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雅士善于养生之道,他们常常挥毫拨墨,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融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养生妙对名联,现拈上几副,与读者朋友相赏。 清代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故居厨房内有一副对联,是写给他表兄袁安民的: 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作者以自身经历阐述了养生经验,只有吃清淡饭菜,饮天然水、菊花茶,才能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这副对联,与今日一味追求山珍海味、琼浆玉液的人,是个明显的对比,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健身益寿之良方。 清末进士张之洞有这样一副养生联: 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成却病方。 这副联把“不饱”作为养生的法宝,认为限食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疾病发生,从而延缓衰老,延年益寿。这副联还把“无求”当做“安心法”,从而阐明了养生的另一哲理,即只有做到不贪求,清心寡欲,才能减少思虑和愤懑,使人体气血畅通,脏腑功能协调,就不会轻易得病。 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郑成功题有一副自勉联: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此联以“寡欲养心,读书至乐”阐明养生之道理。一般人只知道读书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殊不知,读书既是一种乐趣,也能激发大脑活力。脑子越用越灵活,故读书可推迟大脑衰老,保持思维活跃,有利于身心健康。 清代名士翟公栾有副养生联: 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 此联表明了动静皆宜,宠辱不惊的养生之道,对费心伤神,易动肝火之人是极好的告诫。 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钟耘舫题有一副笑佛联: 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吃忧穿,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宽心。 作者借弥勒佛之口,劝诫世人乐观豁达,反映了佛家安贫乐道、守虚致静的人生哲学。 我国著名文学家、世纪老人冰心,在她95岁高龄时,书赠一副养生联给《祝您健康》杂志: 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此联中的“知足”、“无求”是冰心老人的品格写照,也是老人延年益寿的养生经验。 |
|