意愿反而更强烈 —— 并不是因为收费让人们变得更爱学习了,而是付费这件事情,把真正愿意学习的人群筛了出来。所谓「教学相长」,莫过于此。好的学员会激发老师强烈的分享欲,也会激励老师努力学习,不能让学员觉得 Ta 是个水货。

我上一次的线下时间管理分享真真切切地体会了作者上述的文字,这一段话让我有两个体会:
1.关于“标准”
现在的社会太纷繁复杂了,所以才会有歌词里的: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在公司里面的绩效考核也好,在学校里面的期末考试也罢,都是一种手段或标准把人区分开来,在商业竞争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找准自己的目标客户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于我们个体来说,我们交友的标准是什么?我们选择公司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恋爱、结婚的标准又是什么?想清楚了标准无疑就找到了那双慧眼。
2.教学相长
这半年来一直萦绕在我耳边的话:
独行虽然走得快、众行才能走得远!

很多人在听讲座之后,都会感觉到,听着感动,想着激动,听完想完之后还是一动不动。
这样的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我现在相信,倦怠不是因为工作太辛苦的原因,而是工作没有成果。如果你现在做的事情势头不错,你会保持动力,并且精力充沛。

“要把自己融入节奏中去,把自己培养成一种习惯动物。” “决定了就做。不说泄气话,不发牢骚,不找借口。” “早睡早起,每天跑十公里,坚持每天写十页,要像个傻瓜似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因为“笨”所以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而是自作聪明,如果真的像个傻瓜一样去坚持一件自己真心想做并愿意不计后果去努力的事,可能我们早成功了。

科普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相信,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 21 天,以致于很多活动都以 21 天为一个阶段。其实,21 天的说法来源于医学上的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发现,断了肢体的人,一般会在 21 天后习惯断肢的状态。 后来,这一研究结果在传播的过程中被曲解,竟然变成了大众的共识:养成一个习惯需要 21 天。其实,我们自己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有的习惯容易养成,有的习惯难以养成,不可一概而论。
补刀一下:你是不是曾经被一万小时理论忽悠的死去活来?如果答案是,这里有一本秘籍适合你《刻意练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