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阳牡丹自唐宋开始兴盛,武则天为何怒贬牡丹?

 天地史话 2019-12-24

洛阳牡丹自唐宋开始兴盛,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自隋唐以来,洛阳牡丹甲天下。每年四月牡丹花开,千万游人从各地赶来观赏牡丹,争睹国色天香。

牡丹和武则天有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年隆冬大雪飘舞,武则天在长安游后苑时,曾命百花同时开放,以助她的酒兴。百花慑于武后的权势,都违时开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叶,傲然挺立。武则天大怒,遂命纵火烧之,并将烧焦之牡丹弃于洛阳邙山沟壑中。那些被烧焦的牡丹得洛阳邙山水土滋润,居然重生。人们欣赏此花傲骨,称其为花中君子。

其实武则天非常喜欢牡丹,她当皇帝的24年在洛阳渡过,洛阳的水土培育的牡丹花大花艳,甲于天下。

这个故事里的牡丹就是洛阳红,以洛阳命名的牡丹,这个牡丹品种从唐代流传至今,适应洛阳环境,开花早,成片开花,在洛阳街边公园非常常见。

其实最早在洛阳广种牡丹的是隋炀帝。隋炀帝杨广即位当年亲自来到洛阳,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认为邙山之南,伊阙之北,瀍水之西,涧河之东是绝好的军事要地,他决定在此营建东都城。

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书杨素为营建东都太监,纳言杨达为副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东都建成,洛阳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过百万,富商数万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国最大最美的花园。

据王应麟《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进二十箱牡丹,有赤页红、革呈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延安黄、先春红、颤凤矫等名贵品种。”这是说隋炀帝为洛阳引进多个品种的牡丹,全部进入西苑。

西苑。建于西元605年5月,是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时所建的皇家园林。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华丽的园囿之一。北至邙山,南抵伊阙,西边一直到今天新安境内,周围二百余里,如今在其旧址上的西苑公园和牡丹公园仅占其很小的一部分。

唐代和武周有高宗、武则天、中宗、玄宗、昭宗、哀宗六位皇帝先后移都洛阳。隋唐时期帝王喜欢牡丹,洛阳的牡丹非常兴盛。

到了宋代,洛阳是西京,很多官员和贵族在洛阳修建住宅和私家园林,洛阳园林名盛天下。宋洛阳园林之盛,有自然因素,即水土气候方面的优越条件,也有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即隋唐以来向为园林盛行之区,至宋,许多重要官僚在洛阳安家,故园林恢复的速度特别快。苏辙曾说:洛阳古帝都,而其贵臣巨室,园囿亭观之盛,实甲天下。

宋代欧阳修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做了详尽的考察,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宋代培育出了著名的牡丹品种姚黄和魏紫。

元明清时期首都在北京,历代皇家都种植和欣赏牡丹。慈禧“垂帘听政”时,认为牡丹雍容华贵,象征大清盛世,将牡丹钦定为“国花”,并传下懿旨,于颐和园修筑国花台,令将“国花台”三个字镌刻于石额之上。

国花台在佛香阁下东侧,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坐北朝南,呈阶梯状,上下14层,台墙土面,上面覆盖琉璃瓦(1972年改为13层),栽种从山东进贡的名品牡丹数十株,而园中其它各处的牡丹花台也颇具规模。每至五月满园牡丹盛开,景色蔚为壮观。

近代,洛阳是自1983年开始举办洛阳牡丹花会,后改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国家级文化盛会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