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德道经》(道篇)帛书版全文及精解

 LGB936 2017-04-16

老子《德道经》(道篇)帛书版全文及精解(道经每日清修系列)

(2014-01-02 06:53:18)
老子《德道经》(道篇)帛书版全文及精解(道经每日清修系列)
老子《德道经》(道篇)帛书版全文及精解
(道经每日清修系列)
老子《德道经》(道篇)帛书版全文及精解(道经每日清修系列)
老子《德道经》(道篇)帛书版全文及精解(道经每日清修系列)
道篇

熊春锦勘校


第四十五章 觀眇(1)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①。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②。

无,名萬物之始也③。

有,名萬物之母也④。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⑤。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⑥。

精解:

道的象意爲“○”爲“无”,即數的“0”。古文道字,由首寸會意。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狀的物質、能量和環境。道雖虛无,卻生萬有。她生成並長養著宇宙萬物(包括人),貫穿於萬事萬物,萬物亦皆含有道性的物質。道雖是強名之,但以道路之道名之,義在人當遵行,並能通過詠唱誦讀等實踐體悟方法,而體道合道;道雖不能直接用語言表述清楚,但能夠心感體悟及部分性地闡釋,並且可以傳播於他人。可,古意爲在神龕前詠誦真言,就可以感悟道境,後演變爲誦讀經典可以明德知道。
道之名,超越後天意識認知的範疇,需要用无爲思識進行觀察體悟。道的命名,是強名,而不是常道的命名,應當逆向思維體悟。名,指萬物皆能有名,名定其性。修真學之中,可道和可名都是修真的方法,名可名即呼喚自己的名,主要是指體內“君臣”、“六親”之名,所以這種呼喚稱之為“非恆名也”。可,在修真學中是依照方法恭敬、肅穆地開口或者不出聲誦讀之意。
无,即是天地萬物尚未誕生出現前的先天的、不可名狀的、無法用意識充分表述的“无”和“○”狀態。“无”與“○”即道的象喻。“无”是萬物初始的道性物質能量形態。參見第四章註③。萬物:通行本作“天地”。“天地”亦萬物之一。
有,指道動化生德“一”,虛无生萬有,母於德“一”。道誕生宇宙萬物,最初是進入有名的德“1”狀態,道用德“一”生萬有,成爲萬物生化長養的根源,生成之慈母。在有名狀態中,道形成“無形”和“有形”,“炁”與“器”兩種形態共存。
明德體道,應當常在沒有後天有爲意識活動和幹預的狀態下,運用无爲思識仔細體悟和觀察其中的妙象。當處於後天有爲意識活動爲主時,注意隨時捕捉和發現稍縱即逝的微妙現象,及時進入无爲思識狀態進行體悟和實踐。
道與名,无與有,眇與噭都源出於道“〇”和德“一”。名稱雖然不同,但所反映的實質都是道和德。把握太極陽魚弦線和太極陰魚弦線,知白守黑地突破這兩重玄,從太極中央突破,使太極復歸於德的“⊙”態和道的“○”態。這個突破點,就是淳德歸道之門。

=========================================

第四十六章 觀噭(2)

天下皆知美爲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①。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②。

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③。

萬物作而弗始也④,爲而弗志也⑤,成功而弗居也⑥。

夫惟弗居⑦,是以弗去。

精解:

離道之“无”失德之“一”以後,就陷入了“二”的陰陽因果變數之中。當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時候,那麽惡已經嚴重了;都知道善是衡量不善的尺度時,不善就已經非常普遍了。修真明德者當知,煉己修心應達到無善亦無惡之境,也就是復歸於德“一”,抱一不散爲二的修爲境界中。
由上可見,落於後天陰陽之中,利害互爲因果,就憂苦心身。聖人居於道“无”“○”而用德“一”“⊙”,處无爲之事,不落於陰陽之二;以一應萬事,用德行不言之教,不落於後天陰陽之內,以保持先天至道無虧。
抱一無離而弗始、弗志、弗居,就是不墮陰陽的“无爲”之道。
正是因爲始終居道之无而用德“一”之有,運化於陰陽之二,不居於有爲。所以,永遠也不會消失。不得不失,無增無減。

========================================

第四十七章 安民(3)

不上賢,使民不爭①。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②。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③。

恆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④。

精解:

修真明德實踐者應知,身與國這兩重內環境和外環境,都處於陰陽的二數之中。要想使二不再出現兩極分化,重歸於一,就必須首先保持住陰陽的動態平衡,使其容易復歸於德“一”和道“○”。刻意貢高賢才,將使人私欲熾盛而不擇手段地爭名。煉己修心,熄滅對隱顯名位的追求,身境中自然神定魂魄安,各司其職而相安無事。
可欲之事,禍亂身國,故善治者避免其堂然於世,而亂身心、民心。不羨玄中道寶、法技之能,則身中之民不爲盜;不尋不看生欲起念之物事,則身中之民不會亂爲而落入後天。
聖人是以引領眾生復歸德和道爲宗旨,所以治世和治身的方法論是:虛其心。以德“一”治心,抱元守一則虛懷若谷,心空則明。實其腹:以道光德能之炁充實和再造性命。弱其志:淡薄私心欲望,轉化稟性習性。強其骨:腎主骨,當心志淡泊,心火必下降,腎水則上升。及至水火既濟,則身康體健,骨節皆氣,即所謂傲骨者也。命體的修證達到了“塊塊骨骼皆金丹”才是真正“強其骨”的實現。
常使民無智巧之心,淳樸無欲,使巧智者知有所畏,不造次胡爲,那麽沒有治理不好的道理。身國道德的治理,要堅持長期使身國眾生唯存道慧而無後天意識之用,唯存德欲而無私欲之生。其民雖然同時承擔著後天肉體的工作,卻不敢深陷於後天意識之中。制約他們不落入後天有爲意識活動之中,就沒有德治道治不能實現的可能性了。

=======================================


第四十八章 道用(4)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①;潚呵!始萬物之宗②。

銼其兌③,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④。

湛呵!似或存⑤。

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⑥。

精解:

道治身國,居道“○”而用德“一”,高度重視用虛、用空、用中內的德性能量和品格,使後天的有爲不超過極限而複雜化。道治身國,貴在无中生有而不過亦無不及,恰到好處。
道,空虛卻妙用無窮,不會有盈滿啊;她清純的源流,開創了萬物的宗根。道治身國,澄心定意,心身清靜是尋根探祖的基礎。
道治身國,貴在抱道元守德“一”,抱一無離地對待二之象。方法上注意挫其鋒芒,掃除妄識;解其紛擾,去除雜念,復返淳樸本性;混溶先天本性之光與後天凡塵之形軀歸於德“一”,從而實現了徹通陰陽,洞曉天地一切真理的境地。
達到先後天混溶合一的狀態,即實現了虛實相通,陰陽兩界均可照見,光明透徹,恍兮惚兮,似存不存,似无卻有。
我不知達到這種道“无”狀態的根源,道在造物主出現之前就有了。

=======================================


第四十九章 用中(5)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②。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③!虛而不淈④,蹱而俞出⑤。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⑥。

精解:

天地以德“一”扶生長養萬物,唯德而無仁。萬物皆有“炁”和“器”兩種屬性,“炁”是不生不滅的虛態物質,而“器”卻是有其生成壞滅的實體物質。芻狗作爲祭祀品,亦僅取其“炁”而已,對其肉眼可觀的“器”態狀實體,則在完成使命後失去存在的價值。萬物與芻狗一樣,在天地看來,其“器”性實體實際上也是虛妄不實的,是難以維持久長的,故同樣取其“炁”而用之。而對其實體的“器”性同樣任其自然生滅而已。
人同樣是“炁”、“器”兩種物質成分所組成。名爲性命,聖人洞察陰陽,掌握陰陽,知道其本質屬性的德“一”之“炁”,是其真實的本來面目,故雖可去其器性的軀體,但他的“炁”態本質不會發生任何改變,因而可以永生。聖人效法天地,知道用虛的可貴,教化百姓也就注重對其靈魂進行教化,以德養神,改造人們的心靈。而對於其凡軀,在完成其使命後也會象芻狗一樣遺棄。所以天地聖人的不仁,正是其不離上德的大仁表現,是真正掌握了萬事萬物的根本所在而用之。
天地之間的虛空如同吹火筒、風箱一樣,中間也是虛和空,用之卻不盡。
天地像一個大風箱一樣辟闔、張弛,踵接而出入;愈動愈有,愈有愈出。鼓蕩著道“无”德“一”的精華能量物質,輸送到天地空間,滲透於萬物之中,養育天地萬物。
離開道“○”和德“一”這個宗根之數,去研究道和德化生的萬物,就是捨本求末。虛无生萬有,用德“一”就足夠了。眼耳見聞再多,哪怕窮盡其數,也不如守住這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道虛和德“一”之中,這才是造化的根本。

======================================


第五十章 浴神(6)

浴神不死,是謂玄牝①。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②。

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③。

精解:

進入无爲思識慧觀中的玄牝門戶,那就是造化之樞機,是生育天地萬物的根源。人體以腹爲坤水,神入炁穴充滿德“一”能量於其內外,亦稱爲浴神。
浴神充滿能量與活力,綿綿不絕地永存著,其用不會損失、減少,更不會因爲饑饉而枯竭死亡。在天地之根中細均綿長地呼吸、靜觀,如蚌含珠。用此之道即浴神不死之法。

======================================



第五十一章 无私(7)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①。

是以聖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②。

不以其无私與?故能成其私③。

精解:

不自我繁衍,所以能无私。這是天地所以能長久的根本原因。
芮其身,芮含退義,但主要是復返初生之義。聖人無私,逆用陰陽。修身能返歸嬰孩之生理狀態,所謂返老還童,而得長生;修心能如小草初生柔弱而卑賤。由於其不爭,而無與其爭,天下樂推而不厭。故能身先。心存私欲者,爲了貴其身而反辱其身,爲了厚其身反而敗其身,欲長生反而喪生,這正是常人不能與天地共長存的根本原因。  外其身,聖人無私無欲將心和身都置身物外,視幻身爲芻狗,不求名利榮華,不貪欲色富貴,捨身與眾生,可稱之爲“外其身”。聖人不貴其身,是因樂於奉獻,如此才合於大道。得道必多助,文烹武煉,方能造就“道身”,此即“身外有身”,從而獲得真正的永生,故曰身存。身,亦解爲外生殖器,芮其身即煉精化炁過程的自然芮“身”轉化。煉炁化神,而外其身成。
不正是因爲他無私嗎?所以才成就了他那在世人眼中的“私”。

======================================



第五十二章 治水(8)

上善治水①,水善利萬物而有靜②;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③。

居善地,心善潚④。予善信⑤,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⑥。

夫唯不爭,故无尢⑦。

精解:

天一生水,水分陰陽。治水,陰水取陽,滌陰增陽。上善治水,上德治炁,其理相通。命體依賴水而生存,水是組成生命的重要基本物質。命體內百分之七十是水。地球上同樣分佈著大量的水,陸地和水的比例大約是20%和80%。水即是生命最基本的支撐物質,組織成份。治水的方法就是“上善”。內外環境均有治水的問題。外環境的治水是使民眾能安居樂業,生生不息的保證。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內懷聖心,故格天地以風調雨順,五日一風,十日一雨。今人失道,多有旱澇不均,青黃不接之時。人體內環境的治水同樣是生命得以延續的保證。腎主水,壬陽水爲先天之本;癸陰水爲後天之精。腎水竭,則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聖人修身明德者,知水爲最佳載炁之品,煉精水以化炁,“水府求玄”、“水中取金”,提取保證生命長久的精華物質。
把握並且實踐眾人所不願行之事,得訣而行則離道不遠。
本段言天一所生之水,水爲雖然已經落入後天而具有陰陽屬性,但因爲其直接由天一所化生,上善治水而能使水善,陽水本靜,因此善水幾近於道,因而居止、言行、動靜皆合於道,是以聖人效法之。
道治身國,則以不動後天有爲意識爲用,抱元守一,守持天一未化生水之時,不陷於陰陽,不在二中相搏,守一不爭,一切即會向先天无爲轉化。不落入後天,即沒有憂患。

=====================================


第五十三章 持盈(9)

而盈之,不若其已①。

而允之,不可常葆之②。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③。

貴富而驕,自遺咎也④。

功述身芮,天之道也⑤。

精解:

道治身國,最大的障礙就是棄“○”失“一”,深陷二中自困而不覺。執著地追求,唯恐不能盈滿。然謙受益,滿招損,故不如知止中和,退而知足爲上。本章言修真明德之法,心意的修持把握,火候的調節應用。本段則是言不可執著,止火應及時而恰到好處。
火候的調節既不可執著,也不能散漫,揣測意度則難專一精進。以上的執著和散漫兩種現象都需要預防,持中而坐以進道。
金玉之寶物充滿堂屋,是不能守之不失的。金與精諧音爲用,水中取金,先天藥物,既不可老亦不可嫩,更不可“淫”失和任其“盈”滿,轉化爲後天流失。聚集和轉化當其時,則命寶不失,先天充實。
既得豐富先天藥材道寶,亦不可因此貴富而驕傲,導致散慢松懈,應當防危慮險,否則鼎傾爐倒,自取其辱。
以道治身而功成,整個實踐過程都是在道之師的无爲引領呵護下“述真”完成的。即時退藏於密,其功德之行人不可見。聖人效法天地,以此退藏蓄存陽和之德。此階段命體完成從後天向先天的關鍵性轉化,“身”也會同步産生一些芮性變化,這是符合天道自然的現象。

===================================


第五十四章 无不爲(10)

戴營 抱一,能毋離乎①? 摶氣至柔,能嬰兒乎②?

脩除玄藍,能毋疵乎③?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④?

天門啓闔,能爲雌乎⑤?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⑥?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⑦。

精解:

繼上章完成聖人之道一個基本實踐過程後,本章以反問形式作爲證道次第論的檢驗提出,最後指出積累玄德的方向。在此首先問性和命這個雙重結構合一的生命,命體作爲魂魄的載體,經過道德治身國的實踐,是否會輕易出現分離現象。
聖人明德修身,不斷地提煉體內的精與炁,與宇宙道光德炁摶聚凝煉,不僅浴神還同步浴形,最終達到骨弱筋柔之至柔境地,也就實現了返老還童,狀如嬰兒的境界。這些真實變化實現了嗎?
在修證的不同階段中,玄觀慧視的狀態和水平各不相同。玄觀屬神通功能,存在幻象,居道“无”用德“一”的合道心觀則清純。你的玄觀達到沒有假幻類的瑕疵了嗎?
以道德治理身國,實現无爲而治,進而慈愛民族和國家,行德於世,能夠不用後天的意識智巧,能夠爲人所不知曉嗎?
常人出生,先在母胎,後産於母之下陰。修真明德的聖人絕學中,先天的聖嬰生於頭部泥丸宮,産於天門百會。天門也是心和腦連接宇宙進入无爲思識,進行天人合一體悟的門戶,應當實現它開合自如,如同産道之門。實現了這一真實變化了嗎?
道光德能淳厚之明,光明無礙,穿透萬物,隔室窺針,無遠無近,無內無外,宇宙萬物歷歷在心,一覽無遺。此即是道明與道白的大明白境地。這種無所不照的“明白”,你能不用智識實現和掌握嗎?
成道者的玄德積修,遵循道生之德養之的自然法則,化生和養育,既無私心擁有,亦不主宰左右其成長。行德於无爲和无不爲之中。

=============================================


第五十五章 玄中(11)

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①。

埴爲器②,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③。

鑿戶牖④,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⑤。

精解:

古人法月輪以造車輪,喻道於日用之間。聖人之道,以此論性命周天運轉,心修空无爲轂,以道心虛无爲軸,以任督二脈爲輪,用德“一”之炁爲能量,才有周天運轉之用,使生命之車直達道地。
聖人之道,通過 埴的方法,再造命體爲道器。
器物之實爲體,而貴中空方爲有用,方能容物。性與命這一對虛與實的雙重結構的復合體,共同組成生命。命體的三腔:顱腦腔、胸腔、腹腔和髓腔內都存在著中空的虛,應在此“當其无”之內,填入無形之德“一”物質,則有德器之用。體內所有空隙皆德“一”,則有道器之用。實踐心的空明,化三我同歸一我,性功圓成而聖心真我主宰性命;進而在各腔的“當其无”提煉精炁神,烹煉丹藥,運轉河車等等。
人之性命的“戶牖”基本分爲四大類:命體外表與外界交通的“戶牖”(眼耳鼻口身等九竅);命體內各臟腑本身與內環境交通的“戶牖”;身場在體表與外界交通的“戶牖”(百會、湧泉、膻中、夾脊、勞宮、天目等);身場內各室本身與內環境之間交通的“戶牖”(陰蹺老中小三竅、髓道三關九竅、腹內神闕內七竅以及心腦中之各關鍵竅等等)。
有,爲有形之物,皆只能産生對後天有爲的利益。而真正發揮和産生作用的卻都是有形物之內和外,以及物體本身內在“无”中的道和德性物質以及品格。所以,居无爲之道“○”,用德“一”於性命,弘利於生命;用道“无”德“一”濟世,則利益眾生。

===========================================




第五十六章 爲腹(12)

五色令人目明①;馳騁田臘,使人心發狂②;難得之貨,使人之

行妨③;五味使人之口 ④;五音使人之耳聾⑤。

是以聖人之治也⑥,爲腹而不爲目,故去疲取此⑦。

精解:

目明,在修真學中分爲後天智識之明和先天慧識之明。此句是雙意,一指修真學中的五色光氣使人先天慧識之目光明照物。二指當人不能居於道“○”而用德“一”面對萬物處世時,就陷落在“一”的樸散之數中,就難逃五行的制約。例如:五色美景初也會令人後天智識眼目明亮,但過分貪看,便使人眼花繚亂,大量耗損肝中陽木仁炁能量,可導致疲勞性失明。修養之道,貴在中和。
長時間奔馳在田野中捕禽狩獵,令人心興奮不已,但也容易耗傷心中陽火禮炁能量,陰火熾盛,使人發狂。冬亦靜養。修真學順應天時,內證在冬季宜蓄養精氣神,體內氣機不能人爲地令其奔馳,否則易狂。
稀世之寶、奇異之物爲濁金陰金,雖然滿足了人的物欲之心,並且可以用此打通方方面面的關節,但也使心裏失去平靜,損傷肺的陽金義炁能量,從而妨礙人的行爲活動。
五味皆屬後天之物,能使人清爽舒適,但也能敗壞人體口腔和脾胃中的陽土信炁能量。
五音雖然悅耳動聽,但過分貪愛也會導致腎中陽水智炁能量的耗失,産生耳聾。
聖人之治,重在充實腹中的先天物質五德能量之炁而固體,並非滿足後天意識感官對陰五行的依賴,受制於陰五行。所以要去除導致耗散損傷五德之炁,令人疲勞患病的聲色犬馬貨利等陰五行,修持陽五行之德性品格和能量,抱元守一,取其實腹固體之根本。

============================================


第五十七章 寵辱(13)

人,寵辱若驚①;貴大梡若身②。

何謂寵辱若驚③?寵之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④。

何謂貴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⑤?

故貴爲身於爲天下,若可以 天下矣⑥;愛以身爲天下,安可以寄天下⑦?

精解:

普通人以後天有爲意識爲用,受寵與受辱本義是相反的,但都能驚起常人意識心理的強烈波動。
貴此身者,爲身名所累。這如同貴其祭器。祭器雖處尊貴之處,但卻僅爲祭獻之物,它本身卻難以得解脫;尊貴其身,不過是因爲身國是內境眾生之施主,是盛器,是載體。若甘願奉獻於身國眾生的修德歸道,則符合生命正確歸宿。如若僅爲榮貴,則實爲大患也。梡,如以木柴解,亦爲燃燒自己、奉獻光明之義。
受寵者皆爲地位相對卑下者,所以得其寵而驚,失其寵即辱,同樣也驚其心,所以說“寵辱若驚”。暗含“龍潛水底,虎嘯山頭”的修真學變化轉換之意。
世人以肉身爲真實自我,所以貴之、寵之,卻如“梡”之祭器,難以解脫;身軀對真正明白性命真理者而言,如果不能超越命體對性體的制約,就是最大的禍患。聖人無身者,而有身外之身,不受形軀的束縛,出入自由,神超彼岸,朝見本性自我,自在解脫,不爲身累。
所以,只想在天下顯貴其身者,就好像是選擇在後天人寰裏反復邂逅相遇,輪回不息,難以超脫。
明白性命雙重結構真諦的人,就會正確地愛惜來之不易的身命,從而借假修真,復歸道德,完成天命而歸,又怎麽會久寄於天下呢?

===========================================


第五十八章 道紀(14)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 ①;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②; 之而弗

得,名之曰夷③。三者不可至計,故 而爲一④。

一者⑤,其上不攸,其下不忽⑥。尋尋呵⑦!不可名也,復歸於无物⑧。

是謂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謂忽望⑨。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⑩。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精解:

道的特性是,看卻看不見,稱之爲“ ”;聽又聽不到,稱之爲“希”;摸也摸不著,稱之爲“夷”。 、希、夷這三者無法計量其大小,所以團聚爲一,德“一”的能量形態就是先天一炁。道“无”之“○”生德“一”之“⊙”。
此先天一炁,在上不會攸然不見,在下不會突然消失。
尋思呀尋思,無法給以命名,重新回歸到天地之始道“无”的有質無形狀態。
道貫古今,以德而顯,所以應當把握現今德“一”在身國中的特徵和特點,以道所用的德來駕馭以及治理當今身國的現實狀態。?“以”通行本作“能”。紀:《說文》:“別絲也”。即絲的另一頭緒。也說散絲的頭緒。另指開端、頭緒、綱領、綱紀、要領、理等義。又通“記”,記錄、記載,紀述,即記載敍述。段義:道之爲物,無法追尋其後,無法攔擋其前。唯有牢牢把握“道本虛无而生萬有,用德'一’就足矣”的原則,明白這個德“一”的樸散流失現狀,就是以今之道,統御今之萬有,從而以今治今,以今觀今,方可溯本歸源而至古始,展開大道用德顯化的全過程。

============================================


第五十九章不盈(15)

古之善爲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①。夫唯不可志,故強爲之容②,曰:

與呵!其若冬涉水③;猶呵!其若畏四鄰④;儼呵!其若客⑤;渙呵!其若淩澤⑥;沌呵!其若樸⑦;湷呵!其若濁⑧; 呵!其若浴⑨。

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⑩。

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精解:

古代善於行道的人,顯與隱、白與黑的微妙和玄妙通達無礙。跨弦通靈深遠,人們無法揣測他深邃的志向。
正是因爲不可揣測其志向,所以勉強形容之。
有道之人就像豫一樣,冬天行走於冰川時,唯恐因自身體重過大失陷冰層之下,因此必然慎之又慎。修真學在“與”態下,要格外小心地根據內部變化的客觀實際而前進。
有些像猶啊,行道者以機敏謹慎來抉擇周圍環境。
行道者非常恭敬莊重地對待眾生萬物,充滿感恩心,甘願居於客位,而不自恃爲主。
行道者無私大捨,向眾生布施財富、智慧、能量,如同冰在水中,隨著溫度的升高自然消融而潤澤萬物。既不恃爲己有而遲滯,也不違背自然而拔苗助長,促其早熟。
行道者牢立於道的“无”態“○”境之內,所持守和運用的只是至簡至純,淳樸未分的德“一”,虛无生萬有,用此德“一”之樸就足矣。
陰陽太極二的旋動順化,二生三,三生萬物,渾然沒有窮盡。行道者洞察根本,抱元守一,和光同塵,似濁非濁,濁中取清,德變爲用。
行道者性命已經天人合一,心胸容納宇宙眾生萬物,無比光明開闊。居於道“无”而淳德充滿性命兩大系統,並且澤被眾生。
離道失德,棄无丟一,必然越來越複雜地演化,沒有終結,萬物相渾淪而被物相所制約,産生濃重的塵濁障礙。在混濁變化的萬物萬象中,只有心靜身靜,才能使心身清明,洞察根本,不再隨波逐流。如果高度重視和把握住德“一”,守靜逐步至清明,“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莊子·天道》),則是長生久視之道。
重視和保持住離濁守靜,棄繁就簡,抱道守德,少私寡欲,不陷陰陽,不落於私心貪欲的滿足,這才是至道之理。只有處靜用中,欲定性平,心清德明,才能把握道化生德蓄養的真理,從而能安處混濁的敗喪之境,處塵而脫俗,而不成爲犧牲品,喪其德敗其道。

=====================================


第六十章 歸根(16)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①。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②。

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③。復命常也,知常明也④。

不知常, 作兇⑤。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 ⑥。


精解:

進入到虛無至極的境界,堅守住誠靜不二的狀態,萬物離開德“一”狀態後演化的景象表現出來,我由此觀察、探究並且明白萬物復歸德道的必然之理。
大道化生宇宙萬物氣象萬千,每一類物種最終必然復歸於德“一”和道“无”,道“○”就是萬物生命的根蒂。生於道而歸於道,就名之爲靜。由動的離德“一”而萬化,再復歸於德“一”的淳樸和道“○”的至虛,歸於道就是靜,重歸於靜就是回歸復命。段義:不知大道無私無欲,不識遵道循德的客觀運行變化規律,不依此自然法則實踐修真明德,就如同以巾蓋頭,障蔽其目,於茫茫中造下凶險。
萬物生於道而復歸於道,散於德而歸於德,這是自然大道的客觀規律。承認、把握、遵從、順應、實踐這一規律法則的人,就是明白大道之理。
不知道天地變化的真常之理、法則規律,就如同巾蓋頭面,障蔽其目,於茫茫中造下無窮凶險禍患。
掌握了大道演化散聚的規律和法則,就能慈愛柔容萬物,容包化同,一體眾生,爲眾生萬物的同歸德道而無私奉獻;能夠慈容萬物眾生,就是大公無私的德道境界;具備大公無私,爲眾生回歸德道而奉獻一切的人,才能堪任人中之王。大容和公心德性品格是爲王者的基礎;真正的王者,用德“1”貫穿天地人三才,帶領眾生重歸德道,這才是肩膺天命,代表天意爲王治;天,無私無欲,效法於大道,無所不容;同於大道,不生不滅,不減不增,才能長久不衰;只有遵循這些法則,復興德道,社會才能清明,沒有危險産生和出現危機。

=====================================


第六十一章 知有(17)

大上,下知有之①;其次親譽之②;其次畏之③;其下母之④。

信不足,案有不信⑤?猶呵!其貴言也⑥。

成功遂事,而百省謂我自祭⑦。

精解:

接上章,大上居於道“无”,以无馭有,在最上層境界之中,行上德而无爲應世,不顯蹤蹟。在下界的人,有一部分人知道他客觀地存在着,誠信並且遵從他的教誨。
其次一部分人主動親近和贊美大上。
再其次一部分人對大上心存畏懼害怕之心。
再下的另類的一部分人,對於大上的客觀存在,據爲私有,只知索取而無回報,甚至採用否定和攻擊,以及禁止別人相信的態度。
當社會離道失德嚴重後,信德的陽土喪失時,那當然就有不相信的人存在。
懷疑是客觀存在的,這一部分人雖然不相信他,卻仍然還是十分看重他的聖言。
從反復省查祭品引申爲自我的經常反省、懺悔、自我批評。修真學中則指反復悔過遷善、懺悔,“執中”中氣以爲和地淨化脾胃中的陰意,堅持觀鼻(自)、觀心、觀丹田地進行修真實踐。

=======================================


第六十二章 四有(18)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①?

知快出,案有大僞②?

六親不和,案有畜慈③?

邦家 亂,案有貞臣④?

精解:

所以大道廢失以後,人們離道失德,仁義又如何能夠保持呢?修真學中,心君不尊道貴德,大道廢失,任憑私欲貪念的後天智識主宰身國,那麽肝中的仁德品格與能量,肺中的義德品格與能量,也就難以存在了。
智用於正,則可利益眾生;用於邪,則生虛假僞詐之事,禍害生靈。智若無仁、義、禮、信四德的扶生、支撐、制約,那麽就是陰智、愚智。離道失德後人們唯後天智識用事,而不用无爲思識之心,沉溺於以後天的陰我智識爲用,反應雖然快,能夠滿足私欲,大量欺詐虛假的事也就必然會發生。
六親之間失德不和,被利所制,親情養育的慈愛又如何存在呢?修真學中的六親乃指心君下的四臟六腑,氣機之不和。氣機不和,也就難有真正的茲産生出來。
如果國和家都因失德而昏庸無道了,正直的貞潔之人和忠臣還會有嗎?修真學中,“身心”這個邦家由於門窗不開,諸多的“口”和“心”君不能天人合一,全都處於 亂狀態,那怎麽還能只望居於臣位的肝、脾、肺、腎,能夠擔當起“貞”臣的使命呢?

=======================================


第六十三章 樸素(19)

絕聖棄智,民利百負①;

絕仁棄義,民復畜慈②;

絕巧棄利,盜賊无有③。

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④:

見素抱樸⑤,少私而寡欲⑥,絕學无憂⑦。



精解:

聖、仁、義本是褒義,但當大道廢失以後,離開了道“无”德“一”,陷在陰陽之二中不能自拔。回歸於德“一”中,必須超越聖仁義智,忘巧忘利。直接回歸德“一”和道“○”。人民返樸歸真才是根治之法。修真學中,修德“一”修道“○”是根本性的原則,人間無上的絕學是要抱一無離,絕聖、絕仁、絕巧三都是指聖仁巧的最高境界。實現了那麽後天的愚智、陰義、利己等現象也就自然放棄了。身國中的眾生也就自然實現民利百負,民復畜茲,盜賊無有,精氣神不會耗失。如果深陷在普通的、一般的聖、仁、巧的層次中實踐,就不能擺愚智、陰義、私利的長期制約,在修真的子系統中跋涉,難以進入德一和道○的境界之中。
上述三句如果說還未論述充分的話,則使其有所屬,如下。
顯現並看穿事物原始的本質,保持住淳樸的天然屬性,避免塵濁的污染。德“一”能量的修證則爲:所以要運用有所依從的方法,當坐忘時能夠見到白毫光以後,就要抱元守一,棄繁從簡,清靜无爲。見白色性光爲素,抱一無離爲樸。德“一”能量樸散爲五數之德能後,只有運用守一抱一之功,才能實現返樸歸真。
德“一”品格的修證,逐步地、持恆地修心煉己,減少私心,修正稟性和習性。淡化欲望和各種貪念。
淳德歸道的學問就是獨一無二的絕學,掌握了她也就永無憂患。

===========================================


第六十四章 食母(20)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①?美與惡,其相去何若②?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③。

望呵!其未央哉④!

眾人巸巸,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⑤。

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⑥。纍呵!似无所歸⑦。

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⑧。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獨 呵⑨!鬻人蔡蔡,我獨 呵⑩!

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精解:

人們不能唯德而用,不能抱一無離,必然深陷於二的變數之中。唯唯諾諾與訶責呼喝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現象,共處在陰陽太極的二之內,差別有多大,距離有多遠,性質有什麽分別?
美與惡,同樣是陰陽屬性的太極二,兩者之间的差別、距離、性質有什麽區別?這些陰陽屬性的二,與德“一”的差距又是什麽?
世人都畏懼害怕陷在這個二之中,被其左右。那麽修真明德者,德治身國者就更應當高度重視了。
如何擺脫陰陽太極二的這種制約,獲得解脫自在無畏呢?要運用无爲思識的慧觀,在德“一”未樸散爲“二”之前,去捕捉其未形成禍患前的先兆,止於至善。
更多的人不明白自困於離道“○”失德“一”後的陰陽二數之中,還在這種自困中熙來攘往地燥動,無誠意於祭祀而只貪其中的吃喝,似春遊登高醉生於美景。而這種離失德“一”,陷於陰陽二,德樸散爲五德之後,社會的發展自然按照離道失德後的規律下滑。修真學中的內容在另文解析。
我長居道“无”德“一”這種淡泊恬靜的先天无爲之境,象嬰兒未産生後天意識智知那樣地淳樸。
但是无爲思識所慧觀的內容,卻豐富而且條理分明啊!這些真知就象道一樣,並沒有陰陽二的屬性。
大多數人都選擇複雜有餘,我卻獨鍾於簡單淳樸的道“无”和德“一”。我的這顆居道“无”用德“一”的心,是與眾不同。
渾然不覺呀,將自己陷入陰陽二中的人,那麽明顯地被陰陽所左右。我不受陰陽二的制約,獨立於道中冥思,知白守黑。
將自己出賣於陰陽二中的人,運用後天意識窮盡智力而爲。我卻獨處於无爲思識進行深刻的冥思。
在坐忘之中,天人合一,無比寬廣,博大精深。在慧觀之中,對萬物真理的認識,其中的精進似乎沒有止境。
大家都將有形有相的物質當成唯一有用的物質,不知“有之以爲利”的局限性,更不知“无之以爲用”的真理。而我卻鍥而不捨地運用这个“无”於別人的嘲笑中。
我的思想獨立於道德中,不同於常人,從而高度注重“无之以爲用”,吸取德“一”的能量之炁養神。

========================================


第六十五章 從道(21)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①。道之物,唯望唯忽②。

忽呵!望呵!中有象呵③!望呵!忽呵!中有物呵④! 呵!鳴呵⑤!中有請吔⑥!其請甚真,其中有信⑦。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 ⑧。

吾何以知眾父之祭?以此⑨。


精解:

修德復歸於德“一”不散時,其德淳而無象,大而通達,無所不至,與道相應迅速沒滯礙。孔德就是道所相應的物質。道依德顯,德載道性。
道化生萬物,而這種化生的規律性,只有在慧觀和坐忘的无爲思識神運狀態下才能覺明悟知。
坐忘呀,慧觀呀,道性規律的端倪顯現了呀!
慧觀呀,坐忘呀,其中還有真實的有質無形的物質存在呢,並不是虛無飄渺的事呀!通行本作“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進入道的真境,幽隱若現,天樂有鳴,謁見宇宙萬靈真宰(即下段之“眾父”),所見雖是常人所不能見,但卻是宇宙真正之理。從此,智慧大開,通天徹地,無所不知。
世事如幻,進入道境方是真正之真境,其中包含著至誠至信,這是宇宙核心的本質特性。
在此“忽望”中,宇宙萬化的規律從今追述至古,道的存在和作用一直沒有隱去,並以此順應自然之真宰。
我何以知祭祀宇宙萬靈真宰之禮儀,由此而已。

=========================================



第六十六章 弗居(24)

炊者不立,自視不彰①。

自見者不明②,自伐者无功③,自矜者不長④。

其在道,曰 食贅行⑤。

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⑥。

精解:

自卑者難以自立自強;自視心傲者難以有所作爲。修真明德實踐者,枯坐用火難以立道之基,盲目內觀難以顯明德質。
自以爲是者不明事理,自我誇耀者沒有功績可言,矜持自傲者不得長久。
對於進道者來說,自見、自伐、自矜這些私心、欲念、稟性、習性等不良習氣是極大的障礙,就像吃過多粘性很強的糯米類食物一樣,梗塞心腹,妨礙進道。
對於這些不良的習氣,德“一”能量物質難相容,所以有志於道而私欲尚存的人,要盡快清理它們。

======================================



第六十七章 執一(22)

曲則金,枉則定①。

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②。

是以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③。

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④。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金者,幾語才⑤!誠金歸之⑥。

精解:

物以曲可以受物而成器,人以屈體勞形而能爲事,堅持不懈,事業可成,聖明可至。若能忍辱屈尊,委曲求全,則平安無憂也。督任之曲通是金丹成就的法則;中脈之直暢是无爲大定的律條。
虛懷若谷,處下虛空,德“一”能量就會充滿;清除私心貪欲稟性習性,五德的品格就會重新建立,後天的私心少、欲望淡,先天的德“一”能量就會更多地獲得;如果貪多放不下後天,那麽就會惑亂本來清靜的心身,自招濁辱。
正因爲如此,所以聖人牢牢地把握著德“一”,就能用德的能量和品格,牧養天下眾生,引領眾生復興道德,重歸德道。
用道光德能再造性命,完成金丹實踐是歸道的必由之路。

===================================


第六十八章 同道(23)

希言自然①。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②。

孰爲此③?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④?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⑤。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⑥。

精解:

自性、真性、真我、本來面目所發出的不增不減,無生無滅的無量光明。
疾風難以持續整個早上,暴雨不會整日不停歇。身國中後天向先天轉換的劇烈變化,相對而言是暫時的,應當正確對待。
這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
天地也不能持久地風雨,又何況人呢?
後天向先天的轉化,符合於道的規律,才能與道的永存相同;把握德的能量性和品格性,才能與德永恆相應;心身失於道德者,永恆在天地間存在的道德必然失於心身中。
具備德的品格者,道就會助之以德的能量;與德“一”能量的品格相違背者,道也就會棄之而去。

================================

 

第六十九章 昆成(25)

有物昆成①,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②!獨立而不亥③,可以爲天地母④。

吾未知其名⑤,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⑥。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⑦。

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⑨。

精解:

有種特殊的物質(道和德),同時出現和形成,她們先於天地的形成而形成。
道“○”德“一”的生二,不僅賦予萬物以陰陽的特徵,而且爲萬物注入並編織起了五行的屬性。
道化生萬物不受任何後天有形範圍的限制,這種自然規律是沒有生滅的,是永恆的。
這個其大無外,人們後天只有用筮的方法可以捕捉其規律性;筮的預測可以突破後天制約而達極遠之處;後天規律的極至於遠,則必然返回,構成周而復始。
王在外環境爲世間社會的主宰,如統治者;王在內環境中則爲心君。
王者主宰身國及世間萬物,故其居一大。
人和人中之王,都應當效法地、天、道无私无欲的德性品格,使性命中充滿淳真的德“一”能量,自燃明亮,照亮自己同時照亮別人,回歸德道。

===============================


第七十章 輜重(26)

重爲巠根,清爲趮君①。

是以君子眾日行②,不離其甾重③。

唯有環官④,燕處則昭⑤。

若若何萬乘之王⑥,而以身巠於天下⑦?

巠則失本,趮則失君⑧。

精解:

後天肉身濁重而先天精氣神輕盈,但命體肉身卻又是先天精氣神的載體。先天清微的精氣神,卻又是産生趮動、憂患的這個命體的君王,真正的主宰者。
所以人之神或身外身即使整日遊行在外,也不會輕易地長期離棄他所寄宿的命體。
只有圍繞命體這個館舍,不遠離這個生息的根基所在,似燕護巢愛惜命體,就會保持長期自燃明亮。
如何呀,知道嗎?聖神可是萬乘之尊,不要因爲命體之身而外求於天下,把它給輕視慢待了。
性命一體,不可偏執,只修性不修命,就會丟失命體這個借假修真的根本;只修命不修性,就會失去性體系統這個真主宰。

=========================================


第七十一章 曳明(27)

 善行者无 迹①,善言者无瑕適②,善數者不用檮 ③;善閉者无 籥而不可啓也④,善結者无纆約而不可解也⑤。

是以聖人恆善 人⑥,而无棄人;物无棄財⑦,是謂 明⑧。

故善人,善人之師⑨;不善人,善人之齎也⑩。

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謂眇要?。

精解:

善於行路者不留痕跡,找不到其所來。
善於言談者,直言而不傷人。
善於計算者,不用籌策而能精確至微。
善於關閉的人不用門閂鎖鑰,別人也不能打開。
善於打結者不用繩索,別人也無法解開。以上五善,皆聖人无爲上德之行在各方面的表現。
聖人最善者,以引領幫助眾生爲願。
所以聖人常善於幫助引領人,只是上善者不留痕蹟,無端倪可見。上德慈愛和滋養萬物,聖人當然也就沒有可以抛棄的人,這是可以推知而明的。
善人以善人爲師,不善人的缺點和不足,就是善人修真明德的鏡子和借鑒;但如果僅用後天智識人爲性地辨識,則迷之遠矣,必然適得其反。這是精妙的秘訣、要領。

=============================================


第七十二章 恆德(28)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①;爲天下谿,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嬰兒②。

知其白③,守其辱,爲天下浴④;爲天下浴,恆德乃足;德乃足⑤,復歸於 ⑥。

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⑦;爲天下式,恆德不 ;德不 ,復歸於无極⑧。

散則爲器,聖人用,則爲官長⑨。夫大制无割⑩。


精解:

雖知其強而甘守其柔弱之位(如水之柔弱處下),如同利益天下之溪流;如天下之溪流,總是利於萬物而德不離身;以德治心身,其修證必然能回歸到如嬰兒之先天柔弱無私狀態。此爲回復先天的第一階段,賢人修階段。知雄守雌,是修持初級階段中修心煉己,清心寡欲的上乘方法。
雖知其尊榮而甘守屈辱之位(“聖人恆善 ?人”,默默奉獻而不爲人知),如同天下之浴神,滋養萬物而常常不被覺察;如天下之浴神,德善富足;德善富足,其修證必然回歸到先天一炁的樸素狀態。真實歸於德“一”,此爲回復先天的第二階段,聖人修階段,處於“中”位。本段通行本在下一段後。
雖知其處於萬物之陽態(太極之白境),而常體萬物之陰態(太極之黑境),這是天下的楷模(天下人應該效法的);天下的楷模,由於掌握了萬物陰陽太極的規律,用德“一”運化這個二,所以其德總是合於大道的上善;合於大道的上善,其修證必然回歸到道“○”无極的最高境界。此爲回復先天的第三階段,真人修階段。
先天一炁這個德“一”的物質,順行之則散爲天地人萬物,聖人應世則爲教化之尊長。掌握著大造化的根本規律性,不會分而割之,而必然是居於道之无,抱德“一”而無離,無割不分解。用德“一”復興道德,則德治易行,道治可期。

==============================================


第七十三章 自然(29)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弗得已①。

天下神器也,非可爲者也②。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③。

物或行或隨④,或吹或炅⑤,或強或 ⑥,或坯或橢⑦。

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楮⑧。

精解:

用私欲貪心的個人主觀願望,妄想奪取天下的人,我看他是不能成功的。
天下乃是宇宙自然所造之公物,並不是個人後天意識的妄想就可以得到的。
僅憑私心意識妄爲者必然導致失敗,執著於貪欲不放者一定會有損失。
萬物都有遵行的自然法則,改變自我以適應自然環境。或如風之吹,或如日之照,以改變其溫度;或強其體而用,或碎爲石而鋪路,以改變其所用;或出於模型而定其形,或修其棱角使其圓,以改變其形態。總而言之,隨圓就方,順應自然。
所以聖人也會主動修心身養德性合於自然之道,去除執著欲望;去除貪高求大的傲慢之氣;去除虛華不實的外表。恆順眾生和自然的規律。

===============================================


第七十四章 不強(30)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①。

師之所居,楚棘生之②。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③。

果而毋 ④,果而勿矜⑤,果而勿伐⑥,果而毋得已居⑦,是謂果而不強⑧。

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蚤已⑨。

精解:

用道來輔佐君王者,貴在用德治教化天下,而不要窮兵黷武逞強於天下,這樣才能獲得善報,回歸於道。
戰爭所經過的地方,荊棘叢生,生靈塗炭,所造惡因深重。
擁有別人沒有的優勢不過是因果使然,是往昔的善因所結之善果,不可以此逞強天下。否則以後就不再會有善的回報了。
有善果而不自驕、自恃、自誇、自居,這叫做有善果卻不逞強。
事物強壯了,也就會向衰老邁進了,這就叫做“不道”(無道);沒有道,就會過早衰亡。本段進一步說明了所以不能逞強的理論依據。修真學中命修的“物壯即老”,應當依訣防止和避免。

===============================================


第七十五章 貴左(31)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①。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②。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③。不得已而用之,銛龐爲上④。

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⑤。

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是以吉事尚左,喪事尚右⑥。

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⑦。

殺人眾,以悲依立之⑧;戰勝,以喪禮處之⑨。

精解:

兵器呀——不祥的東西,萬物都厭惡它,所以作爲尚有欲望而正在修證的人一定要遠離之。
所以吉慶之事喜得相互輔佐幫助而尚左,喪事希望得到上天保佑而講究莊嚴,故尊右。
所以偏將軍(副將,輔佐主將)居於左,上將軍(主將)居於右,這是說以喪禮的順序居位。
殺人眾多,以悲哀之心靠立一起默哀;戰勝以喪禮的方式對待,而不是炫耀。

===========================================



第七十六章 知止(32)

道恆无名①。

唯小,而天下弗敢臣②。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③。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④。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⑤。

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⑥。

精解:

道本無名,強爲之名;道化生萬物,運行日月,總括天地;道無時不在,無處不存,就在日用之間,然而卻又無法循其蹟、舉其實、名其狀,故曰“道恆无名”。
“樸”其數理爲“一”,德“1”之數,雖爲最小,卻能長養天地萬物,故而天下沒有敢使其屈服於別物者。
侯王若能掌握持守此先天之至道,萬物自然誠服於其治理。天德地慈之炁自然氤氳調和,遍灑甘淋雨露,人民不需要人爲強加施以號令也自會公正和諧地相處。
道化生萬物,由無至有,由少至多,由簡至繁,此爲道之順化;道不僅順化萬物,而且還有逆返,如果僅由其順化而不知逆返亦非自然之理。作爲萬物之靈的人,就應當掌握這一自然規律,主動地與之相應,從萬物由無名到有名順化的開始,一旦萬物生成就應當知道其適可而止,不要任其發展,而應因勢疏導,只有這樣才無危殆。
處下不爭的大道雖然運化於天下,無處不在。但是她就像小溪匯入江海一樣,引領天下眾生最終復歸於德道之境。

======================================


第七十七章 盡己(33)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①。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②。

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③。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④。

精解:

能全面了解別人的人是有聰明的表現,能全面了解自己一切的人才是真正的明白者。聰明不一定明白所有的事,明德前提下的明白實現以後,以慧馭智,智不智已不是重要的了。
能夠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己離道失德後各種不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知足的人心中沒有缺失,這才是真正的富貴之福者;堅持不懈努力的人可謂志向之大。
總結前面幾段,皆不離於“心道”之根本。故不喪失“心道”這個根本所在,就可以獲得長久的清靜自在,心靈得以升華。即使肉體死去,而其思想、靈魂及其本性自我卻能在人們心中得到感應,說明他並沒有真的消亡,這才是真正長壽之所在。

=========================================



第七十八章 成大(34)

道渢呵①!其可左右也②。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爲主③。

則恆无欲也④,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可名於大⑤。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爲大也,故能成大⑥。

精解:

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宏大廣闊呀,她扶生萬物無所不到啊!
道成就萬物使其如願,卻不顯其有,不展示她的存在,更談不到標榜她的作用;萬物都來歸附於道,道也不會以主宰者自居。
道的法則和規律沒有絲毫的欲望,可以稱爲其小了;萬物都來歸附也不以主宰者自居,就可以稱其爲偉大。
所以聖人之所以能成就其淳德歸道的大業,是因爲其不爲一己私心欲望的大,大在天下眾生的道德復興,故而能夠成就其大。

====================================


第七十九章 大象(35)

執大象,天下住①;住而不害,安平大②。

樂與餌,過格止③。

故道之出言也④,曰:談呵⑤!其无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⑥。

精解:

本章接上章,聖人以德“一”之小而成大,世間萬象了然於胸,握此萬象之宗的“大象”,行住於天下,用德“一”和道“○”教化萬靈,是不會受到傷害的,非常的安寧、平和。
聖人既異於常人,卻也又似乎與常人沒有兩樣,娛樂飲食似無異於常人,但超過一定的範圍,會及時停止,持守中和。
所以道之“无”和德之“一”就是這樣普普通通,說出來好像沒有什麽味,看呢似乎不值得看,聽呢似乎不值得聽,然而其用卻沒有窮盡。

=================================


第八十章 微明(36)

將欲拾之,必故張之①;將欲弱之,必故強之②;將欲去之,必故與之③;將欲奪之,必故予之④。是謂微明⑤。

友弱勝強⑥。

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⑦。

精解:

修真明德者居道“○”用德“一”運陰陽之二,故要陰陽在乎手,變化在乎心。將陰陽二轉化爲德“一”,是重要的方法。將要進行收斂性退藏變化,其小無內时,必须先令其放之於六合,其大無外地變化。
將要進行柔弱性的變化時,必然先要使其強固起來。
將要清除不必在身國存在的東西時,必然先要賜與,做好善後安排。
將要奪取之時,必然應當先行給予。
這就稱之爲細微精妙之明的修持變化方法。以上內容是修真中還虛合道,粉碎虛空中精微變化的細則綱要。
太極陰陽這個二的逆變歸一之法,最善者,莫過於“友弱”兩字。而不在於相抗、相爭、相鬥。如能精熟此細微精妙之明,身國歸一道化,則全在其中。這裏並不是要教給人們權謀的方法。例如,對於客居身中的業力體,要想清除它出體,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賜與中化解雠隙,使其諒解而自覺離體,則無後患。利用精微柔弱之明的道理和方法,要勝過與之相對的粗暴剛強無明之法。這就是用“道”的思維來辦事。但是道只能用於正,如果用於邪,用於私,即使一時成功,終究難逃自然規律的制約,因爲道只姓“公”。
魚在水中可能並不會覺悟到水的真正作用,然而它卻根本不能離開水而存在。人在德炁能量環境中,許多人同樣感覺不到她的存在,卻並不能離開她而生存。修身治國離不開道光德能,德“一”能量是生命的營養和動力,不可隨意使用德能這一安邦定國的利器,不要炫耀於人,暴露鋒芒,外施外耗。這都是在精微光明修持中要注意的原則。

===================================



第八十一章 无名(37)

道恆无名①。

侯王若守之②,萬物將自 ③。

而欲作,吾將貞之以无名之 。

貞之以无名之 ,夫將不辱⑤。

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⑥。

精解:

道本無名,強爲之名;道化生萬物,德滋養萬物,運行日月,總括天地;道無時不在,無處不存,就在日用之間,然而卻又無法循其蹟、舉其實、名其狀,故曰“道恆无名”。
人爲萬物之靈,道生德養,所以侯王若能掌握持守此先天之至道,抱道元守德“一”,萬物自然和諧融融。
萬物和諧融融,但難免也會有興欲生貪之事而起爭競,那麽我將用先天樸素之至道來教化,用止欲生悔進行導正。
用先天樸素未散的淳德之道進行正化,使萬物恆德不二,抱元守一,不陷於陰陽制約。皆知足而不取其辱。
不辱於私心、貪欲、稟性、習性而能守靜,抱德無離,則天地人都將自然歸於德之一道之正也。




老子《德道经》(道篇)帛书版全文及精解(道经每日清修系列)

老子《德道经》(道篇)帛书版全文及精解(道经每日清修系列)

老子《德道经》(道篇)帛书版全文及精解(道经每日清修系列) 

老子《德道经》(道篇)帛书版全文及精解(道经每日清修系列)

 

老子《德道经》(道篇)帛书版全文及精解(道经每日清修系列)

老子《德道经》(道篇)帛书版全文及精解(道经每日清修系列)

我的更多文章: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