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钩沉:知行合一王阳明

 翠谷叠泉 2017-04-16

王阳明成长于程朱理学盛行的时期,而他却否定了“格物致知”的主流思想,开创了心学。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王阳明放弃了格物?“格物”究竟是什么意思?除了思想上的成就,王阳明又有哪些造诣呢?

为什么王阳明弃“理”从“心”?

历史钩沉:知行合一王阳明

王阳明出生的年代,程朱理学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为了能了解理学中的“格物致知”,王阳明决定亲自尝试去“格竹”,他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却丝毫没有收获而且还大病了一场,之后王明阳就放弃了“格物”的学说,他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的心学,与宋学传统开始产生了背离。当然,现在的人们可没有像王阳明一样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探索而静坐七天七夜。为了研究格物学说,甚至可以说王阳明有点傻,七天七夜丝毫没有收获竟然还在坚持。但最终也顿悟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心学”。

“格物”究竟是什么意思?

历史钩沉:知行合一王阳明

“格物”是在《礼记》里提出的重要概念,宋代大儒们在谈心性修养的时候把“格物”提到了最高的位置。在古代中国,格物是和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活动。在儒学的知识体系里,“格物致知”讲的就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这就说明了“格物”就与道德的息息相关。《全唐文》解释:“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可以通俗的去理解,其实格物是拿来某种事物与我们的内心参证。程颐说:“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至如言孝,其所以为孝者为何。”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孝顺”是什么意思,该怎么做,想清楚了这个,就是“格”了孝。这套理论当然也可以用来“格”竹子,拿竹子的品德与我们的心沟通一番。

被掩盖了的天赋

历史钩沉:知行合一王阳明

说到王明阳,大家不得不想到他的心学。但是相传,王明阳还是王羲之的后裔,其笔墨造诣原来是有优质基因的。事实上,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不仅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个书法家。在书法上,王阳明也是造诣极高,他的楷书沉着刚劲,端庄高雅。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被卓越的哲学成就所掩盖了的超凡脱俗的书法艺术成就。从王阳明的书法看“圣人之道”——王阳明的书法延续了“二王”的神韵,更显灵动。明代大家徐渭曾经称赞王阳明“以人掩其书”。王阳明的书法独特之处在于他将心学思想注入书法之中,他书法中体现的洒脱自由正应和了他追求的“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的精神世界,他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勤奋刻苦,也凸显了他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