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门传承了3000年的技艺,全国只有三个人会,86年的他是其一,连奔驰都找上门合作

 我在存在 2017-04-15

| 生活·艺术·家 |

极致生活方式的发现者



一个人最大的幸运,

莫过于在更早的时候,

就遇到了吾之所爱。


左丘叶雕

86年的刘政,

如今时常被媒体找上门。



有一个好爱人,

能让自己越变越好,

有一个痴迷的爱好,

更会让自己不经意间,

就变得闪闪发光。



天生与艺术为伍的刘政,

拥有好爱人,

也拥有痴迷的爱好。

 


那一手将随处可见的树叶,

变魔术一样“雕”出各种

或写意、或写实画面的手艺,

让众人惊叹不已,

更让媒体蜂拥而至。


 

叶雕,顾名思义就是在叶子上雕刻。

它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

最早可追溯到周代。



相传,周成王与弟弟叔虞一起玩耍时,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剪成一个似玉圭的玩具送给了弟弟,并道:“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


摄政王周公旦听说这件事,就去问周成王,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开玩笑,周公听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


最后周成王不得不把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的唐地,作为封地封赐给叔虞。



这可能是叶雕技艺最早的发源,

但这门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

却没有如剪纸那样被历朝历代人熟知,

至今更是知之者甚少,

而能将叶雕做的形神兼备者,

全国不超过三人,

刘政便是其一。


刘政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

一个叶雕艺人之家,

从小就听爷爷讲“剪桐封弟”的故事,

看爷爷做叶雕。




或许是家族基因遗传,

他自小对设计痴迷甚深。

上大学后学习了建筑设计,

这是他心中设计领域的最高境界,

是理性与感性的最完美结合,

也为日后重新拾起叶雕,

打定了基础。


 

从烟台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

他就回到了郑州,

进入设计院,

从事建筑设计。

 


 

两年过去了,

建筑设计工作稳定、收入高,

但每天面对的,

却不是他眼中真正的设计。



每天在客户的要求下,

做模拟图或者画施工图,

做出来的东西,

往往并不是出自本心。

倒不如就此放手。



 从设计院辞职,

不出意料地成为家里的风暴。

老一辈的父母眼中,

追求稳定工作、和谐婚姻,

一辈子只为活而活。

可刘政这个85后,

想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活。

 



见到他之前,

了解他之前,

若听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难免觉得空泛。

见了之后才发现,

很多事情,

本就是价值体现,

做了,价值就活了,

不做,价值就还尘封着。

 

 

正如一片普普通通的树叶,

谁曾想有一天,

它不再只做护花的春泥,

还可以是梦想的画布,

历史的记录。



虽然叶雕是学自爷爷,

但爷爷做的叶雕缺少艺术设计,

叶子也只能保存一个小时。

 

 

辞职之后,

为了寻回并创新儿时所学的叶雕手艺,

刘政开始了自我放逐的两年,

四处走访学习叶雕技法,

搜集叶雕资料。



2015年底,第一片完整的叶雕作品终于被他摸索成功,与叶雕相依相伴的旅途,就此开始。


他给叶雕取名为左丘叶雕,寓意要像写《春秋左氏传》的左丘明那样,即便再艰难,甚至失明,也要坚持把叶雕技艺做下去。



技术复原成功的同时,

刘政还做了各种技术突破。

首先是将可做叶雕的树叶类型范围,

从古老单调的桂花树叶,

拓宽至六七种,

包括法桐叶、枫叶、菩提叶、

玉兰叶、香樟树叶、女贞树叶等。


 

这些树叶无不具有一样的特点:

叶脉呈网状结构,

细密结实,

叶肉呈粉末状,

易于剥离。

 

 

在呈现效果上,

他对叶子进行了前后上色处理,

让叶雕的呈现效果变得多样化。

在保存上,

又通过特殊工艺,

使得叶雕能够长久保存,

不褪色,不变形。 

 


 

做叶雕的过程,

首先是选择树叶,

不同的树叶季节性不一样,

春夏秋冬各有其适合的树叶,

还必须完整、没有任何瑕疵,

不能有任何裂纹、孔洞。

 

 

经过三四天的浸泡、清洗,

保证树叶上面,

没有任何杂质存留。
 



接下来进入蒸煮环节,

蒸煮过后便是雕刻。

由于每片叶子结构的细微不同,

蒸煮和雕刻,

都是要多次反复重复的步骤。

 


正常情况下,

需要反复十来次,

蒸煮时间不一样,

树叶小、嫩,就快一点,

大、老就慢一点。



 雕刻完后,

需要再清洗、浸泡,

然后高温脱水,

进入最终的染色阶段。

 


 

每一片叶雕作品,

在经过高温煮、颜料染、刷子剥等

五六十道工序之后,

薄如蝉翼,柔软如布,

不腐不烂,可存百年。

 


刘政的作品里,

最复杂的得三四个月,

如《远山》,

平常做最少也得半个月,

工序太多,

走下来至少得半个月。
 

 

工序里最难的是叶脉叶肉剥离,

雕刻、染色都是自己做,

染料也要自己调配。

将水粉水彩

和各种化工染料一起调配,

全部自己摸索,

一点一点尝试。

 


 《水墨船家》是刘政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爱设计的人,

大抵心中都有份诗和远方吧。



他的作品中,

常带着山水恣意、

宁静洒脱的意味,

或有童孩嬉戏。



或有小鹿欢快地,

奔跑在山林里。

 


连佛也带着些诗意静谧气息。



2015年,

左丘叶雕被列为郑州市金水区

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越来越多的人,

因为喜欢叶雕慕名而来。

奔驰集团北京部,

为了给即将返回德国的高层领导,

送上所爱,

便找到了刘政。

 

 

其实在此之前,

刘政被邀去北京理工大学讲课,

也是由奔驰赞助。

刘政最终将奔驰北京办公部,

雕刻在了一叶之上,

被这位奔驰高层带往异国他乡。
 

 

朋友私人订制的《一帆风顺图》,

是他首次尝试在树叶上雕字,

30片树叶才出一幅成品。

 


 为了让更多人接触叶雕、喜爱叶雕,

刘政创作了工艺相对简单的

叶脉画、叶脉书签、树叶挂坠、

树叶手串、树叶手机壳、树叶标本等。

 


还自办展览,

创办叶雕网站,

系统而具体的介绍叶雕文化。

 


刘政心怀更广。

左丘叶雕在最开始的两年里,

全部投入都是他

早期做建筑设计时的积蓄,

直到去年才稍有好转。




他知道像自己一样的手艺人,

在河南还有很多,

他们都面临着一个窘境:

即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果不主动走出去,

很难靠手艺满足温饱,

更别说传承。

 


而目前非遗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一线城市乃至国外友人,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

或好奇,或欣赏,或感念,

但无一例外,

大众对非遗的兴趣已被勾起来。

 

 

刘政发起成立了河南非遗文创联盟。

联合起手艺人抱团发展,

摒弃过去埋头自家,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观念,

与其他手艺人交流、切磋,

才是对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正途。

 

 

在这个联盟里,

已经有六十五个项目,

七八十个传统手艺人。


 

包括刺绣、剪纸、糖画、

手工风筝、拓片、扎染等

众多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



为让手艺人能凭手艺吃饭,

为让叶雕被更多人所知,

刘政一直在拼尽全力。



 不论这力气是绵薄,

还是磅礴,

这样“用力”的举动,

都让人感慨:

有人去做了,

未来便有希望。



本文图片由刘政提供

“东方巧克力”


艺 非 凡

| 极 致 生 活 方 式 发 现 者 |

转 载 须 知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艺非凡原创

转载需回复“转载”二字


点击一下,品尝“东方巧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