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的治法 在治疗上根据痛风性肾病(GN)病因病机,大多数专家都认为其病以脾肾两虚为本,浊瘀内停为标,故健脾补肾化瘀泄浊是本病的基本治则。盖补肾能使肾藏精、主水功能正常,精微物质得以保留,湿浊之邪得以排泄,健脾则脾之运化升清功能正常,水谷得以化生精液,湿浊之邪难以生成;泄浊通络,活血化瘀,消除病理产物,使经脉流畅,湿浊瘀血之邪不能滞留为害。这是现代人治疗此病的法则与方药,那么古人是怎样治此病的呢? 下面就分析一下古人治疗(GN)的法则及治疗方药在《经典》中早已有论述,“痹”与“闭”都是壅塞之义,要把“壅塞”打通有几种治法,徐之才、李时珍等对痛风肾病(GN)有较多的研究,在现在还有其深远意义,徐之才谓: (1)宣法。“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时珍为之释曰:“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甚则或吐或利以遂之。”此文提示我们除了用利尿外还可用宣散、催吐法从肌肤、上呼吸道排泄毒邪,以增加排毒的面积及途径。 (2)泄剂。徐之才谓:“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时珍为之释曰:“去闭,当作去实。”泻法实际上是用葶苈子从上宣发,在下润肠通便,而大黄从大肠泻下热结,达到上宣发下润肠通便,全身上下都排泄毒素,可见其排毒的途径不局于活血利尿法,泄法是痛风性肾病(GN)宣泻毒邪的重要途径。 (3)轻剂。徐之才谓:“里闭者,火热郁抑,津液不行。有燥热伤肺,金气膹郁,窍闭于上,而膀胱闭于下,为小便不利之症,以升麻之类探而吐之,上窍通而小便自利矣。所谓病在下取之上也。”轻法能从上呼吸道皮肤散发毒邪,在下可从小便、大便排泄,而正气不受损伤。 (4)滑剂。李时珍为之释曰:“着者,有形之邪,留着于经络脏腑之间也。便、尿、浊、带、痰涎、胞胎、痈肿之类是矣。皆宜滑药以引去其留着之物。”滑法能使毒邪从大小便排出,滑剂主要是以润滑大肠为主,因大肠排毒面积大,比其它任何一个的途径排毒量都要多,所以说此法是治痛风性肾病(GN)不可轻视的法则。 |
|
来自: ZHENGNS33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