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电商让农民“只花钱不赚钱”,原因是什么?

 Andy7798 2017-04-15

互联网+三农,必然会彻底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


这两天,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了对农村电商的调查,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本人曾经多次到农村电商一线进行过实地考察,亲眼看到了农村电商给农村经济带来的好处,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农村电商入驻农村,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农民、农业的经济和社会生态,利用好农村电商平台,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可以使农村、农民、农业直接和互联网对接,跳过中间阶段,形成后发优势,直接进入现代化。

这条捷径是通过电商平台在各村设立的村级服务站实现的。以淘宝为例,2014年10月,淘宝实施农村淘宝战略,启动“千县万村计划”,要在未来35年内建立10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村级服务站由农村淘宝合伙人设立,这其实相当于农村电商的基础设施,是普及农村电商的渠道和窗口。通过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当地农民可以很方便进行网购,同时把自己的农产品推销出去,分别被称为下行和上行。“焦点访谈”关注到,在农村电商服务站的实际运营中,存在网购商品进村容易,农产品上线销售不足的问题。他们举了个例子,贵州省黔东南州“2014111月,在农村电商进驻以前,快递业务量出口与进口比为1:5.78,也就是说,本地区每出去一个包裹会进来5.78个包裹。2015年,很多县市与几大电商平台开展了战略合作,设立了众多的村级服务站点,而就在这一年,每出去一个包裹会进来6.35个包裹,进口包裹增加,说明本地电商业务量相对在萎缩。2016年同期1:5.54,也仍然没有明显好转。”

就此,“焦点访谈”得出结论称,要让农民具有持续的消费能力,从农村电商角度来说,就应该做到工业品下行与农产品上行的相对平衡。否则,就是“只花钱不赚钱,最后还谈什么脱贫致富呢?”这个结论过于草率。简单把农村网购进来的商品称为工业品,而把农民卖出去的商品称为农产品,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依然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思路。只有在传统的经济领域,才会把产品分为工业品、农产品,实际上,这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农民网购的商品,有相当一部分是奶粉、面条、饼干等食物,这些食物必然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又怎么能简单称为工业品呢?上行和下行的包裹,只谈比例,不谈绝对数量的增长,是不科学的。即便如此,从一开始的1:5.78,到农村电商进驻当年的1:6.35,增加了0.55,说明农村消费有着旺盛的需求,改善了了农民兄弟的生活,这也是重要的。

改变要有个过程,从2016年起,已经比2015年同期下降了0.81,为三年来最低,不正是农村电商开始发挥作用的表现吗?

农村电商,的确应当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道窗口和渠道,网购商品的下行方便了农民生活,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商品,而不必到村口小店买那些假冒伪劣产品。同时,农村优质的农产品,也可以经过这个渠道获得上网销售的机会,让农民发家致富。

但是,农村电商一入驻,就必然会带来农产品的热卖大卖吗?显然不可能,电商平台只是提供了一个渠道,一个机会,让农产品直接进入网络销售,农村电商服务站的合伙人,可以帮助农民销售,但并不能直接从地里把农产品变出来,马上就能销售出去。地里生长的庄稼、水果、蔬菜等,要从农业生产的果实,变成农业“产品”,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有一个产品化的过程。

农业的产品化,要有品牌的设计、产品的规划、生产的流程、标准化的质量管控、销售的策略、市场的营销、风险的控制等等,不是简简单单说上了网,就能够卖得动的,生产方式不从根本上改变,是不可能做到的。当下,我国农村大多数地方依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模式,除了已经建立起来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其他地方的农民,对于农产品的专业化和产品化,基本闻所未闻。就这么一个现状,怎么能简单说“各大电商平台不约而同都看中了农村市场,都在跑马圈地。相比而言,对于工业品下乡,大家都做得风生水起,争先恐后,而对于如何实现农产品上行,似乎办法不多,热情也不高。”电商下乡,只是提供了一个机会。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倒逼各地小农经济模式的转型,从分散化、原子化的小农经济,转变为专业化、集约化、产品化的农业专业产品。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道路。三农问题困扰中国人几千年,农耕文明甚至严重制约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无数的小农经济的存在,“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几乎不需要现代化的产品,更不需要社会分工,在家庭内部就实现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超稳定的小农经济结构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在原始的农业生产状态下,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适合的耕地是有限的,地里的产出也是有限的,粮食生产是有上限的,当粮食生产的上限满足不了人口的时候,就会发生饥荒,人都吃不饱,更满足不了官府的征收,人们只好逃难,于是饥荒带来流民,流民带来农民起义,“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就是为什么井田制的周王朝终结之后,中国历代王朝均没有超过300年的“黄炎培历史周期律”的根本原因,周而复始,治乱循环,根本原因就在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要打破这样的局限性,就必须打破小农经济。农村电商的入驻,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实际上,农村电商已经促使这样的变化正在发生。就“焦点访谈”提供的案例来看,也有这样的创业者。“华茜两口子开发了一款米酒,选择当地特产朱砂,建立了销售渠道,生意反而做得越来越好。可她还是放不下心中的理想,为自己注册了“黔乡百味”的商标,她仍然在找寻那个利润高且有影响力的产品,希望有一天把网店再风风火火地做起来。

华茜两口子能够想到做当地米酒的销售,并且自己注册了商标,实际上已经摸到了农业专业化、产品化的门槛。他们要做的,是倒过来整合当地的农业产品资源,进行产品化、专业化生产,建立自己的品牌、标准、风控,由于农产品的周期长,甚至可以预售,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电商的平台盈利

能够在电商平台上做到盈利的农产品,必须要走专业化、产品化、集约化的道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这是最好的办法,没有之一。我在江苏沭阳看到,当地农民早在互联网文明曙光初现的时候,就开始积极利用这个新的平台,在论坛、贴吧上展示、推销花木产品。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沭阳农村电商得到了蓬勃发展。淘宝上40%的花卉苗木卖家集中在沭阳,全县网商数量已超过3万家,带动就业15万人,2014年网上交易总额42亿元。在人们都在唱衰经济基本面的时候,当地依托于电商的物流业发展异常迅猛,农村淘宝入驻的当年,20151-8月全县快递发货量达到3740万件,同比增长137%

(农民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生产的是农“产品”,而不是“农”产品)

在江苏泗洪县,我也看到,已经建起了110个农村淘宝服务站。村淘点的合伙人,30%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农村淘宝的入驻,推动了农村人才回流。泗洪县位于洪泽湖边上,洪泽湖的螃蟹被人低价收购,到阳澄湖泡一泡就成了阳澄湖蟹,卖出高价。农村淘宝为泗洪螃蟹的销售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机会,避开了这个中间环节。泗洪县在农村淘宝上搞了网上螃蟹节,当时一位县长得意地告诉我,仅仅28分钟螃蟹就卖出了100万元,一天之内卖掉800万!

为什么沭阳的花木、泗洪的螃蟹能够在网上卖得动?原因就在于他们已经改变了农业基本的生产方式,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这才是真正的秘密!农村电商,其实是从渠道倒逼农业生产模式转型的机会,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大量的耐心细致的工作要做。

互联网+三农,必然会彻底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还是多点耐心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